让生态产品释放市场信号

时间:2022-09-06 12:16:06

让生态产品释放市场信号

创建生态文明城市,资金保障是关键。初步测算,到2020年,重庆市生态环保投资需求超过3500亿元,仅靠财政投入难以为继。过去,由于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特征,生态环保建设主要由政府力量推进,市场机制难以引入,资金保障能力总体较弱。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补齐生态环保建设资金短板,关键在于遵循“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改革核心要求,在发挥好财政资金和经济政策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让生态产品释放市场信号,畅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逐步完善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托底和撬动作用。过去十多年,我市以财政资金为牵引,多渠道投入了1600多亿元治理生态环境。今后,应突出两方面:一方面,发挥政府的托底作用。加大对基本公共生态环境产品的投入力度,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补偿试点,通过转移支付保障重点生态功能区权益。另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我市通过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方式,设立了全国首支环保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可撬动四五十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环保领域。我市在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中推行PPP融资模式,也收到了减轻财政负担、维持污水处理厂运行的功效。类似举措,体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区县也可探索复制。

发挥环境市场补偿和反哺作用。生态环境作为绿色商品,应像其他商品一样,努力实现货币化、度量化和市场化。环境市场交易,可以发现生态产品价值,建立起市场化的补偿和反哺机制。环境交易市场,对不同排污主体而言,可以构建“谁受益谁补偿”的市场化机制;对不同区域而言,可以构建城乡区域之间新的反哺机制,促进五大功能区域协调发展。当务之急,可在前期开展碳排放、排污权交易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排污权交易范围和品种,启动实施废气、污水和垃圾等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市场化交易,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同时,还要推进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合同能源管理等探索,多角度健全和活跃环境资源交易市场。

发挥经济政策引领和倒逼作用。生态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往往都在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上进行了有效调控,运用政策杠杆调动各方投入。这些调控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激励性政策,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等进行补助或税收减免,引领企业加大对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投入;一类是惩罚性政策,通过对高能耗、高污染生产和消费课以重税等,倒逼企业加大对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绿色发展。基于此,可积极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执行差别电价和超能耗惩罚性电价、可再生能源电价补贴、脱硫脱硝除尘电价等政策。落实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税收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再生资源“押金―退款”制度。推进污染治理设施、排污权抵押贷款和融资服务,开展环保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以金融创新支持环保投入。

健全多元化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是一项艰巨的改革任务。好在2014年11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专章部署了创新生态环保投资运营机制。贯彻落实好这一精神,有助于我们创新调控措施、开辟源头活水,拓宽市场化、多元化的投入渠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

(作者单位:重庆市政府研究室建设处)

上一篇:大山深处的“泥腿法官” 下一篇:璧山环保“负面清单”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