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差异教学”策略

时间:2022-09-05 11:27:21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差异教学”策略

摘 要: 山区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导致了城乡经济、教育发展等严重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个体智力、情趣、爱好特长的差异。在学习上,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技能学习上呈现了很大的差异。如何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正视差异这种现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尝试和探索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实施“差异教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化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是值得我们认真的探讨的。

关键词: 学校;信息技术; 教学;差异教学

Op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design and evaluation strategies

Chen Qing-chu

Abstract: The mountain areas of special natural environment has led to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highly uneve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some extent increas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fun, hobbies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particularly in the disciplin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learning a very different show. How to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address differences in this situation, recognize differences, respect differences, treat difference, try and explore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nd tap the potential of each student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diversification. So that each student has to choose their ow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s worth serious investigation.

Key words: scho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一、现状分析:

1.外部环境差异。我市地处闽中西部,闽中大谷地南端,沙溪河中游地段,属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的过渡地带,多山地、丘陵、盆谷,平原狭小,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市小学58所,其中村小(含初小单双人校)35所,农村中心小学、厂矿小学15所,城区小学7所。小学在校生总数为30105人,农村学生21182人,农村小学生数占70.36%;普通中学19所,农村厂矿中学15所,城区中学4所。中学在校生总数为19141人,农村12844人,农村中学生数占67.1%。城区、乡镇、山村之间所处的地理环境差异悬殊导致了经济、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严重不均衡。

2.个体内在差异。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智力、知识、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个体内的差异表现为一个学生所具有的各种能力、兴趣等的不平衡。

3.学科特点。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有着相对完整的、相对固定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其先进的科技性、快速的更新性、学科的地位性等因素,其教学条件、教学体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衔接等方面仍然处在探索和革新的状态,都还不够系统、不够成熟。其次,由于信息技术有着很强的实践性、要求有足够的硬件环境的支持。第三,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各部分内容又有着较强的相关性、知识的迁移性。信息技术学科的这些特点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知识技能的认知、接受、理解上的差异悬殊。

学生从学前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他们来自城区、乡镇、山村等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受到家庭条件、软硬件环境的制约,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认知和学习上起点参差不齐,加上个体的学习经历、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导致学习上的差异。

二、问题的提出: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要为全体学生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从而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虽然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但同时更表现出巨大的个性差异。特别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由于主、客观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表现得尤为突出。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对此作了进一步地强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是“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体现个别差异,鼓励技术创新。……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 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就是正视差异这种现状,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挖掘差异、利用差异,在教学中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去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如何采取实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实现课程目标。“差异教学”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什么是“差异教学”,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华国栋教授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差异教学论”的提出,为我们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实施“差异分层次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他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意思是说:用深一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深的人,用浅点的知识去教育程度较浅的人,用使其增长的办法对待人的长处,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自尊之处。这也许是我国最早的“差异教学”的精髓了。

三、“差异教学”的实施策略

1.学情分析:首先要对学生的差异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才能实施有效的“差异教学”。山区地区环境差异、经济发展差异、社会及家庭环境教育差异,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了解、掌握程度的差异悬殊。“差异教学”要求我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为此,我们必须首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测试调查、集体和个别访谈调查等方法,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上包括智力、非智力方面的情况。如:学生之前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接触、了解、掌握的程度;家庭是否配备电脑?是否接入互联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态度、情感方面,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差异,以及学生有什么样兴趣爱好和需求。掌握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接受情况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举例:在对本市中小学生的一份调查中显示学生还存在一些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差异。由于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不同,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或接确很少的到85.7% 而城区的部份学生对计算机某些操作方面已经是“滚瓜烂熟”了。二是学生兴趣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 三是学习态度方面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乐于并且善于积极主动地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对学情的调查了解,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学生的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差异,制定实施“差异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所谓“知彼知已,百战不贻”。

2.目标确定: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制定必须要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首先要确定符合教学要求的差异目标体系,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一个总体的目标,即要求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目标。结合学情,我们确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层次目标,如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这样,形成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又能体现个性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或接近各自的目标要求,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的制定还应对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但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从而,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

3.“差异”课堂教学: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这种差异,把握他们不同的内在需求。这样,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道感情交流的桥梁,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老师是最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从而敞开心扉,乐于学习。差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中进行组织教学而不是把学生划分等级。因此,把握好教学层次梯度,恰当地应用合适的教法、学法指导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情“心中有数”,按梯度要求、分层次施教、个别指导,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能动性,使全体学生的收获学习和张扬个性。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采取恰当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适当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的知识点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掌握相应知识技能的目的。这对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学生起到调动个体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演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有机组合,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的调动全体和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任务设计:“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实施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可根据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任务内容。也可以梯次递进,在完成基本任务后,进一步完成拓展的任务,使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完成任务后的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同时也利于学生不同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性、发展性的培养。

例如,在“画图”教学中采取不同的“任务”要求:①基本任务:掌握“画图”的基本作图工具和颜料工具使用(图一);②提高任务:画出一定特色的图形(图二);③拓展创新:能用“图像”菜单中的“旋转”、“扭曲”等作出倒影。

图1 图2 图3

5.个别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是差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手段,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个别辅导可以实行分类型、多形式的辅导。一方面基于教学目标侧重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的辅导;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培养其思维、想象、创造的能力。

四、多元评价

评价,是主体对客观的一种价值判断。实施“差异教学”,教学评价也要体现差异性的原则,即多元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可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实质上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通过自我评价,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让同伴互相评价。通过互评让学生学会对同伴成功的方法和成果给予客观评价鉴并加以吸收,使学生个体智慧成为群体智慧,促进同伴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促进、共同相互提高。三是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其评价较为全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例:设计如下评价表:

2.评价方法多元化

一是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并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只看学习结果,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肯定的评价,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二是既要关注学生共性更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就是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评价,倡导的是发展性评价思想,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体现以人为本,重在激励促进发展,以发展健全个性,让评价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反思提高自我的手段;在关注学生的知识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

总之,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是必须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差异性的重视和研究,对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促进,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精神的体现,教师只能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允许也不可能选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学。作为农村学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更要正视来自诸多因素的影响带来的差异,认真研究差异,实施行之有效的“差异教学”, 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

[2] 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7

[3] 冯颖.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丛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4] 柳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1996.3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10-20

上一篇:10kV配网的带电作业技术及其运用探讨 下一篇:浅谈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