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语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5 10:53:11

论日语教学中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

【摘要】自主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日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学习以及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本文在对自主学习含义理解的基础上, 分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 探讨了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如何引入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日语教学 学习现状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74-01

现代教育愈来愈倾向于培养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提高全面素质。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就要求学校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培养学生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自1981年Holec著作的《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后,我国外语界也开始关注学习者自主性这一话题。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仅使“自主学习”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发展,而且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日语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的理念并且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最早是由Henri Holec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诸多成果。Holec对自主学习的定义是“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Holec,1981),包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决定学习目标、内容和方法,监控学习的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更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并最终确定自己的一套学习评估体系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凭借主观能动性组织学习,自己对学习过程和效果负责,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

二、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1.我国大学日语教学的现状

通过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日语的学习态度一般来说有如下三种类型: (1)漫无目标、不思进取型。有部学分生感觉日语学习枯燥、乏味, 没有学习的目标, 自然也没有兴趣和动机。(2)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型: 多数学生属于这种类型, 看似上课听讲、完成课后作业, 但是没有确立学习目标和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没有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用于学习,仍觉得没有收获和成就感。(3)目标太高、紧张焦虑型: 有些学生将通过日语能力考试作为学习目标,整天背单词,做模拟题, 压力大,非常紧张, 时间久了就会疲惫,甚至松懈。

2.引入自主学习理论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日语教学现状暴露了目前大部分日语专业学生都不懂得自主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我国大学日语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多数学生已形成了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模式,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创新能力缺乏,很难成为综合型创新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如何培养学生日语学习的自主能力

1.激发日语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有些学生日语学得不好其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没有学习日语的意愿的话,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对教师来说,找出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激发学生的动机主要有两个方式:首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对成功、自尊的愿望;其次是教师所教的东西对学生要有价值,如果教师所教内容对学生不适宜,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拉克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建议,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使潜在的学习成为有价值的目标。保持教学进度,养成学生乐于接受事物的情绪,培养学生有助于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尽量运用强化理论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好榜样。总之是采用积极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真正想学习日语。

2.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中,许多学校仍然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单边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生对教师的授课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启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和通过小组讨论等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协助和监督学生的自主学习。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学生的信念、态度、策略、环境、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而策略是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和兴趣。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要把培养学习兴趣、动机,特别是策略放在首位,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提供更多、更有利于学生日语自主学习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鸿江.现代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马相明.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 下一篇:台湾数位学伴计划运作模式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