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与战略支撑系统研究

时间:2022-09-05 10:34:31

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与战略支撑系统研究

[摘 要] 本文在数据基础上,分析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础,特别是城市基础、乡村基础、交通区位基础等。并进一步给出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构想,包括了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基本方法以及战略支撑系统等。

[关键词] 包容性增长;良性互动;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1-8-5

Research on Inclusive Growth and Strategic Supporting System in Central China Economic Zone

Gao Youcai Zhou Yangmin Zhou Ke

(Business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0)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asis of inclusive growth, particularly urban infrastructure, rural infrastructure, and traffic location infrastructure etc. in Central China Economic Zone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data. The basic idea of inclusive growth in Central China Economic Zone, including its basic objectives, basic principles, basic path, basic approach and strategic supporting systems, is further given.

Keywords: inclusive growth;positive interaction;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中原经济区有了纲领性文件。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2011年末总人口1.79亿,地区生产总值4.2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3%、13.3%和9%。中原经济区面积及人口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冀”,列全国第四位[1]。

中原经济区地处中国中心地带,是全国主体功能区明确的重点开发区域。其范围涵盖河南全省、延及周边,地理位置重要,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在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军委主席提出要实现中国梦想,要复兴中华文明。

我们认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在于黄河文明,而黄河文明的核心在于中原文明。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必须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其内涵是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其外延是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笔者认为,国务院给予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恰当的,也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的物质层面的顶层设计内容,既符合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指导思想,也给出了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

1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约束

1.1 收入差距比较大

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城市与城市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行业与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比较大,而且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1.2 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这是中原经济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表现在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以及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也表现在第二产业内部以及第三产业的不同类型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1.3 区域差距非常大

特别表现在两点,即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大,河南区域与河南外的中原经济区区域之间差距很大。

1.4 中原经济区社会非良性发展问题非常突出

包括保障体系欠缺,最主要体现在中原经济区的医疗、教育、卫生等条件比较差等,尤其表现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不相匹配等。

尽管中原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仍然积累了较好的现实基础,存在着进一步发展的许多基础性条件。

2 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础

以河南为代表的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原经济区发展速度呈现了飞速发展态势。但是,建筑业发展速度较低,而服务业发展速度也跟不上GDP的发展速度。

更重要的是,中原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GDP)从规模上讲虽然近年来已经在全国进入了前5名之列,但人均GDP仍然在全国倒数5名左右徘徊。

近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数据中,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66%~68%,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34%左右,比例均比较稳定。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数据中,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66%~70%,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36%~40%左右。

近些年,河南一直在进行不断尝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鼓励农业生产,对农业进行大量补贴,并且在农业税上进行了一些调整,提高了农民务农积极性,城乡收入间没有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差距没有趋于增大的倾向。然而,在省内部地级市之间的收入却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在人们收入之中,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比例非常低,这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中的巨大障碍。而另一方面,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过高,使得居民对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没有资本性支撑。

更令人惊讶的是,就业人口数占家庭人口数的比例几乎都在50%左右,这充分表明中原经济区的就业状况,也表明了中原经济区的隐性失业非常巨大等问题。

值得重视的是,中原经济区城市人口呈现出稳定增长,但是其增长率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尤其是在1996年之前,人口增长率仅仅只有2%的水平。而城区建成面积从2005年的1 572平方公里,到2008年达到1 857平方公里,2009年增加为1 913平方公里,2010年越过2 000门槛,达到2014平方公里,2011年达到2 098平方公里。其增长速度近3年仅仅只有4%左右。平均每户建筑面积呈现逐年缓慢增长状态,2012年底,中原经济区的河南城镇化率达42.4%。这给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分析发现中原经济区发展存在四个问题:第一,中原经济区的城镇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几乎仍然依靠工资性收入和劳动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和其他收入仍然很低;第二,中原经济区的工资性收入中,最低户和最高户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几乎达到了近6倍;第三,中原经济区的财产性收入中,最高户与最低户的比值甚至超过了17.4倍;第四,现金收入中,其他投资收入与出租房屋收入是整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重要原因,而转移支付收入甚至出现了反向变动情况,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其中深刻机理值得深入探究。

中原经济区提出了不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这是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前提,也是河南省作为我国粮仓的最根本保证。因此,中原经济区的包容性增长必然内含了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包容性增长问题[3]。

中原经济区农业包容性增长的基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状况及其发展;二是乡村劳动力和从业人员;三是农民收入及其差距等。

值得重视的是,中原经济区的林业和渔业比重过低,牧业虽然比重相对好一些,但波动很大;尤其是农林牧渔服务业非常落后,而这正是在未来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中起重要作用的板块。

目前,中原经济区耕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农药施用实物量也基本不变。其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势头,尤其是在1998年之后上升趋势明显,这表明灌溉技术的提升以及重视粮仓的政策起了很大的作用。

乡村从业人员呈现了逐渐增多的趋势,但是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虽然在2000年前与乡村从业人员增多趋势一致,但却在2000年之后出现了相反趋势,即乡村从业人数增加而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反而减少,这就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是农林牧渔业多采用了新技术;二是这些富余乡村从业人员进入非农行业了,即此时中原经济区的乡村企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速度极其缓慢,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尤其是近5年来,农村基础设施改善速度较慢,这严重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农业的包容性增长,也就直接影响了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

河南交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国家交通和经济区发展的全局,可以说现代化交通体系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设施建设,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铁路网络和航空枢纽基本框架,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6]。

经过中原交通人60年的不懈努力,河南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之一,连南贯北,承东启西,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全国交通重要枢纽的核心地位。

我们认为,交通区位基础不仅给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支撑着地理距离的缩短,更支撑着心理距离的缩短,因此,交通区位基础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现实基础。

3 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构想

“包容性增长”,虽然众说纷纭,但最根本的依然坚持三个最基本的单元,即广泛的(broad-based growth)、共享的(shared growth)和益贫的(pro-poor growth)。实际上,包容性增长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它不仅仅是要解决贫困的问题,还要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向全社会倡导这样一种理念,最终是要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包给”百姓,“包容性增长”所“包给”百姓的是更为富足的生活、更为公正的社会、更为生态的环境、更有希望的未来[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原经济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众多的问题,最首要的问题就是中原经济区贫富差距过大,区域差距过大,产业差距过大等。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无疑要为中原经济区营造更加宽松、高效的投资环境。它不仅旨在为公民提供公平、公正、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且还意味着将为企业公民搭建更为公平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平台。

从这个意义上说,《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后文简称纲要)的发展目标与中原经济区的包容性增长目标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价值独立和学术独立的学者,既尊重中原经济区作为政治概念和经济概念共存的发展目标和原则,但又不尽然就是其全部。

纲要指出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第一步,到2015年,初步形成发展活力彰显、崛起态势强劲的经济区域,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8 000元,财政总收入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速,城镇化率达到48%。

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三化”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产城互动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破解“三农”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三化”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文化教育科技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就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更加完善,人民权益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中原经济区崛起支撑作用明显提升。

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主要经济总量指标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成为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

第二步,到2020年,粮食生产优势地位更加稳固,工业化、城镇化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建设成为城乡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区。

我们认为,纲要的第二步目标实际上就是包容性增长目标,无论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还是“生态环境优良、社会和谐文明”等都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要义。但是,必须指出,在第一步的目标里面对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强调还不够,当然,第一步目标里面也强调了“三化”协调,这本身也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思想。

我们认为,包容性增长既是目标更是手段,没有包容性增长的模式,就达不到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因此,无论是第一步还是第二步,都必须以包容性增长为根本目标,才可能最后真正实现包容性增长的终极目标。

为此,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目标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人民生活富裕化,环境生态化,政治文明化等。

为此,我们坚持认为,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的三个基本内核,即坚持广泛的、共享的和益贫的增长。需要强调的是,广泛的概念不仅是河南,也包括其他省市的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区域,而这些区域在被其他国家战略所遗漏的情况下,中原经济区利用经济手段而非政治手段,实现其共同发展的目标。

河南作为一直是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核心区域,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依然是关键问题,实现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难点问题就是三农问题。而益贫的增长中,必须真实关注农民的收入增长,特别是“三化”协调中更倾向于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增长是根本[5]。

据此,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在尊重相邻省份其他区内的不同文化,尊重不同的文明,尤其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黄河文明与淮河文明的不同理念差异的情况下构建文化包容的发展机制;同时,在尊重黄河文明内部不同地域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同区域自己的特色和区域性习惯等条件下发展和创新中原文明,并给中原文明注入新的现代化元素。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自身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整个包容性增长的源泉。

第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建立不牺牲农业,不牺牲环境,不牺牲生态,不牺牲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包容性增长模式。这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之处。

第三,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建立区内区外共享发展机遇和共担风险与挑战的机制。毫无疑问,中原经济区建设一定会成功,但也会潜藏一些风险,建立区内区外共享机遇与共担风险机制,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自我强化的保证。实际上,中原经济区不同阶层共享机遇共担风险,也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内容,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

显然,要完成这些内容,需要建立相应的包容性增长模式来完成,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农业增长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即由主要依靠资源占用和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提高转变,由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的“公司+农户+基地+豫籍网络”模式,即以公司为主导,农户为支撑,基地为平台,以豫籍网络为载体的公司农户共同包容性发展模式。这个独特模式是以固始快速发展经验、长垣经济增长经验和洛阳文化产业包容性发展经验而得出的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除了建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有较强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懂管理懂经营的领导团队,更有遍布全世界的豫籍网络,这也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力量和社会资源。通过这种模式,不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而且农民收入也能持续增加。

二是中原经济区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的良性互动的包容性发展模式,即通过产业带动城市发展与快速城镇化,而城市发展与城镇化又反过来促进产业发展。该模式也是“三化”协调的新模式。实际上,中原经济区得以迅速发展,该模式功不可没。

三是中原经济区的包容性社会创新管理模式,既要强调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市场机制构造,也要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该模式主要是指人本关怀、优质的服务与网格化的管理等。中原经济区已有2个部级社会创新管理试点城市,这说明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既需要包容性社会创新管理模式,也有了包容性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4 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战略支撑

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还需要重要战略支撑,包括分配制度改革、科技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保障、人才战略等。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完善社会保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此,要改革现有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促进和谐的关键要素与手段,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完成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重要使命的基础[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力。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创新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丰富主体,完善平台,营造环境,加强合作,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支撑有力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推动区域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同时,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这既是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本身的目标,也是实现包容性增长其他目标的战略支撑。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再者,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还离不开社会治理创新,更新社会治理理念,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方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这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不仅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确立了新的目标。在中原经济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治理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原经济区的包容性增长路径与战略支撑既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目标的基本手段,其本身也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内容。

5 科技创新支撑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策略

建设中原经济区,实现中原崛起,对促进和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依托科技创新实现中原经济区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全面领先的差异化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建设中原经济区要做到科技创新,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 加强人才培育和储备

科技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施,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更显重要,也为人才的培育和储备提供了大好机会[7]。因此,一方面要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培育更多的掌握现代科技、管理等知识技能的高层次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投入,依托科技发展平台和实体经济发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同时给予应有的待遇,通过事业和待遇留住人才。

5.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未来国内区域经济社会竞争的关键是知识产权,自主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驻河南,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和呼声日益高涨。应当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产业,着力建设知识产权大省、强省,不断提升中原经济区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充分依靠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运用,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积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并使之成为中原经济区的“软”实力和“靓丽名片”。

5.3 促进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包容性协同创新

为了高质量开展研究,我们在河南调研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和学科集群,包括长垣的起重产业集群、医疗产业集群等,鹤壁的汽配产业集群,洛阳的耐火材料集群、机电产业集群以及归国创业园等,固始的柳编产业集群和银针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集群的许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总结和推广,许多企业家在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包容性协同创新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包容性协同创新,更好的支撑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C].[国发(2011)32号].

[2] 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纲要[OL].人民网.

[3] .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G].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讲演稿.

[4] 周阳敏,轩会永.基于包容性的农民收入增长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5] 史亮.河南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区域经济,2011(3)

[6] 河南省发改委.河南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解决两大矛盾[N].河南日报,2013-2-20.

[7] 2011年河南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2012-02-17.

上一篇:蓝色文化下依托专业特色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下一篇:就业指导与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