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时间:2022-09-05 10:30:05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学生通过诵读才能形成语感 ,才能更快的形成语文能力,完成文言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笔者就文言文的诵读要求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读准字音

文言文有很多生僻字,多音字。如果想当然的读,就容易读错,有些字读错,就会破坏文章的音韵,曲解了字义。如《指南录后序》第4段有两个“间”“得间奔真明”“出没长淮间”,一生朗读时,读成同一音。一生评点时,指出这两个间应该读不同的音jiàn和jiān,音不同,义也不同。

二、读准节奏

如《指南录后序》 中“至京口,得间奔真州”,表现了急不择路的奔跑速度。“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表现了形势突变的险恶和作者行动的果敢,“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表现了困境中的无助与悲怆,“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表现了离开险境的急速和急于南下组织抗元力量的急切心情。引导学生从语气、语调、缓急、轻重等角度反复揣摩诵读,并注意三字句、四字句的连续或交错运用所形成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变化。

三、读懂文意

一为读懂文内之意,即读懂关键的实词、虚词、句式,二为读懂言外之意。

如读《烛之武退秦师》的第二段,“国危矣”要读出忧心冲冲,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己”是烛之武的感叹,要读出抱怨、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不满,而是责备自己。“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而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所以后一句“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就带有威胁的语气了。

四、读出文化

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千百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闪耀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光芒。朱自清认为,对于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可以止于理解和欣赏,增加一番文化见识。因为古典文化的学习,主要是对本国国民的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并不完全着眼于实际的应用。可见,在读文时,如果不透过语言与古人交流,寻得文字符号背后的文化,获得对时代文化的体验,那这样的读很难谈得上高质量。文言文教学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文化因素,读出蕴涵于文字内的丰富文化。

如《季氏将伐颛臾》,“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与“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句,对大多数学生而言,翻译并非难事(教科书更是给足了注释),但仔细读,我们就会发现句中的“均”、“安”、“文德”体现了孔子“仁”的政治理想,此时就要适时引导学生研读,使学生理解并沉浸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中。

五、读出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凡优秀文章,都蕴涵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读文言文,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跌宕情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使自己与作者的情感相契合。

情感倾向比较明显的,教师可抓住情感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读。如《谏太宗十思疏》中“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句情感明显,只要三个“必”重读,要读出坚定之势。

情感含蓄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到文章的情感处,与学生一起琢磨体会。如“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这句,反问的语气要读准。而且,“劳神苦思”,“聪明之耳目”等既赞颂唐太宗为江山社稷殚精竭虑,从而取悦太宗,又用反问语气为他编织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怎能不令唐太宗心动呢?

六、熟读成诵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能否使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使文言文的精髓融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学生获得文言学习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是熟“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文言文是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载体,诵读是走进文言大门的钥匙,让我们在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中学会学习文言文吧。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技巧技巧原则 下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出“新”的尝试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