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三重奏

时间:2022-09-05 09:19:41

童年三重奏

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记忆中的童年历历在目。

小时候的零食、游戏、读物、儿童节……像一颗颗小小的露珠,折射着改革开放的辉煌。

第一重奏:偷来的“甜”――为了解谗而冒险

采访对象:出生在1967年的爸爸。

我们那一代人的童年,伴随着贫困和匮乏,食欲像被困在狭小笼子里的小兽,只要一有机会,便溜出去,贪婪地寻找着哪怕只是味觉的一点点刺激。

70年代,家家户户的日子都紧巴巴的,能吃的东西全被大人锁进了柜子,不然准会被家里的半大小子洗劫一空。像我们这样的毛孩子,每天除了上学,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绞尽脑汁,想怎么让空荡荡的胃,得到一丝来自食物的慰藉。

夏天,树上的果子青涩难咽,每天家里的饭菜清汤寡水,不见油荤。天天如此,几个小伙伴就寻摸着上哪儿去解解谗。

一个伙伴打探回消息,说是十几里地外的农场种了一大片玉米,说得我们几个人眼睛放光――玉米秆嚼起来是甜的,那味道,啧啧,直甜到心里。

放学之后,我们出发了,满怀着对吃的万丈豪情,步行了十几里地,终于在天擦黑的时候,摸进了玉米地。我们像一群小猴子,在玉米的青纱帐里,进行一场对“甜蜜”的偷窃。

才折了几根,就被看守的农人发现了。他们牵出几条狗,追得我们四散逃跑,即使在如此的惊恐与慌乱中,谁也没有忘记紧紧攥住手里的玉米秆。

好不容易跑回了村子,甩掉了那几条凶神恶煞的大狗和那帮大声吆喝着虚张声势的大人,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这难得的甜了。其实,以我们的速度,要抓住我们绝不是什么难事,大人们的追撵,顶多只是一种警告罢了。

第二重奏:上学放学路上的流连忘返

采访对象:1975年出生的小姨。

我读小学时,学校外的小街总是热闹非凡,各色小摊一溜儿排开,两分钱一量杯瓜子,2分钱一根玉米秆,3分钱10颗酸杏子,5分钱一根的奶油冰棒,一毛钱一颗的泡泡糖……说是小摊,其实就是一张摆着三两样货物的小桌子,或是一只竹篮,一只搁放在两条长凳上的簸箕。各家有各家的“卖点”,整条街上都飘着各种各样的香味,像一只只守候在路上的小猫,伸出爪子,不断逗引着路过的孩子。

上学路上脚步是急匆匆的,却依然经不住诱惑,我掏出兜里仅有的一毛零花钱,递给了卖瓜子笑眯眯的大娘。那时候塑料袋是奢侈品,卖零食的地摊上,大多搁着一叠拆散的旧书页或裁成小方块的废报纸。大娘拿起一张,熟练地将纸卷成漏斗状,瓜子倒进去,再轻巧地封顶。

放学路上有大段的时间可以挥霍。路上,有画糖画的小摊,被一大群孩子团团围住。一只转盘上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给一毛钱就可以转一次,指针最后指向哪一种动物,你就可以让摊主用糖画一只。谁都希望转到龙,张牙舞爪的好威风,可大多数时候,都只能收获兔子、蜻蜓这样的小动物。

其实,大多数的孩子和我一样,没有那么多的零花钱来试自己的手气,而是陶醉在摊主那神奇的手上。他手握一只勺子,放一块糖进去,在炉火上烤化,在一块冰凉的大理石板子上,以勺为笔,糖浆为墨作画,勺子起起落落,如蜻蜓点水一般,于是,就出现了小兔、猴子、龙虾、喜鹊……趁着糖还没有完全凝固,把一根竹签粘上去,待糖冷却了,用一只小铲轻轻撬起,糖画就被举在手里,在光线下晶莹地闪动着活灵活现的甜蜜……

不知不觉中,天快黑了,急急忙忙往家跑,回到家,还是免不了被妈妈一顿骂。

爆米花、酸梅粉、冰棍、果丹皮……那个年代,父母的工资不高,我们的零花钱很少,零食的花样并不多,也没有如今这样色彩鲜艳的包装,卫生也得不到保障。现在想想,在人来人往路上着的那些零食,肯定沾染了无数的灰尘,用报纸包装,也难免会把油墨吃进肚子。

第三重奏:彩色刺激的甜蜜

采访对象:1984年出生的堂姐。

课间,两三个小脑袋瓜凑在一起,掏出一只红色的塑料袋,神秘地相视一笑,很吝啬地取出一些,往嘴里一倒,然后,各自闭紧嘴巴,神情古怪……我上小学那会儿,卖得最火爆的零食就是跳跳糖了,红色的小袋子,上面印着可爱的小人,糖粒很小,抓一把放到嘴里,闭紧嘴巴,舌头上立刻有无数的小人在跳舞,它们蹦来跳去,满头乱撞,让人嘴里麻麻的……简直神奇极了!

商店里的零食花哨得很,包装花红柳绿,还有了很多口味和颜色。冰棒是普通的零食,也有了更多的品种,有了各种口味和颜色。体育课后,人人都举着一只冰棍。比冰棍更好吃的是娃娃头雪糕,它是奢侈的消费,因为买一个娃娃头雪糕的钱可以买5根冰棍。一张笑脸,可可粉做的帽子、眼睛、嘴巴,每次买下它,都会为从帽子还是脸蛋下口而犹豫。

后来一阵又流行起吃小浣熊干脆面,为了收集里面附送的的小卡片,我一连几周的早餐都是它,因为集齐了12张不同的卡片,可以在小伙伴面前大肆炫耀一番。

酒心巧克力糖、路边卖的各种颜色的棉花糖、大白兔奶糖……童年的零食甜蜜而刺激,伴随着色素和添加剂被我们吞下了肚子。

采访同学周晓初发言:巧克力、薯片、牛肉干、果脯,还有上百元一杯的哈根达斯冰激凌……如今,超市里零食类的商品琳琅满目,零食不仅仅讲求口味,还讲究营养均衡。碳酸饮料旁边多了含各种维生素的果汁和奶类饮品;面包饼干的口味花样翻新,小麦、花生、荞麦……含粗粮纤维的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核桃、杏仁、开心果这些坚果类的食品不仅孩子喜欢,也成为大人的休闲食品。

游戏之恋

第一重奏:在大自然中找乐

采访对象:1967年出生的爸爸。

那个时候,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只能挣二十工分,一个工分只值一角二分钱,不仅要供养我们四个孩子,还要时不时地往各自的父母家里寄钱寄物,家境的窘迫显而易见。商店里的的东西得凭票证才能购得,就连生活物资有时候也无法得到保障,更别提玩具了。

在整个漫长的冬季,蔬菜非常单调,除了大白菜,就是土豆、红薯,远没有今天的冬菜这样五彩缤纷、滴翠碧绿,红薯灯就是用储藏在地窖里的大红薯做成的。做红薯灯时,母亲总是会很细心地用刀把红薯切头去尾,留下中间的部分,然后中间挖一个坑,再用纳鞋底的针线在红薯的两边穿上绳子,中间用一根木棍挑起来绑紧,很小心地往里面倒一些煤油,再用线绳很仔细地在煤油中浸泡透,然后捞出小小的一截搭在红薯的边沿上,这样,一个红薯灯就做好了。这时母亲会亲手点燃递到我的手里,我手提着做好的红薯灯,在冬日漆黑而漫长的夜晚里满世界疯跑,那时,冬季的夜晚几乎都能看到孩子们手提着这样的红薯灯,小心翼翼地呵护随时会被寒风吹灭的忽明忽暗的红薯灯,在寒夜中笑闹的情景。

在那个没有玩具的年代,我们在大自然中寻找玩耍的乐趣:春天,爬到树上掏鸟窝,采花草;夏天,在小河边用水泼湿泥地滑泥冰,在地上挖地道;秋天,背着小背篓在麦田拾麦穗;冬天,在雪地上堆雪人……

第二重奏:用生活的“边角废料”DIY

采访对象:1974年出生的幺爸。

小学是在80年代初,在生活渐渐饱足的情况下,商店里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有了品种稀少的玩具卖,但父母的工资每个月只有几十块,那些现在看来粗陋的玩具,对那时的我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大人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了一份给孩子做玩具的闲心,利用的都是生活用品的“边角料”。

女孩子玩得比较斯文,她们的书包里装着毽子、沙包、皮筋。皮筋是爸爸找废旧轮胎剪出来的;沙包则是妈妈用边角布料缝的,里面装上米或沙子;毽子呢,是奶奶用一枚铜钱、一点废布、一把鸡毛做成的。

男孩最热衷自制“枪支弹药”,有用木头直接雕刻出来的手枪、步枪、刀、剑,有用自行车链子做成的火柴枪,有用橡皮筋、内轮胎皮切割成细条做成的弹弓,捡来石头或把纸张卷结实了就当子弹。

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现在的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男孩子们纷纷回家央求父母给自己做――用一根粗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圆圈,然后用一个半圆的钩作“车把”,讲究的,还会在铁环上套上数个小环,铁环滚起来时,小环会在铁环上滚动,发出悦耳的声音。玩法是用铁钩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钩控制其方向,拐弯、上坡。

那时候在放学的路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群背着书包满脸脏兮兮的男孩子,手里拿着铁钩,推着铁环奔跑在马路上,叮叮哐哐的声音响成一片,场面颇为壮观。我是滚铁环的高手,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同学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

第三重奏:喜新厌旧

采访对象:1982年出生的大表哥。

80年代开始,物资日益丰富,所以,我对玩具的喜爱,绝对是喜新厌旧。

小学时,最喜欢玩的是打弹珠拍洋画。

妈妈给我买的一盒跳棋,里面的玻璃弹子全被我用来打了弹珠,崭新透亮的玻璃珠被我弹得满身伤痕,表面都成了雾白色,那时候的我还是舍不得丢,美其名曰“熟球”,说是用旧了,手感强,全凭它来赢取新球。

还有与弹珠同样疯狂的拍洋画。买一张16开大的上面印着各式各样小人的硬纸,有西游记,有变形金刚,有三国演义……将它们一小张一小张剪下,比谁能将洋画拍翻背。常胜将军的我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画片,得意得不行。

80年代后期,玩具种类开始增多,塑料娃娃、会跳的铁皮青蛙、塑料军队小人……“舶来”玩具变形金刚风靡一时。当年要是谁侃不上变形金刚里的若干剧情,就像今天不知道李宇春是超女一样,会被大家认为是从外星来的。为了攒钱买到第一套属于自己的变形金刚,我前所未有地渴望过年(可以收红包),而且还克扣了自己一个学期的早餐钱,换来了自己的第一款机器人,名字叫“飞机党”,很土,但很亲切。那年是1988年,改革开放10周年。

没多久,一个以前从未见过的电子玩具又吸引了我――电子游戏机。当时它可是个稀罕物件,最初的是只能玩单一游戏的游戏机,用电视玩儿,后来又有了手掌机。90年代初期,国内才有了被玩家们奉为经典的“红白机”――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价格不菲,1000多元,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谁有一台“红白机”就会被小朋友们羡慕不已。那时有个小伙伴家里有“红白机”,放学写完作业,我就往他家跑,和几个同学一起玩魂斗罗、绿色要塞,比拼谁能一命不死通关。

采访同学罗新发言:我们生活的年代,会唱歌跳舞的洋娃娃、遥控驱动车、遥控飞机……电动智能玩具越来越普遍,几百上千元钱的玩具毫不稀奇。电脑、网络的普及更是让我们把更多的游戏移植到了虚拟空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游戏快乐也延伸到虚拟世界。

更多――

阅读之三重奏:

70年代,红宝书一统天下,孩子无书可读。80年代,《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童话大王》风行一时。90年代,《七龙珠》《灌篮高手》被孩子热捧……如今,校园的流行阅读,有“80后”“90”后作家的青春文学;有西方名著,也有《哈利・波特》这样的魔幻系列;有男生爱读的金庸武侠,也有女生爱看的几米绘本。阅读也从纸质媒体转移到网络,轻轻一点,就能阅读电子书。

儿童节之三重奏

70年代,能在“六一”穿上一双白球鞋,是无比骄傲的事,大多数孩子只能用白粉笔染一双白球鞋,去参加学校的节目表演。80年代,必须穿着白衬衣蓝裤子红领巾参加学校的表演,等着学校给每个人发的一袋糖果点心。90年代的儿童节,过得开心、快乐就好,不在乎会不会收到礼物,因为平日父母常常会给自己买东西。如今的孩子,最盼望“六一”学校能放假一天,不用上辅导班,不用写作业,只是玩耍,给自己一天真正的自由。

……

上一篇:一个微笑定成败 下一篇:百科文摘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