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视角

时间:2022-09-05 08:27:24

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视角

【关键词】阅读教学?摇文本解读?摇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9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真正得到启发,有所收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一、以文本为边界,为文本解读创造空间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教师在追求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要忠于原文,不能放纵学生对文本漫无目的地解读。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老山界》这篇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战士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对“抢”这个字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抢着吃饭说明红军战士素质低,这时老师就不能盲目地去表扬学生的“创意”解读,而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抢”不是“争抢”的意思,而是“争先,抢先”的意思,说明红军战士为了赶路而抓紧时间吃饭,这样才不悖于文章的主题。因此,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解读应以尊重文本主旨为前提,不能为了刻意追求新奇的理解而偏离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

二、以文本为中心,从多个层面解读文本

(一)解读文本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学生要透过文本领会作者的情感。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的精美散文,读这篇文章犹如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做了一次愉悦的旅行。再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文《我的叔叔于勒》讲述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可以体会到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成人世界存在的自私、虚伪的情感,也可以感受到来自一个孩子那纯真善良的童心,获得对人性的认识。

(二)解读文本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语文名师于漪对文本语言的魅力做过这样的评价:“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比如,诗人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用一个“绿”字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冬去春来的变化。再如,诗人杜甫的《迟日江山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说的是家燕从遥远的南方归来,泥喃于梁檐之下,暖暖的沙子上睡着恩爱的鸳鸯。如此美妙的情景,作者只用寥寥数语便传达出来了。又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虽然语言平白如话,但是写得很生动,很有韵味,富有节奏感。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语言,品味语言的魅力。

(三)解读文本结构,获得主题的启示

细读文本,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只凭只言片语,断章取义,而造成对文章的曲解或误读。在文本细读中,分析文本结构也很关键。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枣核》这篇文章为例,文章的结构是“索枣核―见枣核―议枣核”,在“索枣核”部分,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美籍华人要一颗枣核干什么。而她在“见枣核”时那份喜悦之情又加深了我们的疑问。在“议枣核”部分,我们才终于“识得庐山真面目”,原来她是要种一颗枣树,以此来慰藉那颗深深的思乡之心。至此,在解读文本结构后,“思乡”这个主题也就出来了。

(四)解读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解读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体会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杨二嫂,在“我”的记忆中,她是当时有名的“豆腐西施”,而在“我”眼前的这个杨二嫂,尖酸刻薄,泼辣势利,爱贪小便宜,全不像当年的那个“豆腐西施”。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想一想:是什么让杨二嫂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答案是生活,是苛捐杂税重压下的生活,是兵荒马乱中的生活。能够领悟到这一点,我们在厌恶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会给予一定的同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在生活经验和艺术创造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美学理念而想象创造出来的。这种想象和创造,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审美感悟。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想储备来分析人物形象。

要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凸显个性,读出自己的感悟。

(责编 欧孔群)

上一篇:例谈有效的英语阅读任务设计 下一篇:别样的演绎 异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