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时间:2022-09-05 07:48:40

浅谈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

一、教育目的的转变

使学生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激励学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是八十年代我们的数学的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赋予更多的含义,因此更新教育目的势在必行。教育目的的本质是教育“人”,而“人”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高中学生对成功的理解就是成绩好,将来考上好大学。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应该是优秀的学生。但学生接受教育,不是单一地接受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全面的发展。现今的社会,既要稳的住,还得能走出去。这不仅要求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素养,还要有能服务于社会的必要素质。学生急功近利,单纯追求成绩,忽略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大缺憾。学生、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求学生有出色的成绩,使学生、学校和老师的境地处于两难:应试与发展。这些缠绕在一起,理不清头绪。最终使得老师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拼搏,学生在家长和老师之间较量,学校在家庭和社会之间斡旋。大量的习题,频繁的考试,让学生和老师精疲力竭。成绩提高了,孩子累垮了。君不见小学一年级学生那沉重的大书包,那鼻梁上厚厚的镜片。只有淡化功利化,还教育她自身的本色,我们的学校,老师和学生才能和谐地共同发展。

二、转变教学模式

1.形成数学意识

数学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复杂而又枯燥的,正如教材的主编寄语:数学是有用的:数学是自然的。这些学生的认为是建立在对数学没有兴趣与好奇的认知上的。课改之前的数学教材,缺少课堂与社会的衔接点,现行的课本中的“擦图”、“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连接了课本与社会、知识与实践。我们在教学中传递知识的同时,还要去扭转学生不成熟的认知,有两点值得我们去思考。

(1)数学是有用的。“有用”不仅仅是熟练的解题,它还应包括对自身“有用”和对“社会”有用。这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的“有用”性。在学习“二分法”时,我们不妨设置一个和中央电视台一样猜物品价格的游戏:若高了,再猜中间值:若低了,猜其两倍,再猜中间值。这就是“二分法”在生活中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关数学的应用问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呈现越来越明显,如贷款、分期付款、彩票、统计分析、概率、股票走势图等已成为人们必须了解的生活常识。

(2)数学是自然的。数学的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不断总结、完善的文明结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润物有声地阐述数学的自然性,她的产生和发展决不牵强。如“函数”的概念,发展到用集合语言来定义是那么的自然,而且也符合时代的发展。在现代生活中,有那么多有关“函数”的实例:银行中存款存利率与存期;航班时间与班次等。数学来源于自然,又回归自然,服务社会。

以上两点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被忽略的,当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正确认知后,就不会惧怕数学的枯燥和乏味,反而会对他产生兴趣和亲近感,既能学好数学,又会产生将来要用数学服务社会的想法。因此,既要用好课本,还要联系实际。

2.转变教学方式

我在一次数学观摩活动中,学习了三节优秀的课例。一节是高效课堂的模式,一节是运用多媒体的模式,一节是传统的模式。他们都展示了自己的优点,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如何把这三种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有效的完成教学。而不是刻意地追求让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3.加强近代数学的教学

在学好传统数学的同时,要凸显近代数学的作用与意义性。如概率、统计分析、微积分等。这部分内容突出了时代感和实用性,也为后续的发展做了铺垫。

三、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1.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的学生能够深入的研究问题,揭示事物产生的原因、背景、现实意义,并预见其产生的后果。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的考察问题,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思维广阔的学生能够避免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必须要求学生多动脑筋,遇事全面考虑,不仅能够把握事物的整体,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而且不忽略重要的细节和特殊的因素,力求甚解。

2.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善于在很短的时间内,揭示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及时的根据先前拟定的计划与方案,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新的观点、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思维的固执与迟钝,摆脱偏见和早已过时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3.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维能遵循逻辑的规律,它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各种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思维的逻辑规律,使思维过程有明确的针对性,思路清晰连贯,不互相矛盾,有条不紊的解决问题。

教师应在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思维品质的精深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训练,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俗话说的好“名师出高徒”。为此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具备各种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只有具有独创能力的教师,才能组织优良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智力意义的训练内容和方式,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巧妙地结合教材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想象能力。

参考文献:

[1]肖万祥,冯辉梅.中学课堂有效教学的20条建议[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

上一篇: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下一篇:小学语文审美入境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