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的差异

时间:2022-09-05 07:31:50

一、两个差异很大的孩子

在到成都市各区、县去家访和筛查视障儿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两个让我们感叹的孩子。虽然两个孩子都属于全盲,年龄相差仅半岁,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却让人深思。一个活泼开朗、口齿伶俐,视力的丧失并没有带给她更多的障碍;一个内向、敏感,语言甚少,只能发一些简单的无意识的音,视力的缺陷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会交往与语言沟通。

我们不妨列表看看他俩的差异:

学生A女4岁全盲

触摸觉

1.能摸出积木的形状

2.能在家里比较固定的地方拿到要找的东西

3.能摸出猴子、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

语言

1.说话清楚、流利

2.能流利地回答别人的问话

3.能主动和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事情

4.能完整清楚地唱几首儿歌、背几首古诗

5.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喜好、拒绝别人

认知

1.能说并指出猴子和自己的身体部位

2.认识很多日常生活用品、水果、食物

3.能分辨上下、左右,有基本的空间方位感

4.能数清手指数,数到十,有一些基本的数的概念

生活自理

1.能自己到厕所小便

2.能自己到厕所大便,但便后擦不干净

3.能自己刷牙、穿脱鞋袜

4.能自己吃饭,但舀不太干净

社会交往

1.能主动地与老师说话

2.能与熟人打招呼

3.能与哥哥一起玩游戏

4.能正确地使用基本的礼貌用语

5.能主动地问问题

个性特征

活泼开朗、大方、有点好强与人交谈时表情自然、丰富,喜欢外出玩耍

学生B 男3岁半全盲

触摸觉

1.不能用手分辨食物与其他物品

2.双手和脸部很敏感

3.摸到不是吃的就扔掉,不玩东西

语言

1.能发一些无意义的音

2.要吃东西、要抱、要背时就哭或拉婆婆的手

认知

1.能用嘴巴去咬,来分辨是不是食物

2.对身体部位没有概念

3.空间方位感极差

生活自理

1.随地站着大小便,没有预兆也不喊

2.吃饭要喂,东西要递到手里或嘴里才吃得到

3.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

社会交往

1.不理睬陌生人

2.不让陌生人抱他

3.其他孩子靠近他,他会抓、咬

4.要吃、要抱时,会哭叫或拉手、衣服来表示

5.只自己玩一个小凳子

6.听到亲切的声音会主动来抱

个性特征

内向、退缩、敏感、易紧张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

这样两个相同视力障碍程度的儿童,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经过多次家访和训练了解的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影响最大的就是他们一直所处的家庭环境。

二、差异形成的家庭背景

(一)物质环境

1.家庭经济收入

学生A的父母收入稳定宽裕,加上奶奶在家带她,她与家人在一起交流的时间较多,这有利于儿童依恋关系的建立。成长在一个稳定、安全的家庭环境内,她有更多的机会与家人出去玩耍、活动,接触外面的世界,与更多的人交往,也有利于她的语言的发展。

学生B家住镇上农村地区,家里只有母亲和外婆,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母亲在工厂上班的工资,外婆种些菜卖,她们更多的时间是忙于生计,没有什么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更别说教育了。忙时就把他关在家里,给他一个小板凳自己玩。

2.家居环境

学生A家住城区,房子为三室一厅比较宽敞,且在底楼,进出比较方便。家具、音响设备齐全,还有不少玩具。家里的东西丰富,学生A从小接触的各种事物就比较多,接受信息的渠道和信息量都比较多。家庭环境舒适,小区环境也比较清静,绿化面积较大,道路平坦宽敞,整体环境比较安全,活动范围也比较大。

学生B家住小镇边缘农村地区,房子为三间瓦房,很窄很暗,家具简单,衣物、杂物、家具很乱。他的活动范围很小,主要就是家里的几间屋,甚至很少到门外的院子里去。家里只有一台很旧的电视机,也没有人长时间是一个人呆在屋子里,玩一个小板凳,几乎没有接触过什么人,也没有人与他说话,接受的信息非常少,相当于关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与人交往和语言的发展。

(二)心理环境

1.家庭成员的态度

学生A一家5口,爸爸、妈妈、哥哥、奶奶都关心她,喜欢她,爱她,已接受了她视力缺陷的事实。所住小区里的人普遍素质要高一些,更容易接纳残疾儿童,适时还会给予一些帮助。在这种接纳的环境里,小孩家长也比较能正视、接纳自己的孩子,使他们能够愿意带她出去散步、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也让她感到安全舒适。

学生B一家3口,妈妈和外婆,由于他是缺少眼睛这种器官,妈妈一直很自卑,至今还不太能正视自己的孩子;外婆也是出于对生命的怜惜才带他的,只限于养育,保住一条生命而已。舅舅、舅妈,还有家里的其他人也不接纳他,使母亲更加自卑。他所住的地方属于小镇边缘地区,周围的人素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要接纳这样一个盲童比较困难。邻居多数人抱着“为什么会没有眼睛呢?”或“好可怜”的想法。他母亲是外地嫁来的,附近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们。他母亲一直很自卑,因为她有这样的儿子,也因为其他人鄙视的眼光,这个环境不接纳他们,很多时候让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导致他现在极度敏感、缺乏安全感,一旦抱到你了就不松开,因为他害怕又被丢下了,所以对大人的依赖感很强。

2.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

学生A家庭比较民主、和谐,尊重孩子。虽然孩子有视力缺陷看不见,但还听得到,摸得到,并非什么也不会。其父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给她讲故事,教他唱歌,念儿歌,背古诗,听音乐,玩玩具,教她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告诉她穿的什么吃的什么,能自己做的就教她自己做,并没有因为她看不见就放弃她、不管她或者什么事都由父母代劳。父母是关心她的,也是在用正确的方式来爱她。父母就是她的眼睛,把看到的都告诉她,让她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对她抱有期望:希望也能多学一些,将来能够自食春力,生活得好。

学生B家庭比较封闭,妈妈和外婆以养育为主,外婆爱他,但基本没有教育的意识。怕被别人嘲笑、欺负,要么背在背上,要么就放在家里,不让他与其他人接触。认为只要让他吃饱了,穿暖了,不哭,不摔倒碰倒,留住一条生命就够了,对他基本没抱什么希望。在家也没有给予什么教育,最多只是与他说说话,喊喊他的名字,抱抱他背背他。吃饭是由外婆喂,穿脱衣服鞋袜、洗脸都是由家人代劳,认为他看不见就什么也不会,也学不会,也就不教他而宁愿一直帮他穿。大小便也是随时随地想拉就拉,都不知道蹲下,家人也没有教他怎么大小便,在哪里大小便,只知道打湿了弄脏了才换,或者用尿布。致使现在训练起来比较困难,也基本不与其他孩子交住。一旦有孩子靠近他,触摸到他,他就会用力抓咬对方的手、脸、耳朵等。而一到陌生的环境就非常紧张、敏感,他就容易发脾气,抓咬人,适应新的环境很困难。

通过这两个孩子成长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对视力障碍儿童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他们在沟通、社会交往、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做好早期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减轻孩子因视力的缺陷而带来生活和学习上的影响,还能预防因视力的缺陷而产生的新的障碍,如语言障碍、交往障碍等,避免形成多重障碍。

上一篇:残疾人保障的制度构建与社会和谐 下一篇:特殊职业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