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9-05 07:09:30

初中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摘 要: 作者结合新课程理念,探讨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研究和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关键词: 初中化学 提出问题 表述问题 问题情境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八个要素。在这八个要素中,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提出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问题。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被调动和诱发,思维经历了发散、流畅和聚敛的训练。因为意识到有问题,学生便产生了由怀疑、焦虑到探索的欲望,他会寻求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针对学生这种心理,教师可将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即设置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甚至于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的欲望。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中,教师让学生分别用红磷、木炭、蜡烛进行分组实验。红磷的一组出现了预期现象,而木炭和蜡烛一组却没有发生水面上升1/5的现象。实验现象的明显不同,构成了问题情境,学生受到情境的刺激,问题意识被引发,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学生提出了用木炭、蜡烛实验没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是什么等问题。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了拉瓦锡研究空气组成的实验及其研究的结论,学生发现拉瓦锡并没有发现空气中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因此学生又提出了问题:如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历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新问题的过程,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深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逐步深入,其问题意识也越来越强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观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社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小到油盐酱醋,衣食住行、大到“神舟六号”升空所用的燃料、宇航员呼吸的氧气等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熟悉的身边现象,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发现问题。

例如:生活中鲜奶很容易变质,但放在冰箱里却能保存数天。学生提出了问题:鲜奶如何保鲜?他们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食物的腐败是因为微生物在食物中生长,而微生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和水。通过分析得出,只要把其中一种因素移除,就可以防止食物腐败。因此,学生提出了真空、抽走水分、冷藏等保鲜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不寻常之处,从看似解决的问题中找出隐蔽未解之谜。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能源、环境问题,如“节能减排”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前言内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如新闻报道中常出现的化学事故,与化学有关的科技发明应用等。

例如:2007年4月份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这样一则图片新闻:在南极,刚出生的小海豹还未学会游泳,却因周围的冰块融化而掉到水里淹死。教师引导学生对看似平常的小海豹之死的环境因素展开了讨论。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这些正在威胁着人类生存环境。针对这些问题,学生提出了问题: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学生倍加关注2007年世界首脑会议中提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提议。通过对温室效应现象的分析,学生从化学角度逐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学生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过程中,把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主动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并逐步形成参与社会决策,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

(三)联系与运用多学科知识,培养提出问题能力。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的状态。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时,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为什么雨伞越来越轻?轻雨伞容易被大风吹翻?教师引导学生从金属的密度,坚韧度、耐腐蚀性等不同角度思考。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超市亲手称量了钢骨长伞、钢骨短伞、铝合金短伞的重量,发现钢骨长伞的重量是铝合金短伞重量的4倍。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铝合金的密度比钢小,比钢更耐腐蚀,但铝合金的坚韧度比钢低。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仅靠化学知识是不够的。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视角地分析思考问题。

二、表述问题能力的培养

发现问题后,学生还要对想探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概括、提炼,明确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这个过程有以下几个环节:1.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关系,即你要探究什么;2.对问题进行可操作化设计;3.初步制订探究计划,即你将如何进行探究。

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常存在以下不足:1.语言表述观点不清,问题结构不合理甚至语言表述有科学性错误。例如: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学生这样表述: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学生误把某一种物质的质量当做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总和。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针对学生的不足,应结合教学章节相关内容,明确具体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找出问题的关键和本质,对问题进行修改、补充,使问题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表述出来。2.探究的问题不具有可行性或探究的问题过于空泛。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审核,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实际情况,如学校实验室设备、药品试剂、学校家庭具有的信息资料等,进一步确认问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上一篇: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下一篇:让生活走进课堂,将课堂引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