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软实力

时间:2022-09-05 06:30:04

提升文化软实力

十奏响文化强国冲锋号

编者按:过去的十年,中国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如今,十的召开更犹如一声嘹亮的冲锋号,给“文化强国”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本期《文化月刊》邀请到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郭全中和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专业博士后李翔,对十关于文化方面的内容深入解析。

文化建设在党的十报告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归结为一布局、两目标、三任务、四措施来概括,其中一布局是指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两目标是指中期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长期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三任务是指,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四措施是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等。

中期发展目标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十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文化建设的中期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如下四个方面:首先,构建出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已经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实践。在构建核心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要进行三方面的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在12个词24个字的概括中,自由、民主、平等等词语也位列其中,这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当然,未来的核心价值观会进一步精炼和提升。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实践。其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当前,我国绝大多数人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正处于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井喷期,而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进展顺利但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范围不清晰、投入严重不足、投入方式不合理、城乡极其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意味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1%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比例乐观估计也不超过0.4%,差距悬殊。第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即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要占GDP的5%至6%,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相应比例仅为2.75%,这就要求我国采取切实的政策来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当前“西强东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对我国极为不利,亟需采取切实措施来改变这种格局,这就需要打造跨国际、市场化的文化传媒集团,以更为人性化和更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中国文化。

明确了文化发展的三大主要任务

文化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因此要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必须解决好三大任务。

首先,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一方面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方面,结合十报告中的相关描述,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处理好政府和企业、政府和资产、政府和事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各归其位,重点是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文化由于意识形态属性强,国家采取的是高度管制的方式,但随着文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简政放权,使得文化企业和文化事业的活力进一步释放。三是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当前,我国文化归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等分管,成立统一的大文化部不仅紧迫而且可行。

另一方面,应该按照“三改一加强”的要求来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所谓“三改一加强”是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并切实提升效率和效益。

其次,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既具有现代市场体系的普遍规律,又具有文化产业的独特规律,具体来说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现实和虚拟结合性,这就要求做好如下几项工作:一是解决好制约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两大问题,建立全国统一的文化大市场;二是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建设;三是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四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秩序。

第三,建立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在经营性国有资产方面,已经有统一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但是在文化国有资产方面,尚没有统一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各地情况林林总总,形形,有的归财政部门管理,有的归国资委部门管理,有的归宣传部门管理。2011年,国家设立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财政部下,负责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可以预见的是,我国将以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基础,进一步形成全国性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构。

提出了四大具体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内容,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提炼、升华,并采取普罗大众易于接受、易于参与的方式进行宣贯,使之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潜意识和自觉的行为。

其次,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十报告指出,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当前,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着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与严重滞后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之间的不匹配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县级以及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更是严重不足,亟需加强对县级和农村的倾斜力度,在县级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第三,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亮点如下:一是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做到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把投入花到实处,取得实效。二是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当前,科技已经成为促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科技的作用,实现文化和科技的有机融合,发展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业态。此外,我国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依然呈现小、散、滥、差的现状,这亟需通过全国性的整合、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三是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由于我国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缺位,导致我国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主要表现为股权结构单一,国有股一股独占或者一股独大,长期激励机制缺位,例如已经上市的国有文化企业绝大多数尚未引入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机制。

结合十报告中的“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的相关表述,下一步国有文化企业应加强初次分配机制的改革。尤其是由于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的创意产业,创意、技术和管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重大,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更加重视股权等长期化激励措施。

第四,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十报告指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由于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相关表述对于下一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有指导意义,重点在于发挥基层社区服务功能和发挥群众参与的作用。

上一篇:东莞,造梦之城 下一篇:从“大话”到“降魔”的文化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