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式

时间:2022-09-05 06:19:54

浅谈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度意识;思维方式

一个新闻事件报道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这是新闻工作者具体实践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则成功,运用得不好则失败。所以,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是新闻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的记者面对同一件事情,因立场观点、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阅历、背景环境、采访动机、选题定位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报道角度,往往令受众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社会影响。既然是这样,记者在采访报道实践中就要有一个明确的报道角度意识,而且要强化这个意识,选择正确的报道角度,把客观现实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受众,使之能够从中得出正确的看法,从而起到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如果记者能够深入实践认真采访,大多可以获得第一手准确翔实的资料和素材,便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将有助于记者选择出正确的报道角度。

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所以,新闻工作者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就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越办越好。新闻媒体的看家本领就是抓新闻,而好的新闻,从来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产生,则又赖于角度意识。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

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包括:新闻意识,即对新闻信息具有长盛不衰的寻觅欲望,从一般人司空见惯中发现新闻,拍摄现场新闻具有速战速决、亲临现场、把握时机、穷追不舍的应变能力,有不负重望的责任观念,瑶瑶能抓拍到精彩场面,“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惜一切,为读者提供最真、最新、最好的新闻形象。主体意识,就是要求记者要克服那种过去一直充当配角的观念,把被动采访变成主动采访。多年来形成的“配角”意识使许多记者难以转变,总是消极等待。所以这就要求记者拥有:主动请战的态度。主动寻觅新闻,找利于表现的事件和人物,发现线索,“耳听六路、眼观八方”,决不让任何新闻信息溜掉。拥有独立自主的观念。对新闻事件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迁就、不盲从,肯于深入实际、深入第一线,能动意识增强。具有刻意创新的精神。为了创新,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新闻理念和协作经验,开阔视野,活跃思路从老框子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参与意识,记者把自己摆在社会实践的位置上,使主体意识变成参与意识。严格说,记者传播新闻信息,他不直接参加新闻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他们都是社会的人,不是纯粹的旁边者,社会存在决定了他们的意识,他们不可能没有实践主体的意识,这种意识反应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就是参与意识,具体表现为情感、识别意识和意图倾向。总之,参与意识表现为凭借形象价值观念选择和利用新闻摄影为社会实践服务。竞争意识包括争先观念和争优观念两个方面。争先观念就是行动及时迅速,始终冲锋在新闻第一线。如新闻摄影是以形象性和瞬间性区别于其他报道传递新闻信息的,这样,抢得越及时,现场感越强,越有感染力。许多稍纵即逝的场面,错过了几秒钟的机会,就是去了整体,就失去了所有价值。争优观念是追求以优质取胜的欲望,是追求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观念,表现为新闻采访工作不断创新的观念,报道题材的选择和形象表现都比别人新鲜、有深度。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思维是在一定的方式下进行的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又与他的知识、观念、思想、情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改革开放大业的不断深入 ,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 ,要求新闻记者必须改变不适应当今时代的思维方式方法而采用新的思维方式方法。

收敛思维是一种严格的思考方法。它注重于一丝不苟的逻辑分析与检验,无论多么繁杂凌乱的现象或素材,在收敛思维的工作下,最终都会被一系列验证制约在一个扼要、情思的逻辑框架中。而发散思维则不然,它往往是海阔天空、无拘无束的自由想象,任思维天马星空的巡天遥看一千河。科学声的一些猜想,艺术上的想象,直觉的偶然一得,往往都属于发散思维。有人这样说:创造能力=知识量x发散思维能力。一般的创造,包括新闻写作中成功的立意、角度,往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有时可能偏离真理。因此,不能指停留在发散思维上,要借助发散思维的思想火花再继之严格的收敛思维,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完成一个成功创造的全过程。

记者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同对实际生活的感受、调查、积累分不开的。如果把自己封闭于高楼深院,脱离实际,远离群众,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见,缺乏升入实际探索新事物的热情,实践有了新的发展,但仍然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图去“剪裁”发展了的客观实际,满足于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回家写稿子,这样就会窒息自己饿创新精神。因此,记者要下功夫进行系统、扎实的调查研究,善于把理论的基本功与调查研究的基本功结合起来,善于把宏观与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胜人一筹。

上一篇:电视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下一篇:浅谈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