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时间:2022-09-05 05:30:33

正确区分诗歌鉴赏中的对比和衬托

【摘要】如何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水平,长期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有没有一条“便捷”的道路是人们仍苦苦地思索着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在这方面得分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会使用术语。因此,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术语,更要教学生正确使用术语。

【关键词】诗歌鉴赏 对比 衬托

进行诗歌鉴赏不可避免地要用到一些鉴赏术语。尤其在高考中诗歌鉴赏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用鉴赏语言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品评。所以,要提高答题质量,必须学会恰当地运用鉴赏术语,特别是对有些术语的细致差别更要有清晰的印象,才不至于误用。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术语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一、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比如通过具体的景物作鲜明的对比,来抒发盛衰无常之感。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突出主题,发人深思。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此词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词人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二、衬托

诗歌中的“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比如李清照的《清平乐》中就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衬托”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中用钱塘繁华景象和百姓安居景象,衬托欢快情感,赞赏地方官的功绩,这种以乐景衬乐情的写法就叫正衬。

反衬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要内容。反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3.以虚衬实。

另外还有“以衰衬兴”“以闲衬忙”“以污浊衬高洁”“以平庸衬奇卓”“以丑恶衬善良”。

如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诗中碧江、白鸟、青山、红花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生机勃勃、春光融融的春景图(乐景)。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不知归期是何年的感叹(哀情) 。

三、“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衬托,尤其是其中的反衬,有人往往将它与对比混为一谈,其实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的《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里这样论述:“对照是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关的两面并联列在一起,加以比照的修辞方式,也叫对比。”“映衬是用乙事物来作甲事物的陪衬,以突出事物的修辞方式。……映衬可分正反衬两类。”可见,从修辞的角度讲,对比与衬托是不同的。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曾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

可见,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式。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天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中匠人与“居大厦”者三个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以及对弱者的无比同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中用“落、出、惊、鸣”等动态词,衬托了山谷的静

总的来说,只要学生记住常用术语,并能准确运用,就一定能在诗歌鉴赏题中发挥作用。提高诗歌鉴赏成绩应该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厉庄高级中学)

上一篇:实效:英语课堂教学的根基 下一篇:读懂孩子设置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