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

时间:2022-09-05 05:16:43

浅谈脑卒中患者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

摘要: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三大死因,致残率很高,幸存者中的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病人的心理、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方面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的心理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认识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激发患者的信心,使其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才能调动患者积极主动以坚强的毅力来配合各项治疗和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5-02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压力的加剧,脑卒中已成为我国中老年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由于身体的残疾,几乎所有的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异常,抑郁,焦虑,恐惧,情感脆弱、自我控制力差;行为依赖,被动,意志力差;攻击行为等[1]。而研究表明,脑功能在脑卒中发生后的前3个月内恢复最快,在这段时间内积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预后。因此及早进行心理康复,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脑卒中病人的心理特点

1.1否认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缺乏,由于意外的突然降临,病人无法接受事实,拒绝承认脑卒中带来的危害或不承认瘫痪的事实。病人突然从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人变得只能在床上度日,洗浴、如厕、简单的更换衣着等,都需要别人扶助。无论他多么坚强,都难以承受这种可怕的身心磨难,终年偏瘫的滋味令病人出现特定的情绪反应。

1.2抑郁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冲突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瘫痪的持续,患者感到自我价值明显受挫,对前途悲观失望,情绪低落,逐渐失望,甚至绝望,情感抑郁。对康复没有信心,自己会成为一个残疾的人,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甚至出现自卑、自责、自罪、轻生等念头。因此不能接受病人角色,表现有愤怒、焦虑、烦躁、茫然或悲伤等情绪反应。实际上,是一种视疾病为挫折的心理表现。

1.3焦虑烦躁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异常,脑卒中患者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来势很急,重病或预后不佳等结果使病人不能承受,患者常有悲观、厌倦等行为表现,对这种病人更应细心注意观察。加之缺乏相关的知识,对新的环境、人物不熟悉,一方面担心医生、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高;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心子女们会另样对自己,悲观失望,对生活缺乏信心。烦躁焦虑:主要来自对职业、家庭生活、老人的抚养、孩子的教育和就业等的忧虑,担心自己病不好而将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担心子女们会另样对自己;担心医生、护士经验不足、技术不高;悲观失望,情绪不稳,对未来的生活丧失了信心。

1.4留恋依赖心理。即病人角色行为强化,患者在住院康复治疗过程中,因得到亲人、家庭和医护人员多方面的关照,一定程度上使其产生了依赖留恋心理,留恋病人角色、留恋医院、依赖家庭及医护人员的照顾。

1.5自卑心理。患者心理承受能力显著下降,他们很在乎别人的态度。认为自己肢体瘫痪,形态异常,动作不雅,羞于见人,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敢注视别人的目光。

1.6拒绝帮助心理。人格学研究表明,病残者常把病残看作是不光彩、不幸的,甚至是一种罪孽。脑卒中患者常否认自己病残,以保持心理平衡,对抗病残所带来的精神创伤。她们认为别人的帮助就是对自己的可怜,对帮助者甚至报以愤、敌意和对抗的态度,这就严重干扰了康复过程。

1.7多疑焦虑心理。病人注意力内移,身体对刺激的感受性提高,对过去未曾察觉的正常生命活动,如心跳、呼吸、脉搏、胃肠蠕动等都能感知,并认为是异常病态。患者善于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联想,把轻症看成重症。对于无关自己的事,常同自己联系,增加心理负担。在多疑的基础上,患者常陷入焦虑不安的状态,这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和高度紧张状态。患者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及客观环境的估计过分严重,以致出现唉声叹气、坐卧不安、失眠、纳差等现象。

1.8社会因素及其他方面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痛苦。由于患病造成工作、家庭生活改变,加之住院费用昂贵,给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同时由于卒中带来一定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二便失禁等,加之恢复时间长,进展慢,使患者难以承受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从而影响恢复。

2心理康复护理

2.1建立优良环境。人的心理与环境是一致的,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美感和生理上的满足感。病房合理的布局和规范化的陈设,能影响患者的情绪,较快适应新环境。

2.2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护患信任关系。医护人员在接诊病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和蔼热情、端庄文雅、礼貌待人的举止会给患者以服务周到、可信赖的亲切感受,尤其要注重发挥第一印象的良好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会对医护患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带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心理康复对策的实施及取得良好效果。

2.3对病人安慰和支持。针对老年病人,要创造良好安静的环境,保持老年人心情舒畅,尽量减少外界对机体的不良刺激。要多给病人鼓励和支持,维护病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让他们自报自弃,安于现状,完全依赖亲友的帮助,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一定自己完成。

2.4针对病人的心理状态,耐心开导和帮助病人。对具有急躁情绪者,要让病人了解脑卒中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的客观规律,使患者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对待病残,树立长期锻炼的思想,打消过高愿望;对具有悲观情绪的患者,让病友现身示范,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患者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要遇到的困难,鼓励患者通过各种方式主动倾诉内心的痛苦体验,并指导患者学习自我行为疗法,如转移注意力、想象、自我鼓励、放松训练等减压技巧,有助于减轻患者抑郁程度[2];另外,医护人员要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坚定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促使早日康复。

2.5尊重病人的意见,理解病人的作为。老年脑卒中患者由于心理行为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可能提出一些不尽情理的意见和要求,护理人员要以端正的态度,耐心听取他们的呼声,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病人康复中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并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以期病人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之目的。

2.6注重患者的家庭地位,增强病人的责任感。在康复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要及时与病人及病人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及在家庭环境中所出的地位引导病人重新认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增强责任感,激发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有利于患者康复。

2.7帮助病人建立多层次的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①建立病友间的情感支持,在医院设立有患者自己组成的互助小组,推动病友们互相交流病情,互相帮助支持。②建立家庭内的亲情支持,家庭中各种亲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各成员的身心健康。③建立朋友、邻里间的社会支持。脑卒中患者易于产生消极抑郁的不良情绪,因此,除了医院内及家庭内建立的支持外,还应充分发挥和利用朋友、同事、邻里及社会团体等其他社会支持,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照顾[3]。

3讨论

心理问题是所有患者都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实施心理护理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早期的心理康复护理对患者的躯体、心理、免疫功能、家庭功能等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可以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发挥心理防御能力,还可改善、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从而显著提高治疗效果[4]。心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和树立战胜疾病信心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使患者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运动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甘露,常志杰,吴世杰.偏瘫患者心理问题的康复[J].中国医学装备,2008,5(4):42-44

[2]贾艳滨,周迁璋.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66

[3]姚菊峰,孙静,张继敏,等.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84~685

[4]王艳云,王拥军.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心理防御及心理干预策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9):138-140

上一篇:归因训练结合心理护理促进心理障碍青少年康复... 下一篇:带线锚钉技术治疗急性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