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煤气管道双蝶阀串联系统自抗扰解耦控制研究

时间:2022-09-05 03:12:24

混合煤气管道双蝶阀串联系统自抗扰解耦控制研究

[摘 要]针对煤气混合蝶阀串联系统具有强耦合、不确定性、干扰因素多、非线性等特点,首先建立了煤气混合过程双蝶阀串联系统数学模型,应用自抗扰控制(ADRC)静态解耦和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动态解耦技术,给出一种适用于煤气混合蝶阀串联系统的ADRC解耦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案不仅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抗扰动能力,而且解耦效果优良。

[关键词]煤气混合;自抗扰控制;扩张状态观测器;解耦

中图分类号:T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406-02

引言

在煤气混合的过程中,蝶阀的开度既影响流量也影响压力,流量调节与压力调节之间存在严重耦合,同时四个蝶阀之间的调节也相互影响,这说明系统存在着比较强烈的耦合现象。本文采用ADRC静态解耦技术和ESO动态解耦技术,建立煤气混合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实现对两道蝶阀的解耦控制。

1 煤气混合过程双蝶阀串联系统数学模型

以下以焦炉蝶阀组为例,对蝶阀串联系统具体说明如下。

图1中,P0为1#蝶阀前焦炉煤气压力,P1为2#蝶阀前焦炉煤气压力,P2为2#蝶阀后焦炉煤气压力,u1,、u2分别为1#蝶阀和2#蝶阀的开度,Q为焦炉管道煤气流量。

根据文献[12],压力一流量过程可以描述为

两个回路都处于开环时,被调流量Q对u1的增益即第一放大系数是

压力回路闭合时,Q对u1的偏导数即第二放大系数是

根据相对增益的定义有

从公式(1)中解出u1和u2并代入式(4),就可以用压力来表示增益,即

同样可以求出u2对流量Q的相对增益?12

如果改用P1来描述此压力一流量系统,即

则可确定另一增益,对(7)式求取偏导数,就可分别推导出u1、u2对P1的两个通道的相对增益。

这时,压力一流量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可用相对增益矩阵表示可写为

已知某系统焦炉煤气管道压力为P0=6.2kPa,P1=5.5kPa ,P2=5.0kPa,则增益矩阵为

十分接近0.5,表明系统存在严重耦合。由式(8)可的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在调试过程中反复试验,可得,式中,。

2 蝶阀串联系统的ADRC解耦控制器设计

2.1 ADRC静态解耦

由于实际运行过程中,静态耦合矩阵?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其变化范围内取粗略估计值,近似误差可归结为扰动量。

利用静态解耦补偿器对被控对象进行解耦,令

其中为各通道的虚拟控制量,则

则静态解耦补偿器为

静态解耦补偿后,式(10)可以描述为

这样,一个复杂的MIMO系统(10)的设计就转换为两个相同的SISO一阶惯性系统的设计,非常容易实现.

可见,ADRC静态解耦技术突破了常规的矩阵求逆解耦方法的限制,它只需知道?阵的粗略估计值?0,而且不受?阵奇异性的限制。

2.2 ADRC结构设计

若应用自抗扰控制技术,需将对象模型(14)转化为ADRC常使用的标准形式。

di为各通道未知总扰动。b0i为可调参数。

解耦后的各通道可分别按常规的SISO 系统进行ADRC的设计。常规ADRC由跟踪微分器(TD)、扩张状态观测器(ESO)及非线性反馈控制(NF)三部分组成。

ADRC结构如图2所示。TD是一个一阶微分跟踪器,负责安排给定速度信号的过渡过程,其表达式为

式中 为给定信号,为跟踪信号,,R为跟踪参数,α0,δ0为控制参数。

fal函数的表达式为

各子系统的二阶ESO可设计为:

式中,z1i、z2i分别为ESO的输出,?ji和b0i分别为ESO的增益和可调参数。,。选取适当的参数?ji和b0i使ESO快速收敛,z2i即可跟踪系统总未知扰动fi。

非线性反馈是一个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器,其表达式为

式中,ei为误差项,e0i为误差变化率。和为控制器的增益。

则自抗扰控制器总的输出为

ADRC控制器的最大优点在于将系统中的各种扰动因素(包括系统模型摄动内扰、未知外扰等)都看做对系统的总扰动,通过ESO进行估计并给出相应的补偿,从而达到抗干扰的功能。这种基于ESO的ADRC动态解耦方法是对传统解耦方法的突破。

3 结论

本文将ADRC技术应用于煤气混合蝶阀串联系统的控制。根据?阵的粗略估计值设计ADRC静态解耦网络,解耦后各通道的ADRC可分别按常规的单变量系统来设计。对于模型摄动造成静态解耦不匹配和通道间的动态耦合,通过扩张状态观测器来估计并予以补偿。ADRC由Simulink编程实现。仿真结果表明,系统不仅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抗扰动能力,而且解耦效果优良,解决了煤气混合蝶阀串联系统的强耦合、时变、干扰因素多等对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因此,该控制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秦璐.带解耦和Smith补偿器的混合煤气热值控制[J].控制工程,2002, 9(4):73-75.

[2] 孟春,夏晨.SMAR智能调节器与混合煤气热值的控制[J].河北冶金, 2002(4):53-55.

基金项目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F2009000796)。

上一篇:刍议如何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机电设备的维护... 下一篇:关于燃气瓶组站漏气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