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探讨

时间:2022-09-05 08:35:06

尿液标本检验前质量控制探讨

随着各种自动化尿液分析仪广泛普及以来,尿液常规检查不但提高了实验结果的敏感性和精密度,也为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因素直接干扰尿液常规自动化检验的准确性,从而影响临床诊断[1]。尿液标本检验分析前涉及到多个环节,从临床医生开具化验单,由护士执行或告知患者家属送检标本,整个过程是在实验室以外完成,头绪繁杂,不是检验人员所能控制的。为保证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证尿液分析前的质量。

检验科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是检验质量不可忽视的环节

在当今循征医学的时代,护理人员对检验标本的规范采集、送检是实验室分析前的重要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在采集检验标本时不规范,造成检验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对患者治疗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要规范采集标本,检验科应同护理组共同制定并实施正确采集和处理原始样品的专用指导材料,并使负责采集原始样品的人员方便获得这些资料,原始样本采集前,应向患者提供有关自我准备的信息指导工作,并且定期举行一些小讲座派发一些检验操作指导资料。让护士多了解检验科的运作,由其是新开展的项目,更要重视标本的采集规范化。同时,检验科要常到科室与护士交流意见,积极配合护士作好宣教工作,因为检验数据和患者的生活习惯、变化、月经周期、药物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检验人员和临床医师定期交流,交换意见,这对只接触实验室标本的检验人员尤为重要。因为除了合格的标本、规范化操作、先进的仪器外,临床用药等治疗措施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在遇到不可能出现结果或与临床诊断严重不符的时候,应积极与临床沟通,共同讨论病情,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采集标本前患者的准备

在采集标本前医护人员应叮嘱患者按照科学的饮食及合理的作息时间,避免服用影响检测结果的药物,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采集不同时间段的尿液标本。患者的性别、种族都是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生物因素,但均为固定生物因素,可通过建立相应的参考范围加以解决,还有一些可影响检测结果的可变因素,如患者的状态、饮食、药物等。某些影响因素如果不加以指导控制,结果可能会出现很大偏差,如进食过多的高蛋白、剧烈运动、饥饿、出汗、应激状态下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增高,尿pH减低;而进食过多的蔬菜、水果等含碱性物质较多的食品,刚用餐后及尿内含有大量脓、血或细菌的污染时,尿pH增高,呈碱性。特别强调很多药物都能影响尿液标本的检测:①如服用氯化钙、氯化钾等可使尿液酸化,尿pH减低,而服用小苏打、酵母制剂、利尿剂等可使pH增高。②如使用大量青霉素、黏蛋白、或尿pH值<3.0时,可致尿蛋白呈假阴性反应;当尿pH值>8.0时,或尿内含有高浓度尿酸、有机碘造影剂等,可使尿蛋白呈假阳性反应。③如尿内含有过氧化氢酶类、甲醛、漂白粉或细菌污染等,可致血红蛋白试验呈假阳性反应;大剂量维生素C[2]、硫代硫酸钠等可使血红蛋白呈假阴性反应。④如尿标本容器残留有漂白粉、次亚氯酸或服用链霉素等可致尿糖结果呈假阳性;尿液含有高浓度酮体、维生素C、阿司匹林、使用氟化钠、标本久置,可致尿糖结果呈假阴性,容易误导临床医师的诊断与治疗。

尿液标本的正确采集

检验科应制定标本采集手册或采集指南,发放至所有标本采集部门,内容包括患者准备要求、标本收集容器种类要求、标本留取量的要求、防腐剂、用量要求、标本采集时间的要求等。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如何正确采集尿液标本。如清洗尿道口或留取中段尿,避免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粪便等污染,必要时采用导尿术采集标本避免污染。叮嘱患者采集标本前不能饮用大量清水,暴饮暴食等。在盛有尿液标本的一次性容器上标明患者姓名、科别、床号、病历号、标本采集时间及其他必要信息。

尿液标本的保存及运送

尿液标本采集后一般应及时送检,>2小时结果明显降低,如尿液红细胞、白细胞镜检,>1小时即使尿液管型镜检明显降低,因此最好在30分钟内完成检验,如不能及时送检或需要另行保存者,应冷藏,低温冷藏可抑制微生物继续生长,维持较恒定的偏酸性,可保持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基本不变,通常在2~8℃冰箱内或冰浴中保存。或防腐,对于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一般可加入化学防腐剂进行保存,如甲醛对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有较好的固定作用;甲苯常用于尿蛋白等化学成分的定性或定量分析;麝香草酚可用于保存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或化学成分的分析[3]。对于冷藏或添加防腐剂的尿液标本,应注明冷藏的时间、温度及此尿液所用防腐剂的种类,以便尿液标本检验分析后妥善处理。

对尿液检测的影响

文献报道究长期处于站立位状态的职业人员(如教师),前突的脊柱压迫肾静脉,或因直立过久肾脏下移,肾静脉扭曲造成肾静脉瘀血,淋巴、血流循环受阻;精神高度紧张,疲劳、口干、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肾血管痉挛或充血等暂时改变,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蛋白质和RBC从尿液排出[4]。

此外,为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质控达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前应详细阅读说明书,不要任意延长浸泡试剂带时间,以免试剂脱落。同时,尿液标本要新鲜且不受污染;定期做质控、校正仪器、了解试剂带的性能、保存条件及有效期。不能把试剂带置于直射光照下,也不能暴露于潮湿环境,用完后立即盖上瓶盖,不能用手触摸试剂带上的反应检测模块,结果必须进行离心沉渣镜检。只有严格遵循以上操作,检验结果才会真实可靠。因此,笔者认为临床实际工作中对尿液隐血(BLD)和沉渣显微镜RBC及轻度蛋白尿阳性结果要综合分析,在考虑到常见生理因素影响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工作性质即因素对尿液检查结果的影响,避免误诊、误治,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尿液常规自动化检验控制[J].临床检验杂志,1995,13(6):318-319.

2 张婵,江晓春.对尿液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2):222-223.

3 潘静,魏明竟.对尿液检验中几个问题的新认识[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分册,2004,25(1):92-95.

4 熊立凡.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4.

上一篇: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临床上血液标本的采集送检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