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内涵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思考

时间:2022-09-05 07:42:26

基于学科内涵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思考

摘 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因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其教学的效果多年来一直被诟病,成为历次教学改革首当其冲被批判和改革的对象。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目标的落实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无目标意识;二是语文教师不能在阅读文本中生成和落实教学目标;三是教师在制定和落实教学目标中有偏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137-01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预期的教学结果,是师生双方据此展开各种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依据。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合理地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并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呢?

一是重塑目标意识。首先,语文教师要懂得,阅读教学目标不是“给定的”,它一定是在分析理解教学的任务、内容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确立的,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的,而是内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并能付诸实践的。其次,衡量教师是否具有目标意识,要看教学目标对于教师和整个教学活动是否具有真实的意义和价值。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指向教学内容的,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晰地知道通过哪些教学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再次,教师要拥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就要走出经验的、惯常的、模仿的教学生活状态。不可否认,每个语文教师随着教龄的增加都会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些教学实践经验可以使教师在文本的解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上有熟悉感,对课堂教学出现的各种常规问题有基本的判断和回应。因为经验和惯例就像脚本一样保存在教师的记忆中,使得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能够按图索骥地从记忆的图式中寻找策略来完成教学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经验对于教师是一笔财富,它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变得经济。但是,教学工作制度化、日常化的特点,容易使语文教师因循惯常的经验和模式从事教学工作,以不变应万变,当阅读教学变得容易驾驭和得心应手的时候,许多教师就会忽视教学应有的旨归而陷入一种机械和重复,丧失教学本应具有的目的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学经验也可以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一种阻碍,成为教师迷失教学目标的盲目行为。

二是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所谓理性地、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就是指教师在全面理解和思考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既表现为教师的自主精神,也表现为教师客观务实的科学态度。可以肯定地说,教师一旦拥有教学理性,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的不良积习,消除对学科认识的偏狭,减少盲目和功利。首先,教师应该正确理解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其文本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不仅具有知识的和智力的价值,还有情感的价值、美学的价值、品德的价值。阅读文本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知识,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体验语言文字的意义。人文内涵丰富的文本使阅读教学在涵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独特的、直接的作用。问题是文本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阅读文本中不是独立显现的,而是相互渗透、无法分割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注意体现文本蕴含的整体价值,避免倾向性和随意性,更应避免超越文本的边界随意生发。其次,合理地确定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实现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和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所以当教师在对语文课程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基础上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的目标。那么,教师就要认识到每一篇课文都是独特的,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着眼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越是对文本有深入的钻研,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就越明确具体,就越能在教学中得以实施。再次,理性、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因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给定的,而是基于教师对文本深入的解读和理性思考而设立的。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收放自如,教师才可能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展示自信和真诚,实现教学的交往和基于文本的对话。

三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两种功夫:第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本的悟性。语文教师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具备的。对于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热爱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举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观摩课,邻校的教师问:“你的每一句话都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可能不止一个小时吧!”历史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在教研室里的准备,则仅花了15分钟。”这个“一辈子”就是经常性阅读和积累,爱读书爱思考是语文教师能够胜任阅读教学的“本钱”。教师在阅读课堂中串讲串问,平面地梳理教材,课堂语言贫乏等等,反映出来的不单纯是语言表达的问题,而是文学素养低下的问题,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细细地品读过文学作品,就很难有深层次的思考。不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就无法构建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而自身的思想枯竭,展现于学生面前的,就只能是了无生气,平淡乏味。而教师如果热爱阅读,贫乏和平庸就会远离他们,博学和睿智会使教师平添魅力,教师的神韵和智慧就会在引导学生领略文本的价值时得到展现。

上一篇:改变自己,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 下一篇:职业教育实验实践教学一些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