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9-05 01:52:51

中原民间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只有通过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把中国传统文化及民间戏曲艺术正确地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来,才能切实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河南民间戏曲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省民间戏曲文化的新目标与得力举措。

【关键词】民间戏曲 中原地区 传统文化 发展策略

河南民间戏曲的历史发展概况

戏曲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它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在民间歌舞、说唱音乐和滑稽戏等几种艺术形式综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中原戏曲具有起源早、种类多、影响大的特点,在众多的戏曲门类中,河南豫剧、越调、曲剧是河南地方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

河南民间戏曲大多产生于农村,在农村文化生活中最具影响力。目前,全国有据可考的戏曲剧种就有275个,这些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的优秀传统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之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爱憎分明的传统美德。其深邃丰盈的文化内核,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天独厚的根基,是农民和谐生活与幸福指数的重要资源。河南地方戏曲于明末兴起发展至今,曾出现约68个剧种,戏曲资源之丰富,全国很多省份都难以企及。它们各有流传区域,形式风格多样,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喜爱。仅从“明万历之后的400余年间,就先后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戏曲品种即有近80个”。①目前,河南尚有35个剧种在活动或残留踪迹可查,2006年第一批进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是豫剧、曲剧、越调等剧种。明代后期至清康熙时代,地方戏在“花雅之争”的铿锵锣鼓中纷纷登场亮相。弦索腔、锣戏、卷戏、梆子戏和昆曲、徽剧等数十个剧种,在中原大地争奇斗艳。

然而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西方各种文娱形式的大量传入,河南省民间戏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喜欢地方戏曲的青年人寥寥无几,格调不高的地方戏曲在农村艰难生存。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为弘扬中华传统艺术,开展地方戏曲拯救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除了豫剧、曲剧、越调等大剧种外,河南很多小地方戏曲难以为继。

民间戏曲艺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间戏曲艺术是民间音乐长期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是人民群众生活、劳动的真实再现。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民间戏曲艺术举步维艰,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一下问题。

资金问题。在民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经费投入不足,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失血”。尽管近年来各级主管部门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有所增加,但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据了解,我省曾拥有各类剧种40多个,演出剧目4000多个,常年演出的戏曲剧团有170多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剧团的生存危机也带来了剧种传承的危机,目前全省留存的剧种只剩下20多个,有演出活动的剧团仅剩13个,许多剧种濒临灭绝。另外,农村民间戏曲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供应不足,文化阵地匮乏以及公共艺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少乡镇的文化活动场所仍然极其简陋,一些乡镇文化站名存实亡,工作处于瘫痪状态,不具备开展戏曲文艺活动的条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少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再加上现代影视娱乐、歌舞等传媒的冲击,致使民间戏曲的规模不断缩小,乃至逐渐消失。

人才匮乏。农村民间戏曲文化艺术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艺术素质结构不合理,民间的传统戏曲文化已趋于衰退甚至丢失,出现了人才断层以及后继无人的困难境地。目前,不少地方剧团青年演员很少,一些城镇地方剧团的演员已经普遍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很多地方剧团里演员的年龄都偏大,青年演员较少,演员的年龄结构趋于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导致了一些剧团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遇到种种障碍,不能够顺利开展演出活动,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能培养戏曲演员的相关学校和机构少了。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国民普遍认识到自己的传统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普及;同理,对地方濒危戏曲来说,只有当人民大众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值得人们去欣赏、去了解时,地方濒危艺术才能得以弘扬。因此,保护和传承河南民间戏剧需要多策并举,并逐步达成社会的共识。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地方民间戏剧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主体认知观念的不同。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充足,一些不良文化如落后腐朽的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使农民受到侵袭和干扰。近年来,民间戏曲传统文化也频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封闭了多年的国门刚刚打开,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的民族音乐,但其负面影响也令人担忧。为此,西方哲人也频频传出“远离精神家园”的哀叹,呼吁“以艺术代宗教”,倡言“用艺术去发展人的感情生命力,通过艺术使世界转换成一幅形式图画,以使骚动不安的灵魂得以栖息”。②如今,大多数农民由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特别是青年农民缺乏健康的艺术审美情趣,崇尚所谓的流行音乐和靡靡之音,一些文化糟粕在不少地方死灰复燃,西方的文化垃圾也开始进入农村,民间戏曲艺术受到排斥。因此,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分析它在中国诸多艺术部类中的深刻影响,意在引导人们去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民间戏曲的文化精神,无论是从历史或现实的角度,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应对策略

深入调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出对策。按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当前与今后相结合的原则,对河南省农村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现状进行历史考察和现实比较,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研究,提出规范河南省新农村民间戏曲艺术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对策等。

按照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和合理激励的原则,进行资源整合。结合农村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新农村民间戏曲文化建设的新举措,建立与完善农村民间戏曲艺术的机制、政策与制度体系,优化农村民间戏曲艺术成长的软硬件环境;结合我省部分地区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培育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民间戏曲艺术人才队伍,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民间戏曲艺术人才和团队,在我省部分民间戏曲艺术发达地区实现高端引领。

保护传承河南民间戏剧需要多策并举。新农村民间戏曲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纳入到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需要全社会整体协同建立一系列新农村民间戏曲艺术队伍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制定出民间戏曲艺术人才建设的评价与激励体系;完善和改进民间戏曲艺术成长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逐步扩大民间戏曲艺术人才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民间戏曲艺术人才的专业技术。还可以通过中小学校的音乐课教育,培养学生的戏曲爱好,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到地方戏曲,了解地方戏曲文化,培养他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从而引起全民的重视,使河南省民间戏曲艺术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健康稳步发展,并走出一条“投入―产出―再投入―再产出”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拓宽融资渠道、经济收益与社会收益逐步增加的目的,培养文化艺术人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加大媒体宣传,拓宽戏曲传播之路。河南是戏曲之乡,民间戏曲的传播大致可以划分为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两个层次。本位传播是对戏曲艺术最为直接的传播,是戏曲传播的第一个层次;延伸传播是指在戏曲本位传播基础之上对戏曲艺术各类信息的传播,是戏曲传播的第二个层次。研究和处理好戏曲传播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戏曲研究新领域的挖掘以及戏曲艺术的保护和生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间戏曲是在传播当中求得生存的,面对河南省如此厚重的民间戏曲文化资源,如何去保护、挖掘、传播和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眼前的重要问题。因此,传播问题解决得好坏,也就关系到戏曲艺术的生存问题。近年来,为了寻求一条传承中原传统戏曲文化的新路,河南电视台创办了戏曲栏目《梨园春》,以河南地方戏曲为主的电视综艺晚会节目,把中原戏曲文化的表现手法转化为电视的表现方式,使中原戏曲文化借助电视有了方便有效的传播途经。

综上所述,河南民间戏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戏曲文化中堪称众艺之魁首。当我们把民间戏曲不是作为一种艺术技能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审视时,我们会发现:河南民间戏曲,因有着深厚的非商品艺术传统而更多地呈现了人的“心灵状态”,民间戏曲艺术因有着悠久的民间口头艺术传统而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我们只有把这种艺术更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才能使之发扬光大,并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作者单位:许昌学院音乐学院;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新农村民间戏曲艺术发展的瓶颈制约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B630)

注释

①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8页。

②王岳川:《艺术本体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第5页。

上一篇:太平天国运动与空想社会主义 下一篇:周敦颐诚本论思想的现代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