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04 11:59:31

云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问题研究

提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产业转移正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它不仅缩小了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发展的差异,也塑造了无数经济发展奇迹。现如今,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日益加快,这给云南承接这些地区的产业转移创造了良机。

关键词:云南;产业转移;承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当前,产业转移是任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国家或地区不可回避的现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它,恰当使用它,才能紧跟当前产业发展的潮流。对于云南,身处东盟合作机制的前沿,面对着东盟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又处于长珠三角产业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所以云南应该利用这一“天时地利”,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及动力机制

产业转移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劳动密集型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非熟练劳动力,导致了非熟练劳动力供给不足,从而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于是发达国家将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因概括为三大优势:企业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根据这三种不同优势组合来确定产业转移的具体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由于国家或区域之间产业发展的差距,决定了产业会从某一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也就是说,当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选择新的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继续保持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将其劣势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

纵观上述产业转移理论可以发现,这些理论大都以比较优势作为其理论立足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基于不同的比较优势组合选择不同的产业转移方式;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则认为产业在不同地方优势的差异,决定了产业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那么,比较优势对于产业的发展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林毅夫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有一段话论述了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能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那么这个经济的生产成本就低,竞争能力就强,创造的社会剩余也就多,积累的量也就大。”他同时认为,一个企业只有充分利用所在地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这样的企业才会有竞争优势,才会有自生能力。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最根本的理论基础。

但是,有了比较优势就一定会发生产业转移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产业转移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行为,一个企业选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生产,往往会出于不同利益考虑,这种利益的考虑可以称为产业转移的动机,日本学者小岛清就分析过产业转移的四种动机: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其中,基于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技术)而转移的产业,其直接目的是要充分利用承接地域的廉价生产要素。而以市场导向为动机的产业转移则是利用承接地广阔的市场空间来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分析

(一)云南承接产业的可能性分析。云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既有其比较优势所在,也有不足之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1、资源优势。云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必须投入品。随着发达地区产业的发展,资源约束日益凸显,许多地方都出现“电荒”等资源紧缺现象。以浙江省能源消费和生产状况为例,2006年标准煤和电力消费量分别是13,222.53万吨和1,909.23万千瓦时,而同期浙江全省标准煤和电力生产量1,216.21万吨和1,765.93万千瓦时。而同期云南的原煤和电力生产量分别是7,339.08万吨和753.64亿千瓦时。所以,云南在资源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2、成本优势。这个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比较2007年云南和浙江职工平均工资可以发现云南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7年云南的年职工平均工资为20,481元,而同期浙江的年平均工资水平达到31,086元。

3、市场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的日益成熟,云南与东盟各主要国家之间双边经贸合作日益扩大。2006年云南对主要东盟国家出口总值如下:新加坡4.33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89.7%;越南3.7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41.0%;缅甸5.21亿美元,较上期增长26.9%;马来西亚0.34亿美元,较上期增长10.3%。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云南对这几个东盟国家出口总量呈较快增长态势,未来对于进一步开拓这些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和潜力。

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以及广阔的东盟市场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所在,资源与成本的比较优势保证了承接过来的产业具有竞争力,企业具有自生能力;而广阔市场则是向云南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力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制造业需要大量的各类技术人员作为支撑,人员数量的短缺对云南承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转移造成了巨大的不利。以2007年浙江与云南制造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比较,可以发现云南在技术人员数量上有巨大的缺口:2007年浙江制造业技术人员数量为27.4万人,而同期云南的技术人员数量只有8.8万人,连浙江的一半都不到。

二是云南工业结构单一化。结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云南的主要工业品大都集中在一些资源、基础性产业。如表1所示,云南的主要工业品集中在原煤、有色金属、水泥,或者利用本地资源进行生产的行业,如中成药、变压器(这是利用云南水发电的优势,作为配套产业发展的)。这些产业大都位于产业链上游,而位于下游的产业,或面向最终消费的工业则匮乏。而比较同期浙江省的主要工业品可以发现,既有钢材、水泥这样基础重化工业,又有像纱布这样的轻工业;既有集成电路,光电通信设备这样的下游制造业,也有面向消费终端的空调器、移动电话这样的行业。

工业结构单一化会直接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总是需要利用其他产业的产品作为投入品或者为其他产业提供投入品。如果相关产业匮乏或缺失,则直接影响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表1、表2)

尽管对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云南尚有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明显,而且这些不足是能够予以弥补的。例如,技术工人的匮乏,则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来予以弥补;而工业结构单一,则可以通过承接一些轻工业、产业链下游企业来使结构合理化。

(二)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承接产业转移应有选择地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不应对任何产业都奉行“拿来主义”,而应遵守一定的原则。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主要把握以下两个主要原则:

1、与主导产业相契合原则。也就是说,承接的产业应尽可能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相配套。主导产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任何国家,不管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都是推动其整体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和原动力。但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是有一定条件的。罗斯托把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归结为三个部分:一是足够的资本积累,他认为一国对主导产业的净投资率(投资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达到10%左右;二是充足的市场需求,这是产业不断壮大的基础;三是创新,这使得主导产业不断节约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因此,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尽可能地为主导产业的形成创造有利条件,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承接与主导产业相关联配套的产业,也就是在产业链上,处于主导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这样既可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投入要素,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同时也为主导产业创造了需求空间。其次,承接的产业在技术上具有领先或是优势地位,这样就能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或者通过产业关联对于投入产出品的技术要求来提升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

2、优化产业结构原则。转移过来的产业应起到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这两个方面来体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协调关系,这个协调既可以是产业之间比例的协调,如一二三产业比例的协调,也可以是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如轻重工业之间地位的协调。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可以指产业结构的发展顺着从低加工度产业向高加工度产业方向演进。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状况来看,当前云南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问题。不协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三次产业比例的不协调。2007年云南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4∶43.2∶38.4,而同期浙江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5.5∶54.1∶40.4。相比较浙江,云南的工业产值比例偏小,而农业比例过大。二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2006年云南省轻工业企业总数为767家,实现产值1,269.63亿元;而同期重工业企业数达到1,834家,实现产值2,840.62亿元。轻工业无论是企业数还是实现的产值都不及重工业的一半。而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看,云南的工业大都集中在一些加工度较低的有色金属采选以及冶炼行业,而一些高加工度的设备制造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都远小于金属采选行业。2006年云南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的企业数有84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数有190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分别为639,976万元和1,602,876万元;而同期通用设备及专用设备制造业企业数仅有82家和42家,实现工业增加值仅为109,960万元和87,504万元。因此,云南承接的产业应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首先,应加大轻工业的承接力度,特别是承接本地还没有的轻工业,完善云南的工业体系;其次,应加大承接加工度比较高、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改善云南产业普遍集中在基础性低加工度产业的局面。

(三)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在第(一)部分中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作了简要的论述,但最终发生产业转移还要落实到企业,小岛清把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动机归结为四点:自然资源导向动机、生产要素导向动机、市场导向动机以及生产与销售的国际化导向动机。所以,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构建产业转移的动机机制,当然在构建这个动机机制的时候一定要结合云南所面对的实际情况。当前,云南所面对的最大实际就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竞争。这个竞争主要来自于中西部省份,如广西、四川、湖南等省份的竞争。这些区域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构成了巨大的竞争,云南所具有的许多比较优势,如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优势,这些区域也都具备。这种同质化的优势并不能提升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云南必须把本地特色和企业转移动机相结合,构建差异化、有竞争力的承接措施。本文就构建云南承接措施提出以下两种思路:

第一,以市场吸引转移。市场是吸引企业产业转移的动机之一。云南应发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对于国内市场,云南应积极打造西南片区商贸中心来带动产业的转移。这种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的最著名实例就是浙江义乌模式。1982年9月国家作出开放小商品的决策以后,义乌人就开始通过摆地摊的方式进行小商品交易,次年这样的摊位就已达到1,050多个。在市场规模日益扩大的刺激下,围绕市场交易商品的加工厂逐渐兴起,形成了所谓“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随着义乌市场进一步扩容,围绕着市场逐步构筑起数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服装、针织、饰品、彩印、玩具、毛纺、五金等优势产业。也许现在无法确切统计出义乌由市场带动吸引了多少产业转移,但它所构建的产业集聚效应对于产业转移的吸引力确是不争的事实。义乌靠市场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值得云南借鉴。云南当前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商贸中心要算螺丝湾商城,但是它在影响力和辐射周边的能力方面还远不如义乌小商品城。未来云南应着力打造螺丝湾等有辐射能力、有知名度的商贸中心名牌,逐步形成以市场带动产业转移,拉动产业发展的模式。

而对于利用国外市场来吸引产业转移的构想,主要是依托云南毗邻东盟这一地理优势。随着中国-东盟合作机制日益完善,中国与东盟之间双边贸易不断扩大,中国已成为好几个东盟国家的主要进口国。例如,泰国2006年1~9月份从中国进口总额为10,120(百万美元),占进口总额比重10.4%,仅次于日本;同期新加坡、马来西亚从中国的进口总额分别为27,248和11,696(百万美元),分别占进口总额的11.4%和12%,仅次于美国、日本。而从这三个国家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构成来看,占比重较大的商品大类集中在以下几项: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钢铁制品;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塑料及其制品。所以,云南应当把握这一大好时机,积极打造中国与东盟的商贸平台,为发达地区企业产品开拓东盟市场牵线搭桥,通过这些企业对东盟市场地开拓及依赖,逐步围绕市场就近生产,云南凭借其地理上的优势,势必会成为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这一商贸平台:

1、打造产销信息平台。云南应地理之便,积极开展与东盟各国商会和企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收集他们的需求信息,把信息整理汇总后,通过一定的信息沟通平台反馈给内地企业,使企业能及时利用这些需求信息建立产销联系。当然,也可以收集内地企业的生产信息,把这些信息提供给东盟市场,以此促进贸易往来。

2、打造展销平台。云南已经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尝试,一年一度的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展销平台。但是,在展会规模上,还不能与广交会、华交会相媲美。云南未来应该在展会规模上实现突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有区域特色的展销平台。云南可以针对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数量比较大的几种商品进行集中展示,邀请发达地区相关企业进行参展,通过这个展销平台来帮助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以市场来带动产业转移。

3、打造物流平台。云南应利用地理优势,加强云南通往东盟的陆路建设,努力成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陆路大通道。物流平台的建立,能够方便贸易的开展,同时降低运输成本,这对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云南应通过打造在国内西南片区有影响力的商贸中心名牌,以及为发达地区企业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便利这两项举措,以市场吸引产业转移。

第二,以大企业吸引产业转移。具有规模大、产业链长等特征的大型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建立,往往会吸引居于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转移,为其提供生产或服务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由此会促进这个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上海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就是最好的例证。上海安亭汽车城最初发展是以1985年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公司为基础。现如今以上海大众为龙头,其他企业根据生产工艺流程及生产服务配套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循环发展的产业纵向供需链和横向协作链。从纵向供需链来看,有宝钢阿赛洛、上海新艺航空机械厂、众大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洋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形成的纵向供应链。这种按照供应链分工形成的紧密联合体,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还促进了企业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而从横向协作链来看,有浩汉工业产品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艾尔维汽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博泽汽车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德国舍弗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形成的横向协作链。这些横向产业链极大地提升了汽车城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力。

从安亭汽车城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围绕着大众公司,吸引了一大批居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入驻,形成了产业集群,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为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思路。云南可以打造有实力的机床企业,以此来吸引产业转移。机床种类多,具有较长产业链,上游可以发展机床的设计、研发以及众多地零配件加工生产,下游可以发展物流和营销。以国内机床行业的龙头――沈阳机床为例,伴随着沈阳机床的发展,在其周边建起了沈阳机床功能部件产业园,这一园区主要吸引了国内外数控系统、轴承、丝杠、卡盘、电机、导轨等功能部件生产企业的入驻。云南CY集团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机床生产企业,但其在规模和产品种类上还赶不上沈阳机床,未来云南可以通过壮大CY集团,来吸引相关产业的转移,形成有本地优势的机床产业群。

四、总结

本文对云南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对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和动力机制做了简单的综述,这些理论和机制是产业转移发生的基础。回顾这些理论可以发现,比较优势是产业转移的基础核心。其次,对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问题分析。通过结合上述理论、机制以及云南实际分析了云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性、承接产业的原则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通过分析发现,云南相比较发达地区所拥有的成本、资源优势使云南承接产业转移具有优势基础,但云南的地理环境和发展的滞后使承接产业转移面临不足。但总的来说,云南的优势明显大于不足之处。承接产业的原则是选择产业进行承接的基准。而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措施则主要根据企业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以及承接产业所面临的区域竞争,以此来构建结合云南实际的承接措施。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上一篇: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 下一篇:城乡统筹发展与产业结构高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