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

时间:2022-09-04 11:59:04

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

【考点透视】

考点解读针对记叙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具体考查学生在词语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如河南省近几年的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从内容、体裁上看,多选叙事散文,如《六个馒头》、《梨一样的苹果》、《前方遭遇塌方》、《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也有游记,如《漓江情韵》。其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也有描写、抒情和议论。语言风格大多质朴无华,有的文笔优美。从命题角度看,逐年接近上述五项要求。其他省市,有的命题老师选取小说之类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作为“记叙文”命题材料,也大都从上述五个方面来设计试题。

由此可见,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已逐渐完成了由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的转型。记叙文的考点不是知识,而是阅读能力。具体来说,记叙文阅读的考点和命题形式大致有:

1.“整体理解”:概括主要内容、情节,捕捉人物活动场面,寻找情感、态度变化轨迹。

2.“词句品析”:品析词句妙处,理解语句含义,分析词语、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3.“表现手法”:指明表现手法,要求找出例句,分析作用;不指明表现手法,要求分析某些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求分析全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4.“人物形象”:直接分析人物性格,描述主要人物的形象。

5.“开放拓展”: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既自由开放,又有适当的限制。解题时要依托文本,把握题目的方向,注意答题角度。

得分技巧词语理解要依据语言环境,不能就词解词;文意把握要根据上下文,瞻前顾后;要点概括要言简意赅,力求简洁;内容探究要紧扣文本,不能天马行空;作品感受要突出重点,表达真情实感。

【新题预测】

(一)渴 望

黄蓓佳

(1)单明明今年过生日,不指望吃到酱排骨了,他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街上的孩子们好多人都有,把手柄调节到齐胸高,两手握紧,一只脚踩上板面,另一只脚在地上用劲一点,铁轮子“哧”地一下就飞出去了,像蜻蜓低回,像小鹰翱翔,更像战斗机翘首展翅准备升空,腾云驾雾一样地爽。关键是男孩子们凑到一块儿会比赛,滑得最快最溜的那个,左冲右撞消灭了所有对手,永远昂着脑袋风驰电掣的那个,就是大家心中的英雄啊!

(2)生日前三天,单明明就开始为自己的礼物作谋划。公平地说起来,他其实是一个蛮有脑筋的人。他坐在单立国对面,详尽描绘了一个人蹬上滑板车之后的愉觉。他认为做父母的有义务让孩子在生日那一天得到快乐。然后,他在作业本的反面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辆滑板车的图形,虽然是铅笔勾描,但是能够保证单立国走进商场之后不至于糊里糊涂买成一辆儿童推车。最后呈上的是一张价格调查表,上面开列着每个商场出售的滑板车的不同品牌、不同质地以及不同价格的清单。他心里早有准备,爸爸肯定会选择价格最便宜的一种,那没关系,再便宜也是滑板车,只要技术到家,他单明明照样可以蹬着它驰骋天下。社会课上不是讲过,当年的战士不就是凭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对手的飞机加大炮吗?

(3)单立国就着一瓶小康牛肉酱,津津有味地吃完儿子为拍他马屁而专门做的“猪油葱花蛋炒饭”,碗一推,手在油汪汪的嘴巴上一抹,就势拍在了儿子的后脑勺上,说一句:“上学吧。”然后,起身出门了。单明明立在桌旁愣了半天,也没想明白爸爸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生日前一天,没见到单立国的任何动静。单明明心中不慌:大人们总喜欢在最后时刻给孩子惊喜。为保险起见,他把那张滑板车价格调查表拿出来,用黑笔描得粗粗的,放在醒目处。先搁在单立国的枕头边,怕风吹了;用酱菜瓶压在桌子上,又怕不留神忽视了它;最后拿糨糊粘在冰箱把手上。单明明心里想,爸爸不管多晚回家,总要开冰箱拿吃的,那他肯定会看见这张纸,肯定会想起来有这么一桩事。

(5)可是生日那天,早晨起床以后,单明明彻底伤心了,因为单立国什么也没有买。桌上,柜子里,床底下,哪儿都找过了,家里一样多余的东西都没有。单立国四仰八叉地倒在床上睡觉,呼噜打得震天动地,鼻息把茂密的胸毛吹得波浪一样翻动,满屋子弥漫着一股龌龊的汽油味、汗酸味、酒肉味。然后单明明在垃圾袋里发现了那张重笔粗描的价格表,纸头已经被油污浸得透亮,上面还黏着几星卤猪耳朵的碎屑,两只绿头苍蝇趴在碎屑上交头接耳,兴奋得直搓脚丫子。

(6)单明明穿着背心短裤,在垃圾袋前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什么也没有说,背上书包,出门上学去了。

1.为什么单明明今年过生日渴望得到一辆滑板车?至少列举两点理由。

2.生日前三天,单明明为自己的礼物做了哪些方面的“谋划”?请简要概括。

3.第(4)段中画横线的“放”、“搁”、“压”、“粘”四个动词表现了单明明什么样的心理?作者描写单明明的心理活动,其作用是什么?

4.“两只绿头苍蝇趴在碎屑上交头接耳,兴奋得直搓脚丫子。”单明明“在垃圾袋前垂着头站了好久。然后,他什么也没有说。”如果你是单明明,此情此景,你想对爸爸说什么?

5.《渴望》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二)改变我命运的一次阅读

阎连科

(1)不管是正规,还是非正规场合,每当有人问我:“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家是谁?”我都会回答:“张抗抗。”问:“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什么?”答:“《分界线》。”我的回答从不迟疑,就如竹筒倒豆子般干脆利落。

(2)《分界线》是张抗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我来说,它却是一部异常伟大和不朽的著作。它对我的意义要远远超过《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那样的世界名著。

(3)30多年前,社会生活就像我们村头的沼气池子一样,又脏又乱。可在乡村单调的天空下,沼气池子又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向往,仿佛那些水泥池子里虽然充满了粪便和杂草,但总有一天它们会产生沼气,解决全村人的烧火、照明,以及农民们对实现共产主义信心不足等问题。就是在这样生产疑问和希望的年月里,我初中毕业,考进高中,开始对乡村、土地和我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厌恶与恐惧。

(4)每当想到读完高中之后,就将同父母一样,永生永世伏在黄土之上,刨地、下种、锄草、收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饿了就抬头看天,累了就坐在自己的一只鞋上默默无语,我心里不免生出无尽的惆怅和无奈,仿佛被困在了一座孤岛上。那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高中毕业之后,离开农村,逃离土地,到城里找一份每到月底就可以去会计面前签字领工资的工作。

(5)到城里工作的念头,占据着我头脑的全部空间。如同一架飞机在头顶日夜盘旋,轰鸣不止。可是,父母把我生在那块土地之上,就像爷爷和奶奶把父亲生在那块土地之上,姥爷和姥姥把母亲生在那块土地之上一样,那是上苍对我命运的安排。上苍没有安排我成为一个城里人,没有安排我出生在某座城市的某个家庭,我又怎么能够轻易逃离土地、摆脱农村?

(6)在单调和苦闷的日子里,我有幸读到了那时所能读到的小说,什么《西游记》《三国演义》《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我和同龄人在共同的岁月里看着一些共同的书籍,就这么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每天到五公里之外去上学,晚上在煤油灯下看小说。星期天同父母一块儿下地挣工分,到假期又得跑关系,跟着建筑队去做小工,搬砖、提灰,每天能挣一块几毛钱。

(7)就是这个时候,在这有些绝望的紧要关头,我读到了张抗抗的长篇小说《分界线》。《分界线》是一本今天看来开本和装帧都非常普通的小说,但它的内容提要中有这么一句话:“张抗抗是下乡到北大荒的知青,通过这部小说的创作和修改,已经调到省会哈尔滨工作。”这句话里的意思,无异于被困在孤岛上的人看到一叶小舟,无异于被留在对岸的少年找到一座渡河的浮桥。原来,写一部小说,就可以从北大荒调到省会哈尔滨去。原来,从事写作,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8)于是,在高中没有毕业之前,我便开始偷偷地学习写小说,开始把读书当做淘金一样的事情了。事实上,如同写作改变了张抗抗的命运一样,我命运的改变,也都与写作密不可分。

(9)谢谢你,抗抗大姐!谢谢你,《分界线》!

(有删改)

1.《分界线》是一本非常普通的小说,作者为什么说它“是一部异常伟大和不朽的著作”?

2.“对乡村、土地和我所处的环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厌恶与恐惧。”简要概括当时作者所处环境的特点。

3.“我心里不免生出无尽的惆怅和无奈”,作者为什么“惆怅”?为什么“无奈”?

4.“无异于被困在孤岛上的人看到一叶小舟,无异于被留在对岸的少年找到一座渡河的浮桥。”说说这两个比喻的喻义。

5.“谢谢你,抗抗大姐!谢谢你,《分界线》!”两个“谢谢”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三)沈从文的长河

李 黎

(1)有人问过我:“华文作家里,你最喜欢的旅行文学作家是谁?”我的回答是:“沈从文。”问话的人似乎感到有些意外。

(2)其实沈从文的许多散文都是旅行笔记,甚至还附了写生,整部《湘行散记》就是最精彩的旅行文学。正如他的妻子张兆和所说:“沿途的水光山色、急浪险滩、风土人情,所见所闻,一一加以细腻描述……”而他很多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故事也是旅途中的风土见闻。

(3)当他还只是个少年时,就是沿着家乡的那条大河走出去看这个世界的。那条河上什么都有,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他不需要去五湖四海、大洋大洲。他是一个天生的旅行家、旅行文学家,他会观察、聆听、体念、同情。他说人生是一部大书,一条河就是教给他思索和体会人生的旅行之书。

(4)1987年夏天,在他人生长河的最后年月里,我在北京沈从文先生的家中见到了他,也见到他的妻子――合肥张家四姊妹中的三姐兆和。这时,他已是一个由中风而康复的老人,虽然仍是那样谦和,但已无法再发出照片上那样温婉的微笑了。我感到说不出的伤感,我来晚了,晚了几十年,那条河以及河上的沈从文都已不再――他的人生已经走得太久,而且太远了,我无法把他放在北京那样的地方:他可以旅行到那里,但不是留下来终老。

(5)幸而还有文字――但我认识他的文字也太晚。在台湾的年代读不到,到了美国补课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他也被淹没了许多年,迟迟才像出土文物般被发掘出来,让我感到相见恨晚的遗憾。

(6)算起来其实我小时候就与他打过照面了――那是童年看香港华语片的年代,林黛、严俊主演的“翠翠”和“金凤”。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竟然就是《边城》和《贵生》改编的!可是电影再也拍不出那份遥远、忧伤又带着野性的诗意:孤女翠翠在睡梦中听到美丽的山歌,灵魂乘着歌声飘上江边的悬崖半腰,顺手摘了一把虎耳草……

(7)30年后,当着他的面,我把小时候唱熟的、几十年也没忘的两首电影主题曲唱给他听。他咧开无牙的嘴无声地笑,我感到既欣慰又悲伤。

(8)进来一个中年男子,也没跟我介绍,因见他帮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站起来,我就以为是男看护。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他们的儿子――是哪一个儿子呢?是龙朱,还是虎雏?作家给儿子取的名字都是他笔下的人物的名字或是小说的题目,“龙朱”是俊美的白耳族的王子,“虎雏”是品貌出众、勇猛如小豹子的少年。后来用作儿子的名字,多么神气又浪漫啊!然而那个我误以为是看护的沉默的中年男子,完全无法让我联想到故事里的龙朱或者虎雏。也许是因为父亲后半生的坎坷,他们长大后都做了工人,而且许多年下来,选择了沉默和谦卑吧。

(9)不到一年,这个来自湘西的老人就去世了。于是纷纷传说瑞典文学院已经决定了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岂知他早走了一步……这些话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

(10)他写了那么多关于那条河的上上下下、河的两岸被河养育的生命,以及他们生死离合的悲欢故事。虽然他的后半生远离了那条河,但是我们跟随他的文字回到西南,回到那个有神话传说的地方,乘船在他的河流上下、山水人情中,欣赏水上和岸上的风景、歌声和人――他念念不忘的人:蛮勇的苗人,多情的水手,吊脚楼里细眉的妇人,唱曲的女子,摆渡的少女和她的爷爷,对之“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的农民、士兵……他说过要用文字为他们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叫“人性”。

(11)他才是一位真正的旅行文学写作者,而且是最好的。他写的是生命的风景。

1.台湾作家李黎为什么说沈从文是她“最喜欢的旅行文学作家”?

2.“他是一个天生的旅行家、旅行文学家”,从(2)(3)段中找出李黎这样评价沈从文的三点理由。

3.李黎对沈从文为什么有“相见恨晚的遗憾”?从(4)至(7)段中找出至少两点理由。

4.第(8)段写沈从文的儿子:“那个我误以为是看护的沉默的中年男子,完全无法让我联想到故事里的龙朱或者虎雏。”这是不是节外生枝的冗笔?谈谈你的看法。

5.“他说过要用文字为他们建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的叫‘人性’。”结合你读过的沈从文的作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留守的二姐

刘庆邦

(1)在我国各地农村,留守儿童以数千万计。留守儿童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每每看到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我都比较留意。因为我总会联想起二姐和二姐家的留守儿童。许多年来,二姐为抚育和照顾她的孙辈,付出的太多了,二姐太累了!

(2)二姐喜欢土地,她认为人到什么时候都得种庄稼,都得靠土地养活,土地是最可靠的。村里的青壮男人和女人一批又一批外出打工,二姐却一年又一年留在家里种地,从来没有出去过。二姐重视土地是一方面,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二姐被她家的留守儿童拴住了,脱不开身。

(3)二姐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和大儿媳去上海打工,把两个孩子留给了二姐。这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男孩儿刚上小学,女孩儿才两三岁。春夏秋冬,二姐管他们吃饭,穿衣,更在意他们的安全。一会儿看不见孙子、孙女儿,她就赶快去找。哪个孩子有点头疼脑热,二姐一点儿都不敢大意,马上带孩子去医院看,并日夜守护在孩子身边。直到孩子又活泼起来,二姐才放心。

(4)大儿子的两个孩子还没长大,二儿子的孩子又出生了。二姐的二儿子和二儿媳都在城里教书,二儿媳急着去南京读研,她生下的孩子刚满月,就完全交给了二姐。因家穷供不起,二姐小时候只上过三年学就辍学了。二姐对孩子们读书总是很支持,并为有出息的孩子感到骄傲。二姐对二儿媳说:“去吧,好好读书吧。孩子交给我,你只管放心。”喂养婴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二姐日夜把婴儿搂在怀里,饿了冲奶粉,尿了换尿不湿,所受的辛苦可想而知。二姐不愿让婴儿多哭,有时半夜还抱着婴儿在床前走来走去。有一年秋天,我回老家看二姐,见二姐明显消瘦,而她怀里的孙子却又白又胖。孙子三岁时,该去城里上幼儿园了,他的爸爸妈妈才把他接走。这时他不认爸爸妈妈,只认奶奶。听说爸爸妈妈要接他走,他躲在门后大哭,拉都拉不出去。二姐只好把他送到城里,又陪他在城里住了一段时间,等他跟爸爸妈妈熟悉了,才离开。

(5)到这里,我想二姐该休息一下了。不,二姐还是休息不成。2010年秋天,二姐的女儿生了孩子。二姐的女儿在杭州读研究生,因为要返校交毕业论文,还有答辩什么的,她的孩子没有满月,就托付给了二姐。新一轮喂养婴儿的工作又开始了,二姐再度陷入紧张状态。听二姐夫说,这个婴儿老是在夜间哭闹,闹得二姐整夜都不能睡。有时需要给婴儿冲点奶粉,婴儿哭闹得都放不下。亏得二姐夫也没有外出打工,可以给二姐帮把手。在婴儿不哭的时候,二姐摸着婴儿的小脸蛋逗婴儿说:“你这个小闺女儿,不该我看你呀!你有奶奶,怎么该姥姥看你呢!”见外孙女被逗得咧着小嘴笑,二姐心里充满喜悦。

(6)想当年,二姐满怀壮志,一心想离开农村,往社会上层走。如今迁徙之风风起云涌,人们纷纷往城里走,二姐反倒安下心来,只与农村、土地和庄稼为伍。二姐习惯关注国内外的大事,她注意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缺粮食,粮食还是最宝贵的东西。二姐说,等今年的新小麦收下来,她不打算卖了,晒干后都储存起来,万一遇到灾荒年,让我们都到她家去吃。二姐的说法让人眼湿。

(7)我劝二姐,人的身体力量和精神力量都是有限的,凡事须量力而行,以自己的身体为重。

(有删改)

1.看到留守儿童的报道,为什么“我总会联想起二姐和二姐家的留守儿童”?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村里人纷纷外出打工,二姐为什么“从来没有出去”?

3.请简要概括二姐出不去的具体原因。

4.二姐从“满怀壮志”到安心与庄稼“为伍”,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答案。

5.根据你的感受和见闻,你认为“留守儿童”面临哪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五)与周瑜相遇

迟子建

(1)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个纵马驰骋、英气逼人的三国时的周瑜。

(2)因为月亮很好,又是在旷野上,空气的透明度很高,所以即使是夜晚,我还是一眼认出了他。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行走在河岸上,凉而湿的水汽朝我袭来,我不知怎的闻到了一股烧艾草的气息,接着是鼓角相闻,我便离开河岸,循着艾草的味儿和凛凛的鼓角声而去,结果我见到了一片荒凉的旷野,那里的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皆是,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垂头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就在这种时刻,我见到了独自立在旷野上的周瑜。

(3)因为见到了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所以那一瞬间我说不出话来,我见到亲密的人时往往都是那个表情。

(4)周瑜身披铠甲,剑眉如飞,双目炯炯,一股逼人的英气令我颤抖不已。“战事还未起,你为何而发抖?”周瑜说。我想告诉他,他的英气令我发抖,只有人的不可抗拒的魅力才令我发抖,可我说不出话来。

(5)周瑜转身走向帐篷时我见到了支在地上的一面鼓,号角则挂在帐篷上。他拿起鼓槌,抑扬顿挫地敲了起来,然后又吹起了号角。他陶醉着,为这战争之音而沉迷,他身上的铠甲闪闪发光。

(6)我说:“这鼓角声令我心烦。”周瑜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雪山前的回音。他放下鼓槌和号角,朝我走来。他说:“什么声音不令你心烦?”我说:“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周瑜又一次笑了起来。我见月光照亮了他的牙齿。我说:“我还不喜欢你身披的铠甲,你穿布衣会更英俊。”周瑜说:“我不披铠甲,怎有英雄气概?”我说:“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

(7)我们不再对话了。月亮缓缓西行,篝火微明,艾草味由浓而淡,晚风将帐篷前的军旗刮得飘扬起来。我坐在旷野上,周瑜也盘腿而坐。

(8)我们相对坐着。他说:“你来自何方?为何在我出征前出现?”我说:“我是一个村妇,我收割完芦苇后到河岸散步,闻到艾草和鼓角的气息,才来到这里,没想到与你相遇。”“你不希望与我相遇?”“与你相遇,是我最大的心愿。”我说。“难道你不愿意与诸葛孔明相遇?”“不。”我说,“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只与人交往。”“你说诸葛孔明是神,分明是嘲笑我英雄气短。”周瑜激动了。“英雄气短有何不好?”我说,“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英雄就该倒下。”

(9)周瑜不再发笑了,他又将一把艾草丢进篝火里。我见月亮微微泛白,奶乳般的光泽使旷野显得格外柔和安详。我说:“我该回去了,天快明了。”周瑜动也不动,他看着我。

(10)我走了很久,不敢回头,我怕再看见月光下周瑜的影子。快走到河岸的时候,却忍不住还是回了一下头,我突然发现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刀刃上跳跃着银白的月光。战马仍然安闲地吃着夜草,不再有鼓角声,只有淡淡的艾草味飘来。一个存活了无数世纪的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就这样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

(11)一个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夜晚,我枕着一片芦苇见到了周瑜。那片芦苇已被我的泪水打湿。

(选自《中国当代小小说精品库》,有删改)

1.从本文前四段中找出周瑜是“我最想见到的一个男性”的两点理由。

2.为什么“鼓角声令我心烦”,而“流水声、鸟声、孩子的吵闹声、女人的洗衣声、男人的饮酒声”不令“我”心烦?

3.“你不披铠甲,才是真正的英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4.你怎样理解“诸葛孔明是神,我不与神交往”,“我喜欢气短的英雄,我不喜欢永远不倒的神”?

5.“周瑜不再身披铠甲,他穿着一件白粗布的长袍,他将一把寒光闪烁的刀插在旷野上。”为什么这是“最令我倾心的人的影子”?

(六)亲近泥土

王充闾

(1)游子归来,原都是为着寻觅,有所追怀的,更何况在这冷露清秋时节,在这忽而霏霏、忽而潇潇、忽而滂沱的秋雨里。此情此景,无疑是触发忆念与遐思的一种酵母剂。带着深沉的凉意,荒疏的逸趣,它使望中的一切都变得有情有义了。

(2)“人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我忆起了“弃我去者不可留”的悠悠岁月,忆起了童年,忆起了母亲,默诵着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爱得深沉的土地,闪烁着绚烂的妖冶。

(4)《庄子・在宥》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但是,[ZZ(Z〗我的恋土情结的形成,却并非来自书本,而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母亲郑而重之地告诉我,人是用泥土制造出来的。这个胎里带来的根基,使得人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刨食,土里找水,土里扎根。最后,到了脚尖朝上、辫子翘起的那一天,又复归于泥土之中。母亲说,不亲近泥土,人是长不大的。许是为了让我快快长大吧,从落生那天起,母亲就叫我亲近泥土――不是用布块来包裹,而是把我直接摊放在烧得滚热、铺满细沙的土炕上,身上随便搭一块干净的布片。到了能够在地上跑了跳了,我就成了地地道道的泥孩儿。

(5)泥土伴着童年,连着童心,滋润着摇曳多姿的生命。可以说,我的整个少年时代都是在泥土中摔打过来的。

(6)长大后,我离开了家乡,也就割断了同滚烫的泥土相依相偎的脐带,成了虽有固定居所却安顿不了心灵的形而上的漂泊者。整天生活在高楼狭巷之中,目光为霓虹灯之类的奇光异彩所眩惑,身心被十丈埃尘和无所不在的噪声污染着,生命在远离自然的自我异化中逐渐地萎缩。真是从心底里渴望着接近原生状态,从大自然身上获取一种性灵的滋养,使眼睛和心灵得到一番净化。

(7)从格致意义上来说,泥土对我有另外的含义。也许,泥土是人类最后据守的一个魂萦梦绕的故乡了。纵使没有条件长期厮守在她的身边,也应在有生之年,把这一方胜境好好珍藏,埋在心灵深处;并经常跟这个记忆中的“故乡”作倾心、惬意的情感交流:从多重意义、多个视角上对她作深入的品味与体察。通过搜寻,打捞那些业已梦幻般模糊的痕迹;并发挥审美创造的潜能,达到一种情感的体认,一种审美意义的回应:把被遮蔽的东西豁然敞开,把那本已模糊、漫漶的旧日情怀,以生动鲜活的“图式化外观”展现出来,烙印在心灵的屏幕之上。

(8)泥土饱藏着开拓和创造的无穷潜力。当东风吹拂大地时,泥土便睁开蒙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一种天生的母性亲和力,为人们奉献出源源不竭的财富。我想,只要在泥土里久久地凝神伫立,大自然便会把它那无限的潜力,聚集到我们的脚下,然后像气流一样,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人们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

(选自《时文选粹》)

1.“霏霏”、“潇潇”、“滂沱”都是形容“秋雨”的,在此连用,是不是显得嗦?为什么?

2.“我的恋土情结”“是自小由母亲灌输的”。说说母亲是怎样灌输的。

3.作者曾任省委宣传部长,他有固定居所却自称“漂泊者”,这是为什么?

4.简要概括第(7)段的主要意思。

5.结合第(8)段,说说你读本文的感受。

(七)最贵的贵族

乔 叶

(1)如果有谁可以被称为贵族,那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向他们,向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致敬。

(2)走在街上,常常可以看见穿得脏破的收废品的老人,戴着一顶糟了檐儿的草帽,摇着用牛皮纸扎成的鼓,用一脸灰尘衬着道路两旁的绿草如茵。三轮车是满满当当的,最下面是废纸。角落里稳稳地塞着啤酒瓶子,蛇皮袋里是压扁了的易拉罐。还有鞋底子、锈铁块、水泥包、热热闹闹却又默默无言地聚在一起。也常常看见有卖水果的小贩,小心翼翼地拎起一串串的葡萄,择着那些裂了口或压出水儿的。每串拎过之后,都要掉下几颗好的,他们会放在身边的碗里,用报纸盖上。这些葡萄洗洗是能吃的,他们不会扔掉。然而他们舍不得吃,孩子放学回来帮忙看摊子算账,这也是一个打发的零嘴儿。整好了葡萄,再把其他的水果也整一遍,个儿大的颜色亮的放在,小的蔫儿的放在里面。一边整一边用扇子赶着飞来飞去的小蝇。看着街上穿梭的人流,我发现他们的眼神常常是宁静和茫远的。

(3)每次看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感到难过。

(4)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每天能赚多少钱,他们的亲人和他们的关系怎样,多长时间能够喝一回酒,吃一回肉,水费多少,电费多少,孩子们的学费又是多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他们都是为生计操劳和奔波的人,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是离浮艳的享受和轻飘的快乐最遥远的人。

(5)我不能不难过。

(6)确切地说,我也不知道我的难过从哪里来。我为什么要难过呢?为他们。我并不认识他们。他们与我无关。即使他们不幸福,我也并不是他们不幸的理由。何况他们的现状对他们自己来说并不见得不幸福。――尽管,从表象上看,我比他们的生活质量要好。

(7)那我还有什么理由要这么难过呢?

(8)可我就是无法抑制住自己的难过。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这难过是因为自己的善,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质朴,或者自己其他什么美好的品性。总之是自己比较满意的趋向。可是有一天,我突然明白,我的难过其实有着那么可耻的自私。――我之所以难过,只是因为:我的亲人也曾经过过这样的生活。我的祖辈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的父辈虽然开始到城里读书上班,但农忙时总要请假让背影在田野间穿行。我的兄长,我的姐姐,都曾在这种生活里行走,他们在乡村盛夏的街头卖过啤酒,在冬夜昏黄的灯光里学过裁剪……我怎么可以在上文矫情地说:我不认识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与我无关?我怎么可以荒唐地默认那种说法: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的努力,而我已经成为了那第四代人?

(9)我是这种生活深埋下的一粒种子,现在我的枝叶虽然已经超过了它的地面,但我的根还在,而且愈加深壮起来。这种生活浸泡在我的血液里,筋脉里,一直一直。我永远不会成为贵族。不会。而且我也不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被农民脚下的土地和农民手中的庄稼养活的世界上,会有什么和他们相距十万八千里的真正的贵族。

(10)如果有谁可以被称为贵族,那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向他们,向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致敬。在低下头的时候,我们的心在最大程度贴近土地的时候,我们或许才有可能稍稍靠拢了他们――他们这些最贵重的群族。

1.作者所说的“最贵的贵族”泛指什么人?文中具体描写了其中哪些人?

2.“如果有谁可以被称为贵族,那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懂得向他们,向这些最普通的劳动者致敬。”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在文章的首尾反复说?

3.第(2)段中“热热闹闹”和“默默无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一段再找出两处对比的语句。

4.第(3)(5)(7)段都只有一句话,却独立成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我的难过其实有着那么可耻的自私。”“我永远不会成为贵族。”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八)泰山――人向天的倾诉

梁 衡

(1)我曾游黄山,却未写一字,其云蒸霞蔚之态,叫我后悔自己不是一名画家。今我游泰山,又遇到这种窘态。其遍布石树间的秦汉遗迹,叫我后悔没有专攻历史。呜呼,真正的名山自有其灵,自有其魂,怎么用文字描述呢?

(2)我是乘着缆车直上南天门的。天门虎踞两山之间,扼守深谷之上,石砌的城楼横空出世,门洞下十八盘的石阶曲折明灭直下沟底,那本是由每根几吨重的大石条铺成的四十里登山大道,在天门之下倒像一条单薄的软梯,被山风随便吹挂在绿树飞泉之上。门楼上有一副石刻联:“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我倚门回望人间,已是云海茫茫,不见尘寰。入门之后便是天街,这便是岱顶的范围了。天街这个词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云雾之中一条宽宽的青石路,路的右边是不见底的万丈深渊,填满了大大小小的绿松与往来涌动的白云。路的左边是依山而起的楼阁,飞檐朱门,雕梁画栋。其实都是些普通的商店饭馆,游人就踏着雾进去购物,小憩。不脱常人的生活,却颇有仙人的风姿,这些天上的街市。

(3)渐走渐高,泰山已用她巨人的肩膀将我们托在凌霄之中。极顶最好的风光自然是远眺海日,一览众山,但那要碰到极好的天气。我今天所能感受到的,只是近处的石和远处的云。我登上山顶的舍身崖,这是一块百十平方米的巨石,周围一圈石条栏杆,崖上有巨石突兀,高三米多,石旁大书瞻鲁台,相传孔子曾在此望鲁都曲阜。凭栏望去,远处凄迷蒙,不知何方世界,近处对面的山或陡立如墙,伟岸英雄;或奇峰突起,逸俊超拔。四周怪石或横出山腰,或探下云海,或中裂一线,或聚成一簇。风呼呼吹过,衣不能披,人几不可立,云急急扑来,一头撞在山腰上就立即被推回山谷,被吸进石缝。头上的雨轻轻洒下,洗得石面更黑更青。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海边静观那千里狂浪怎样在壁立的石岸前撞得粉碎,今天却看到这狂啸着、似乎要淹没世界的云涛雾海,一到岱顶石前,就偃旗息鼓,落荒而去。难怪人们尊泰山为五岳之首,为东岳大帝。一般民宅前多立一块泰山石镇宅,而要表示坚固时就用稳如泰山。至少,此时此景叫我感到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这时我再回头看那些象征坚强生命的劲松,它们攀附于石缝间不过是一点绿色的苔痕;看那些象征神灵威力的佛寺道观,填缀于崖畔岩间,不过是些红黄色的积木。倒是脚下这块曾使孔子小天下的巨石,探于云海之上,迎风送雨,向没有尽头的天空伸去。泰山,无论是森森的万物还是冥冥的神灵,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选自《梁衡文集》)

1.作者游黄山、泰山各“后悔”什么?为什么后悔?

2.前人称南天门“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作者又是如何描述站在南天门上的观感的?

3.作者描写天街,抓住了哪些特点?

4.作者观察泰山极顶的石和云,分别有哪些发现?

5.作者为什么说“泰山就是天地间的支柱”,“一切在你的面前都是这样的卑微”?

上一篇:漫画\图表类试题解法例析 下一篇:实践“五化”策略夯实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