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教材的三大方面

时间:2022-09-04 11:34:11

深度解读教材的三大方面

在省级立项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教学及评价研究》课题活动的参与、学习中,我深刻认识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和文本解读的导航。

一、带着疑问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要从“读”开始。开始读一篇教材,教者要注意自己阅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这些问题潜伏在字、词、句、篇各个方面,必须仔细斟酌,借助工具书正确理解,必须保证读准每一个字音,弄清每一个词义,含糊不清的地方一定要追根求源彻底弄明白。如解读《印度洋上生死夜》课文,文中“此时,克勒松的手脚不停地抽搐,嘴里吐出大团大团的白色泡沫……”“吐”是多音字,既读“tǔ”又读“tù”,到底使用哪个读音呢?通过翻查字典,知道“tǔ”是“使东西从嘴里出来。”而“tù”是“(消化道或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疑问迎刃而解。课前解决了教者自己的疑问,才能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首先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也就是说教者要把握文章的精髓,理解文章的旨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此外,文中的插图和课后的练习也是不容忽视的解读点,它们往往提示了本课内容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如《蜗牛的奖杯》课后练习5“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解读时就要思考,这个问题有什么意图?如何更好地把握文本回答问题?

解决了教者的疑问,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阅读中可能产生的疑问,并且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自己释疑,从而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

二、抓住特点解读教材

读教材时,我们要善于发现教材自身的特点,抓住特点确定训练的重点,真正充分地利用教材。如《槐乡五月》叠词种类、数量都很多,可以侧重进行词的训练;《有趣的发现》一文故事性很强,适合练习复述;《水乡歌》三段格式一样,琅琅上口,抓住三个多,“水多,船多,歌多”来理解课文,可以仿照课文写话……从读到理解到仿写就是充分利用了教材。读教材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寻找教材的特点,只有日积月累,学生才能逐渐学会抓住特点自主解读文本。

三、突出个性解读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解读是课标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所谓个性解读就是在读书过程中,学习的结论不是老师直接给的,也不拘于教科书中的现成答案,而是经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来的,是对个体阅读材料的独立认识和解读过程。如《三袋麦子》一文,一般教师比较习惯了统一标准答案,让学生学习小猴的聪明、能干。这显然是有悖学生的个性解读的。于是,可以在学完文章后,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各抒己见:“同学们,你最喜欢与谁做好朋友呢?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的发言多种多样,有喜欢小猴的,有喜欢小猪的,也有喜欢小牛的,并且各有各喜欢的理由。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能发现学生真正在用自己的心灵阅读文章,用自己的标准审视人物的形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理解,新异的感受。学生的个性在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彰显出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它说明了阅读的个性化体验。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生活体验感知课文,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发散探究。面对学生各不相同的看法,老师要进行评价,或鼓励赞赏,或拨正纠偏。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解读才会更加有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走进文本,读明白,读透彻,我们才能自信地走向课堂。

上一篇:课堂教学要高效 下一篇:灵动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