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成为习惯

时间:2022-09-04 10:45:12

让语文学习成为习惯

摘 要: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促使学生智力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学生的第一节语文课开始。

关键词: 小学生 语文学习 习惯

打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页,内容便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把习惯教育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的鲜明特色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由此得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促使智力更好发展,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可从目前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的学习习惯都很差,就拿最基本的读和写来说,都距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典型的毛病有:执笔姿势错误、坐姿不正确、书写不认真、读书方式不对、不会使用工具书、课外阅读能力差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呢?通过调查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很多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重要性。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这一内容,仅仅把它当成书中的一个插图,没有意识到它已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上课时,只是简单让学生自己看一下相关内容,一带而过,认为教学内容应从识字或者第一课开始,没有认识到这恰恰是语文课的开始,而在平时它就是教学内容之一,是要时刻进行训练培养的。

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可见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先生说得好:“起点不妨低些,但训练一定要扎实,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把着力点放在加强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作文等训练上,放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素质上。”由此看来,培养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现结合最重要的写字、阅读和倾听交流三种学习习惯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正确的写字习惯

写字是小学生的基本功之一,在小学低年级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将会受益终生。对于写字教学,我们可以根据苏教版教材的特点来进行,苏教版教材强调“识写结合,描仿入体”策略。如一年级时,学生的写字姿势就特别重要,因为握笔姿势、坐姿错误,到了高年级就很难纠正。所以说首先要做的便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姿势,切实做到姿势不正确不动笔。同时对学生要进行“提笔即是练字时”的训练:只要提起笔来,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笔一画地写,力求做到姿势端正、笔划清晰、结构合理、行款整齐、美观大方。其次要质量,不要数量。宁愿让学生少写一些,笔画写得规范,不要学生形成不好的书写习惯。老师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对于理论讲解,低年级的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而老师直观的示范书写,学生则会快速地接受,也会对孩子起到一个榜样作用,他们也就会认真书写,从而养成好的习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写字课,加强对学生的描红指导,要求学生描红时要做到一笔一画认真描。张庆老师说:“以往我们不强调学生把字写好,只看重学生把字写对,而且都是在开始的时候描一段,过一段时间就放弃了,无法形成定式。长大了自然写不出好字来。”在学生描红时,教师要加强巡视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特别是对姿势的纠正,一定要常抓不懈,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坚持指导。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由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习惯组成的。先说课堂阅读,苏教版小语教材文字优美,情感真挚,而且文章内容各异,风格质朴规范,这为培养学生的课堂阅读习惯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阅读教学时,先要训练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待琅琅上口了再“开讲”。在课堂教学时要紧扣三点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点做到了,学生好的课堂阅读习惯也就基本养成了。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借重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从学生初读做起,按照要求逐项训练,从而培养习惯。在精读课文阶段,要让学生抓住优美词句反复诵读,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学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相信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使其形成自信心,学会读书的方法,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还应当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循序渐进。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孩子业余时间都在电视机前或电脑前,喜欢阅读的孩子越来越少。但阅读的重要性不言不喻,很多事例证明,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语文成绩都非常优秀,反之,阅读量少的学生语文成绩就一般或者很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凡是那些除了书以外什么也不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他还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而课堂内的阅读量也就30万字左右。可见,学生要在课外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诵读。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古人都是从背诵开始启蒙学习的,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所以说诵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是扎实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语言,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1―6年级的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列出了其中70首。教师可以抓住上百篇诗文佳作,给学生安排定时、定量的诵读内容,让学生通过诵读这些诗文佳作,既增加课外阅读量,又沉浸于精典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五千年来的中国文化。

二是读书看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阅读的环境,提倡亲子阅读,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图书,从培养兴趣入手,只要养成了习惯,学生就会到浩瀚的书海中遨游,从书中找到精神食粮,从而远离不良影响。因此,要增加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倡导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教师应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做到经常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一些精典童话和科普书刊,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写读书笔记,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培养善于倾听、交流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的总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大都对他们百依百顺,使孩子养成了比较霸道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和别人交流。“倾听”是一种艺术,只有善于倾听别人说话,才能和别人平等地交流。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老是心不在焉,下课不知老师讲了些什么,这样成绩肯定不会提高。现在课堂教学提倡师生互动,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设问答环节,训练学生倾听的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倾听课文作者的内心深处,深刻领悟课文的内涵,在仔细倾听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各抒已见,形成交流的氛围。教育学生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找出关键问题所在,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促进、一种提高。

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人交流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训练“交流”的习惯要从刚入学的儿童抓起,教师要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创造学生交流的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感觉就是在真实中交流,忘记是在上课,真正达到训练学生交流的目的,使其养成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反复敲打,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才能逐步完成。一旦形成,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上一篇:高中“美术鉴赏”中现实主义单元的教学与思考 下一篇: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