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04 02:57:5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本文在简介盐城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与其办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并探讨了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举措。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特色专业建设 基本要求 实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专科学校通过合并和资源调整,成立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地方院校的重要职责就是为区域经济服务,在突出以教学为主的同时,更好地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为区域经济服务,不仅体现在对区域经济的智力支持上,而且体现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上。实践表明,进一步明确特色专业的内涵,在瞄准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有效体现专业特色,不断追求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是加快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特色专业”,是一个学校在其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具有独特优势的专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许多专业都是在原来专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历史相对较长的本科院校相比,其特色专业建设有其自身不同的要求。

1.“长线”专业改造应具有前瞻性。

具有前瞻性的“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发展稳定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因为“长线”专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或者含有较高的技术和科技含量,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趋势,而能在较长时期内存在。这样的专业容易办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骨干龙头专业。面对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为了更直接、更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从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应该密切注意地方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改造并建设好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长线”专业。

2.新增专业建设应具有先进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新增专业,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建设一支与之相匹配的、又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配置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完备的实验基地。在知识和技能结构的设计上采取宽口径、厚基础、一专多能,并能适应市场对人才规格的变化,培养出为企业、为社会和其他用人单位所接纳的、具有发展能力与后劲的产业者和创业者。因此,新增专业建设应具有的先进性,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在其专业建设上“软”、“硬”兼优,使专业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强我新,尽快形成特色专业。

3.特色专业建设应具有示范性。

示范性的内涵比先进性要深广得多。特色专业的示范性,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建设的理念上具有独立性;在人才培养的手段上具有新颖性;在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具有科学性;在构筑产学研结合上具有独创性。一句话,就是要能名副其实地成为同类高校的楷模,为同类高校学习和效仿。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实践

盐城工学院自1996年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为了尽快找准学校在发展和竞争中的位置,形成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发现特色、建设特色、强化特色,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先后启动若干个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1.明确指导思想,准确理解“特色”。

特色专业的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应当比较高,其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应具有显著特色。同时,特色专业也要有较高的社会声誉。这既是对特色专业全面的、基本的要求,又是我校建设特色专业的指导思想。创建特色专业,一方面是借助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及其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另一方面是借助于特色专业推动学校全面持久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和改造,调整和优化专业建设中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是学校事业兴旺发达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品牌、质量、特色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当前,市场机制已经介入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特色产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出众的品牌,有特色的“产品”。

盐城工学院的特色专业建设,从一开始就与学校事业的发展紧紧联结在一起。从学院的办学定位到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到资源配置,从教育教学改革到人财物的投入,都始终向重点专业倾斜,向创建特色专业方向努力。首先,学院通过认真调查研究和全面客观评价,在现有专业中选择十多个热门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将其中部分专业确定为重点建设的校级特色专业。并明确要求,特色专业建设要能切实反映学校的办学思想,符合学校发展的主体方向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的准确定位及其办学特色。特色不能靠弄虚作假,也不凭自诩自封,而必须通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心打造,做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无特色,有什么样的特色,要让市场检验,让社会评说。经过几年的努力,我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有关专业的地方特色越来越明显,社会评价也越来越高;海洋技术、环境工程等专业,其特色化发展方向势头良好。事实证明,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激发了我们的办学热情,增强了我们争创同类一流高校的信心,推动了学院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瞄准社会需求,有效体现“特色”。

“长线”专业改造应具有前瞻性,新增专业建设应具有先进性,特色专业建设应具有示范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专业建设必须瞄准社会需求。唯有这样,才能准确有效地体现“特色”,其特色也才更具有生命力、更有先进性和更能体现示范作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离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事“特色”的追求和打造,便很有可能误入歧途。为了创造特色,或者模仿其他高校设置专业,跟潮流、赶时髦;或者降低生源要求,盲目发展规模,忽视教学质量;或者在设置专业的方法和手段上寻找绝招,摆花架子,都有可能使特色专业建设偏离方向,难以取得实效。因此,我们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牢记学校的办学定位,看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适销对路和快速高效上下功夫。例如,我院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过程中,努力占领制高点,大力培植生长点,积极填补空白点,如今该专业已成为我院最前沿、最具生机和活力的专业之一。在学校升格伊始,我院就通过反复分析研究,摸准人才市场的迫切需求,选择CAD作为科研、教学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链接点,及时成立了CAD/CAM研究所,设置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方向,并从三维CAD入手,采取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的方式,集中精兵强将从事CAD应用研究。该专业所培养的以掌握UG软件应用为主要标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才,在市场上十分抢手,该专业的社会声誉迅速提高,影响不断扩大。2000年,我院又瞄准数控技术人才市场的巨大缺口,在高年级设置了数字化制造专业方向,以数控技术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化软件应用为导向,培养适应现代化制造技术发展、具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应用性人才。2003年,学院再次抓住盐城市汽车产业零部件地产化的机遇,在三年级增设车辆工程专业方向,以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为主要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建材机械专业经过二十多年从专科到本科的办学实践,毕业生已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该技术领域强大的社会支撑,现已成为我院机制专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了配合特色专业建设,我院还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重点专业进行了小范围大幅度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做法是:一是重建专业知识结构。我院专门召开研讨会,深入研究“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发挥特色与夯实基础的关系,群体目标与个体培养的关系,认真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特长,为不同职业趋向的学生分别制订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培养方案,让个性化人才脱颖而出。二是改革主干课程教学内容。在专业主干课程中,我院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的比例;同时还加大教学改革研究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特色教材的编写,以更好地适应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三是改革知识传授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更多地采取让学生参与实际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课题组集中讨论研究方案、小组分工实施、教师具体指导的过程,培养实用性人才。四是强化学生岗位技能。为了帮助学生及早设定和适应就业岗位目标,我院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强化技能教学,力求与企业岗前培训相接轨。从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来看,这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肯定,培养的人才很受企业欢迎。五是在教学上推行“四个转变”。即转变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转变管理模式,强调“重心”下移;转变管理策略,强调刚柔并济;转变管理方法,强调过程监控,力求在教学管理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3.努力开拓创新,追求个性“特色”。

我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其前身为硅酸盐工艺专业),1993年被列为国家教委首批高等工程专科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8年被教育部授予“有特色专业”。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我院保持优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现已在三个方面形成明显特色。一是在办学定位上,我院面向材料生产企业,直接与企业“联姻”,按企业需要培养“适口对味”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在专业设置上,根据我省材料工业发展的特点,设置了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个专业方向,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立足无机非金属材料二级学科办学,努力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有效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针对性;三是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现了从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转变,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大提高。该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6.7%,考研升学率达12.6%。

我们深知,材料工业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后二十年,我国传统材料工业仍呈发展态势,并逐步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大批高素质的材料专业技术人才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保证。同时,新材料的不断涌现,使得材料专业的发展空间愈加广阔,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更高,特色更加鲜明。为此,我院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采取超常规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我院以无机材料为主、适当增设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课程,设置了材料科学一级学科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二级学科专业基础平台;统筹规划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并实行开放教学;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加大选修课比例,拓展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三是根据毕业生流向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在时间上找准切入点,在空间上寻求空白点,在特色上创造闪光点,努力开拓新思路,积极创造新思维,不断追求个性化。

三、结语

借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东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思路更加明晰,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应通过进一步优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加大对学术骨干培养力度,精心打造教学团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特色专业建设不放松,凝炼专业特色,发挥优势,开拓进取努力使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廖益,杨开乔,曹志超等.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评价五年研究[J].评价与管理,2006,(4):56-62.

[2]徐达奇.地方工科院校的发展与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3):17-19.

[3]黄文彬.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7,(1):66-69.

[4]张柯柯,陈拂晓,文九巴等.普通工科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12-13.

上一篇:让语文学习成为习惯 下一篇:再论“学习无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