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气血论心病的治疗

时间:2022-09-04 09:31:32

心病包括祖国医学的心悸、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证范畴。其主要病变在心和血脉,其产生和发展一般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我科认为尤与气血功能的紊乱和失调密切。“气血之病”贯穿在心病的整个发病过程,既可交错出现,又可并存,初期病多在气,表现以气滞为主,气滞日久血流不畅,积聚成瘀,随着病程发展,病多在血,表现以血瘀为主,病久伤及气血或久病气血化生不足。因此,调理气血是治疗心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调理气血在临床上应用

理气活血法:“气行则血行”主要通过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以行血中之滞。常见于心病新近发病者,临床见胸闷、胀痛、心悸,善太息。腹胀痛,嗳气,两胁不舒,脉弦等症,每因情绪改变而引起或加剧。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加减。

行气祛瘀法:本法一方面理气行滞,一方面活血化瘀,而使气血和调,气畅血行,用于气血郁滞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气血瘀结证。临床见心前区刺痛、钝痛,舌紫暗,脉弦细或涩,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益气化瘀法:本法用于气虚血瘀证,多见于心病后期或心肌梗死或伴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心胸刺痛,气短乏力,舌淡紫,脉细涩乏力或结代,处加减生脉散(自拟方):党参、麦冬、五味子、桔梗、炙甘草、黄芪、丹参、田七粉,方中补气药能加强祛瘀效果,另一方面活血化瘀,疏通脉道,改善血液的黏滞性而治标。补气以补元气为主,人参最佳,配合冠心宁注射液治疗,对抗休克和抗心力衰竭有一定作用。心阳虚脱者,可加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温阳祛瘀法:本法用于胸阳痹阻,血脉凝滞之证,可见于心肌梗死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的阿氏综合征等。症见气短,心悸,胸痛彻背,唇紫,舌黯,脉弦迟,重者阳气虚衰,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沉迟细,处栝楼薤白桂枝汤加味,本证亦常用冠心苏合丸,效果较好,亦可用冠心宁注射液静滴。

益气和血法:本法用于气血亏虚兼有血滞之证,常见于心病病程较长或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临床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头晕肢麻,舌淡或淡黯,脉细,处以归脾汤加减。

病案举例

例1:患者,女,48岁,胸前闷痛2年多,3个月前因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缺血而住院治疗,好转出院后1个月,因工作繁忙,心绞痛又复发而转中医治疗,每因精神受刺激则心痛频频发作,4~5次/日,每次持续10多分钟,心痛彻背,连及两胁,胀闷,嗳气,需含服硝酸甘油片方可缓解,舌质黯紫,脉弦,证属气滞血瘀,瘀阻心脉,拟疏肝理气和胃,活血化瘀通络,处方:柴胡9g,枳壳12g,赤勺15g,丹参15g,檀香9g,砂仁6g,田七粉3g(冲),川芎9g,红药9g,延胡15g,甘草6g,服6剂后,心痛减少,其他症状亦好转,原方加减,治疗2个月,心痛基本控制,其他症状相继消失,舌转暗红,脉弦细,且能工作,间断服药治疗,随访1年多,心痛未复发作。

例2:患者,男,60岁,10年前发现心前区闷痛,心电图检查:心肌损害,窦性心率不齐,Ⅰ度房室传导阻滞,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多年不间断,服西药治疗,曾做体外反搏及高压氧仓治诊,病情时好时坏,心绞痛时时发作,而转中医治疗。症见心痛,心前区压迫感,汗出气短,乏力,心悸,动则加剧,语音低沉,面色晦暗,唇紫,舌淡紫,苔薄白,脉沉细,涩结,症脉合参,证属气虚血瘀,胸阳不振,拟益气通阳,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处方:党参30g,黄芪18g,麦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2g,炙甘草10g,川芎6g,丹参15g,田七粉2g(冲),另人参10g,每周炖服2次,服用12剂后,心痛好转,原方加减。经半年治疗后,心痛控制,上楼行走不觉心悸气促,舌转淡红,脉细,随诊1年,病情稳定。

上一篇:香砂六君子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运用 下一篇:四环素牙冷光美白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