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三环节五板块”行为规则

时间:2022-09-04 08:47:15

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三环节五板块”行为规则

生命化课堂模式采用 “三分之一模式”,即课堂上三分之一的时间学生自主学习,三分之一的时间小组合作,三分之一的时间全班交流。也就是说生命化课堂更多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规则,即“三环节五板块”。“三环节”指每节课由三个大的环节组成,即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展示;具体又细分为五个板块,即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主预习,指导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赏析——集体展示、点拨提升——迁移拓展,积累运用,简单地说就是“导入、预习、交流、点拨、拓展”。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们知道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这一环节主要体现老师的“教”,所以导入的方法有谈话导入、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三点:密切联系所学内容、时间控制在1—2分钟、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预习,指导自学

在这一环节中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即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三个原则:

首先,我们应把握主体性原则,即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们应把握独立性原则,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最后,我们需要把握开放性原则,这就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教材,而是让学生更广泛、更自主地读书。

教师要做到:将预先编写好的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三、小组合作,探究赏析

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科学分组: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性别、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学生根据特长,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角色可以互换。其次是群体合作。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为了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就必须具有协作意识。另外要照顾后进生: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发言,所有的学生都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教给学生探究赏析的方法,可在围绕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交流。可在课题上、重点词句处、人物言行处、重、难点处等进行深入探究, 另外要对自己存在的疑问进行合作交流,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而且有价值。

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课前要认真的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准备:(1)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关注学习有困难、默默不语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好汉三个帮”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在协作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技能。如: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评价;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别人作进一步的解释;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学习内容引申和拓展。对于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学生个人学习理解有困难的,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互帮、互学。

四、集体展示、点拨提升

1.所谓展示:就是预习成果的展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在展示环节(或课)上,展示的问题不是预习提纲中的所有问题,简单的问题不展示,无疑问的问题不展示,而是选取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一题多解的问题,能够拓展延伸,提高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能的问题进行展示。

学生层面:

(1)展示时应做到:所有的学生都要展示。尽可能不让尖子生去展示“低层次”问题,可以让他们进行板演或在“组内”展示,再尝试着参与集体展示。总之,展示的对象重点是中等生,但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也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展示内容的分配要考虑难度,应该是不同基础的同学展示适合他的难度问题。

(2)倾听时应做到: 在别人展示时,听展者可以举手质疑,也可以补充完整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并在学案上用双色笔做好笔记。要根据展示及师生补充点拨随时记录,做好即时性巩固及导学案整理。当听展者如有疑问要及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其他同学可以进一步质疑对抗;质疑对抗要针对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论。

2.所谓“点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独到见解或思维误区而组织开展的评价。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或特写镜头,能刺激感官,发人深思,能够让参与者在评价中,享受成功,认识自我,明确是非,升华感情。

教师层面:

展示时教师应做到:

(1)展示时,老师安排好离黑板较远的同学或侧边的同学的位置,并在学生巡查,以督促不认真的学生。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某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课本或学案上。

(2)教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根据学习状况去掌控展示时间,适时转入下个环节。教师在小组代表展示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控,不宜在非重难点问题上进行过多的展示。

课堂评价目标:

学生方面:

1.展示的对象重点是中等生,但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参与”,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习题的难易程度来确定组内的展示人;也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临时指定展示人。

2.在别人展示时,听展者可以举手质疑,也可以补充完整或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其他同学要认真思考,并在学案上用双色笔做好笔记。

教师方面:

1.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要掌握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根据学习状况去掌控展示时间,适时转入下个环节。

五、迁移拓展,积累运用

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学生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延伸,要求学生要有更多的课外积累,并且要做到知识的拓展,沟通课堂内外,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

教师也要做到更好的指引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做到:一、拓展延伸要立足课本,二、拓展延伸要把握学情,三、拓展延伸要适度,四、要把握拓展形式。

上一篇:让合作之星在语文教学中璀璨 下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导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