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是什么?

时间:2022-09-04 07:00:44

汽车是什么?

幸福的真谛不是拥有而是比较,只懂经济不懂人性的算不得懂经济。

本次上海车展,中国向全世界再次展示了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的“肚量”,德国《世界报》以“中国的豪华车胃口有增无减”为题写道,车展是上海的一次世界秀,豪华汽车已成为中国繁荣的一个象征。《中国进口汽车2010年度报告》也显示,中国进口车市场增速大大超过预期,去年海关进口量达75.2万辆,同比增长101.8%;进口车上牌量达65万辆,同比增长83%,其中多为豪车。进入2011年,虽然国内车市增速放缓,但豪车需求依然增长迅速。

笔者不久前去了一次温州,感叹这个城市的富庶,大街上到处都是豪车,但同行的温州朋友却微微一笑说:有些人确实很有钱,但也不排除一些人打肿脸充胖子,将自家的房子抵押,拿了钱再去买豪车。他们这么做也是没办法,因为如果你不能开一辆好车,那么做生意的时候,别人不敢和你做更大的买卖,所以这是逼不得已;另一些人是看到周围朋友都开上了好车,也勒紧裤腰带换一辆与自身收入并不匹配的车,搞得自己疲惫不堪。所以别去羡慕那些开豪车的人,他们的幸福感并不一定就比普通人高,但你要去和他比的话,那你幸福感立马会下降。

人类是一个层级社会,促使我们前进的动机是竞赛,使得我们努力想要跑到同一层级其他人的前面去,而消费那些别人消费不起的东西,就是很有效的手段,幸福的真谛不是拥有而是比较。每一个汽车广告都传达这样的潜意识:开了这个车,才符合这样的身份。汽车消费恰好满足了这个需求,因为汽车的价格相差可以上百倍,足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国产汽车品牌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反而一味打价格战,那结果只能是伤害自己的品牌价值,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从长期看是弊大于利的。

管理大师德鲁克讲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凯迪拉克是通用汽车高档豪华车的品牌,但这块业务从一开始就不赚钱。到了大萧条时期,通用的高层讨论的问题是,是否应该取消这一部门?但一个中层经理勇敢跑去董事会毛遂自荐,并夸口说只要给他18个月,凯迪拉克部门就会开始盈利。董事会大约是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理,勉强同意了。结果,确实如他所言,凯迪拉克不仅盈利,而且还成为了通用获利最丰厚的车种。他是怎么做到的?

通过调查,他发现这种车是有钱的黑人最喜欢的奢侈品,因为在黑人受到歧视的年代,高档住宅、豪华度假村、名流会所这些都不对黑人开放,有钱的黑人只能靠买豪华车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但他的策略并不是向黑人推销,恰恰相反,其策略是不卖给黑人。很明显的,黑人只要花几个小钱就能雇一个白人去买车,但正因为如此,对黑人来说这车更显得弥足珍贵,后来竟成了黑帮老大的专座,销售量很快就涨了70%。接着他又大规模削减成本,原先豪华车都要手工制造,成本极高,但他把凯迪拉克的生产成本降低到与“雪佛兰”等同,差不多的生产成本,但售价相差数倍,很快凯迪拉克就成了通用最大的摇钱树。

有人认为中国汽车业经过多年的爆发式增长,未来很有可能增长乏力,而且油价也越来越高,愿意买车的人将越来越少。这种说法是只懂经济不懂人性,汽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表明身份地位的象征,用车成本的提升可以减少人们开车的次数,但很难减少买车的热情,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更贵的车反而会有更多的需求。自主品牌要减少价格战,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品牌价值上面才不会错过这个大趋势。

互联网英雄

洋洋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密集”的特点,让年轻人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

中国互联网公司前赴后继地在美上市,使很多人重提2000年的.COM泡沫。恰恰是当初的互联网泡沫,才孕育了当今这些伟大的互联网公司。

雅虎、Ebay、亚马逊是那场泡沫中的幸存者,在2000年美国互联网的泡沫破裂之后,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并没有沉沦,反倒是日新月异,新型的互联网公司不断涌现,Google、Facebook、Twitter、Groupon等公司的出现,无论是商业模式或技术都出现了革命性的创新,这些新型的互联网公司创富的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第一代的互联网公司。另外一些传统的IT公司,也借用互联网平台和技术脱胎换骨,典型者莫过于苹果。

今天的苹果公司是一个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的、新型IT公司,充分运用了当今互联网开放、分享的特点,用Mobile互联网平台+Cool终端的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电脑公司WINTEL的模式。苹果公司目前的市值(5月4日)约3,233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微软与英特尔两家公司市值之和(3,490亿美元),在今年某个时段苹果的总市值超过WINTEL几乎没有悬念。按此苹果公司可能成为首家突破万亿美元的IT公司。今年Facebook也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非上市的互联网公司。

2000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也对全球的互联网行业产生了“溢出效应”,其对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溢出效应”更具意义。这种“溢出效应”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和资本的输入,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大多是海归,如:搜狐的张朝阳、百度的李彦宏、刚上市人人的陈一舟。同时早期的创业资本大多都有海外背景,无论是天使投资人,抑或是风险基金也大多出自美国硅谷。另一方面,早期成功的互联网企业都走了一条捷径一一复制成功的(美国)商业模式,类似于中国的雅虎、中国亚马逊、中国的Ebay、中国的Youtube、中国的Groupon也就应运而生。而最大的“溢出效应”在于那些年轻的、成功的、快速致富的、美国互联网英雄,燃起了中国年轻创业者前赴后继的创富热情。曾几何时,一个硅谷的中国人――雅虎的杨致远成了中国年轻人追逐的互联网英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互联网行业为那些怀揣成功梦想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创业的福地。这些创业的年轻人不需要有太多的资本,不需要有太多的经验,不需要有太多的关系,不需要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只要有创业的梦想、勇气就可以一展身手,如果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就可能成功。

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成就了一批年轻的财富英雄。这些本土英雄,既有海归,也有土鳖,英雄可以不问出处。互联网行业的门槛既高又不高。所谓“不高”是,通常起步的资本投入都不大,很多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启动于微量的资本投入。所谓“门槛高”是因为很多互联网公司在烧了大量资本后,还是难逃失败下场。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高失败率的行业,可谓高风险高回报。正是因为这样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行业不仅是一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同时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行业,可谓“企业家精神密集(Enterpreneur intensive)”行业。企业家精神――敢于承担风险去获取巨大成功的人。同时互联网行业还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行业,成功企业家往往需要进行破坏性创新。正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密集”的特点,让那些无所畏惧的、勇往直前的、持之以恒的、年轻的企业家能在互联网行业中脱颖而出,创造成功奇迹。

上一篇:债基\保本混战基金江湖 比例配售重现 下一篇:《证券日报》的抄袭是在毁灭新闻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