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高端时政新闻报道新领域

时间:2022-09-04 06:02:57

开拓高端时政新闻报道新领域

各地的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在经历了从创办初期为当地正统媒体所不容的“草寇”,到经过一段时间打拼成为赢得读者和市场的“民间英雄”这一身份转变之后,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迫切地希望由“草莽英雄”坐到“主流媒体”的位置上来。而迈向“主流媒体”,实务界的先行者和理论界的探索者们均认为,强化本地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等“主流新闻”,是一条最为可行之道。

时政新闻是时事新闻与政治新闻的简称。有论者认为,它是有关政党、政府及其领导人的施政纲领、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活动与政策的报道,内容包括:政党的日常活动与重大活动、政府的工作动态、外交事务、政治会议、法制建设、重大政治性庆典、突发性的政治事件、体现党和政府意志的政治性斗争等等。

“主流新闻”所指的其实是本地“时政新闻”,具体地说,就是本地有关领导的活动、党委与政府的工作会议等这一类在党委机关报上所常见的政务报道、工作报道、会议报道等。

都市报的读者主要是普通市民,普通市民关注的是与市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因此,都市报的时政新闻,理应是与普通市民切身利益相关、为普通市民所关注的民生问题及贴近市民的国际国内和本地的时事政治动态,而不是只有领导关心的工作和会议报道。

都市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是按市场化规则操作的媒体。一般来说,在处理国际国内时政新闻方面,它有较高的自由度,甚至相对于机关报来说是它的优势之一。但对于本地时政新闻的报道,则相对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种制约有来自自身的――时政新闻报道经验不足、对时政事件的意义认识不深、时政采访资源不多等等;也有来自外在的――本地媒体主管部门和本地有关领导部门对都市报政治上的不信任、要求上的更严格、管理上的更挑剔等。都市报在国际国内重大时政报道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通过一定努力进行改变,但突破对本地时政报道的制约因素,则难度比较大。

难道读者对时政新闻真的没有需求吗?调查显示并非如此。2007年,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媒介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和新华社营销总平台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两会报道群众需求问卷调查。调查中,多数群众“关注”或者“很关注”两会,共有37.7%的受访者选择“比较关注”,其次是“很关注”,占24.5%,两项合计占62.2%。而选择对两会“不关注”和“不太关注”的仅占13.2%。这充分显示,群众对时政新闻拥有强烈的阅读需求。可见读者和网友并不是不愿意阅读时政新闻,只是不愿意阅读与己无关、毫无新闻性可言的时政新闻。

本地时政报道困境的出现,经过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一份都市报在其创办初期、在报纸影响力尚不大时,其本地时政新闻往往不受“上面”关注,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国际国内时政新闻一样,相当之大;有很多都市报在创办时甚至根本就没有本地时政新闻,而完全以社会新闻为主。因此,各地都市报在创办之初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领导活动、政府工作、一般性党政部门会议等市民不太关心的事情“视而不见”,或完全由媒体根据新闻的价值按新闻规律自由处置,一般也不会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责难。

但是,当都市报的发行量冲入本市媒体的前一二位、报纸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主管机关和有关部门便开始“关照”这些媒体了。领导活动的报道,地方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会议的报道,或者循有关渠道发出“通知”与“指令”,或者主动“邀请”记者采访,或者直接当面向报社领导和记者提出明确要求。这时,都市报开始主动或被动地承担起一部分过去一贯由党委机关报所承担的宣传功能,都市报的时政新闻报道,特别是本地时政新闻报道,被无形中罩上了一层浓厚的党报色彩。如果忽视或轻视有关方面的要求,完全从做新闻的角度出发做报道,则必不能让有关部门和领导满意,其结果是轻则受批评、挨处分,重则可能给报纸带来灭顶之灾。但如果只强调“让领导满意”,“得罪”了普通读者,读者又不会买账,市场不欢迎,报纸卖不出去,发行量下降,报纸同样也终有一天会被市场淘汰。

要想突破这样的困境,首先要清楚都市报的底线在哪里?

笔者认为第一条“底线”是: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新闻纪律、相关规定、通知指令、领导招呼,以及媒体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部门对某一问题、某一报道所能允许、容忍的最低限度。

第二条底线应该是:新闻本身的规律、传播学的规律对报道所提出的最低要求;这一要求随新闻价值(包括与读者切身利益的关联度,报道的接近性、新鲜性和时效性等)的高低而升降,这也是读者对媒体的最低要求。

做好这一点,首先要求记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上层”的有关底线信息、多与上层进行沟通。

除了通过各种内部会议及有关渠道了解“上层”的这些底线之外,有时有关方面会通过媒体公布一些可以让本地媒体采编人员明确掌握的底线。

其次就是要增加高端、深度报道的比重。

在这里,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在国家大政方针的报道与解读上,寻求话题的公共性和寻求高端时政的通俗表达。“高端时政”往往涉及基础性理论和官方习语,相当多的媒体,为了怕表达出错,就刻板地按照官方文件,不敢越雷池半步,使报道缺乏传播效果。所以,在新闻采编方面力争话题深入,表达浅显,尽量用口语表述,以事例贯穿,同时讲究版面元素的丰富多样。

目前看来,对全国性时政话题做出独立采写报道,在南方都市报这样一家地方媒体,渐渐成为一种常态,“南都”高端时政新闻(就是对全国全球重要时事动态或政要人物进行的重头报道)的开拓计划正得到有效执行。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关于高端时政新闻的报道,除中央级媒体的正统报道外,地方媒体基本放弃,甚少主动出击进行高端时政新闻的采编。因此,南都此举也就有了一定的探索意义。南都成功的原因在于有一个庞大的、涉及政经生活方方面面的高端人才智库。2007年10月22日中午,南都第一时间推出16版号外《前进!进!》,对中央政治局新任常委和政治局委员进行了全面介绍,其快准、精编、翔实的风格赢得当天市民欢迎,这也是当天广东省内唯一独立销售的号外。2007年10月29日,“南都”再次以16版的规模推出十七大报告解读特刊“国是论衡”,将论坛发言和十七大新名词予以梳理。

通过十七大报道,南都与一大批引领中国政经学界的权威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可以说是初步建立起实施高端时政报道的智库。值得一提的是,南都十七大系列报道荣获2007年度广东新闻奖一等奖,都市类报纸向来以社会新闻见长,这一奖项表明,南都在时政新闻方面的开拓已获得广泛认可。

在人物报道上,南都和传统的中央媒体的报道有较大不同,充分发挥了都市类报纸一贯擅长的生动与灵活。报道不过多地在意识形态上着眼,而从日常生活、人情人性、现实问题方面下笔,尽量贴近读者。

从长远看,一个媒体要令人看重,关键是它的报道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趋势。高端时政报道到了一定的火候,比的就是资讯迅捷、判断准确,比如《时代》、《经济学人》,全球政界商界的精英都要看。这就是高端时政新闻报道的理想境界,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有深度地去贴近 下一篇:从“吸引眼球”到“引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