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瓷“婴戏图”的演变与启示

时间:2022-09-04 05:16:06

浅析陶瓷“婴戏图”的演变与启示

通常我们在鉴定一件古代陶瓷艺术品时,都会从各个方面观察和考辨,也会与出土或传世的实物参照比对,使用借鉴的方法去鉴定;也会从古代史籍中查阅记载,使用历史文献作证据;这些都是为更精准地确定其年代、价值和艺术性。现对陶瓷婴戏图纹饰的演变与启示作一浅析,这对鉴定古代陶瓷艺术品时会有所帮助。

在鉴定真伪过程中,我们在仔细观察瓷器上的婴戏图装饰纹样时,同时也会认真研究社会史和美术史,由此可以得知此图案直接表现社会的年代和环境,折射出百姓的生活面貌和祈盼。由于婴戏图是当时的画家或工匠亲手所绘,而所生活的时代又都会影响其思想及艺术创作,在图中多少都会留有当时社会和生活的痕迹。我们在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正在游戏玩耍的孩子们,对衣着、玩具、家庭陈设、花园、建筑等,甚至对季节、风俗、时尚方面都有细节描绘,这些描绘与历史文献的记载对照时又相吻合,再参照其他历史遗存时也大致相符。说明了图中的描绘在表现主题时,融入了当时的各个阶层部分生活场景,证明了画家或工匠所描绘的图案形象准确且有依据。我们在考证婴戏图的细节时,也会发现图中对历史各时期的生活做了活灵活现的描绘,对社会的发展做了极为真实的记载。一般历史文献中对各时期不会作特别细微的文字记载,当然古人更没有留下照片影像等形象资料,这样婴戏图可以说是当时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真实传递了我国古代南北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丰富信息,同时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先民审美情趣和习俗的变化,提供了第一手直观资料。这也为我们研究鉴定瓷器的真伪和断代,提供了很重要的依据。

在历代瓷器上以儿童嬉戏、玩耍的画面为装饰纹饰,称为“婴戏图”或“婴戏纹”。此种纹样在历代各窑场,作为一种陶瓷装饰纹,经常装饰在瓶、罐、盘、碗等各种类型器物上。据专家考证,在陶瓷上使用婴戏图做装饰纹样,最早出现是在唐代长沙铜官窑。在出土的一件残破瓷壶,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绘出肩负莲枝、手挽飘带的胖娃,外施青釉,形态生动可爱,证明当时已有釉下褐绿彩的婴戏莲纹用以装饰瓷器。可以认为在唐代开创了婴戏图装饰纹样的先河,我们称之婴戏图装饰纹在唐代为初始时期。

婴戏图在宋代时期为大发展时期,这是与当时统治者的倡导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宋代统治者由于采用文治的治国政策,从北宋开始到南宋的终结,以文弱的力量统治中国400年。尤其宋徽宗皇帝大力提倡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推行“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微宗皇帝本人不仅书画技艺精湛,还十分酷爱瓷器。这个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和人口增长迅速,同时婴戏图作为装饰纹样也在瓷器上大量出现并且更为广泛,甚至宋代定窑完全就以顽童形象做瓷枕,将平面的艺术表现发展为立体的顽童形象。

宋代时期的陕西耀州窑、河北定窑、磁州窑、山西介休窑、江西景德镇窑等,南北方各瓷窑场大量使用婴戏纹作瓷器装饰纹样,形成一种风尚。在表现方法上有刻花、印花和绘画等,画面有婴戏花、婴戏球、婴戏鸭、婴戏鹿,还有划船、钓鱼、骑竹马、放鞭炮、抽陀螺、鞠蹴球等,但以婴孩戏花卉的画面题材居多。同一时期比较典型的还有耀州窑青釉刻花婴戏纹碗及磁州窑白地黑花蹴鞠纹枕。在各瓷窑中尤以磁州窑釉下彩绘婴戏图最富有表现力,图中儿童的稚幼娇憨之态极其生动,表现得十分传神。

如果细致地观察历代瓷器上的婴戏图时,还可以发现画面中的孩童形象,各时期的图案题材虽然相同,但表现出孩童形象各有不同,有的天真活泼,憨态可掬,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表情木讷,脑袋奇大,甚至瘦骨嶙峋。那么,为什么相同的装饰题材因时代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形象表现呢?“婴戏图”纹饰在瓷器鉴定中究竟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婴戏图发展到明清时期为鼎盛时期,由于瓷器的品种类别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此时的婴戏纹也最为盛行。这时期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人数也大大增多,由简单的一两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幼童,并且神态各异。婴戏图的广为流行,充分说明了传统的封建社会把传宗接代观念深入人心,也反映了当时的百姓心理。因此,婴戏图有着“连生贵子”、“五子登科”、“百子千孙”、“子子孙孙”寓意和希望,这也就成为在瓷器常见的装饰图案。如明代成化时期的斗彩婴戏纹杯,描绘了两个孩童放风筝的场面,孩童形态优美,形象可爱;明代嘉靖时期的婴戏纹大罐,描绘近百个孩童在戏耍,姿态各异,场面宏大;清代雍正时期的粉彩婴戏纹大盘,描绘孩童与锦鸡在游戏,色彩艳丽,富贵堂皇;这些都是瓷器中的代表作,有较高的水准。表现技法上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清代中期以后的婴戏纹,图中孩童衣饰华丽,穿金戴银,多描绘富贵子弟的游戏场面,如舞龙、花卉、锦鸡、点彩灯、骑马做官等。清代晚期的婴戏图绘画风格写实,孩童五官、发式、衣履描绘细腻,就是图中背景、屋宇、楼台、树木也描绘得清清楚楚,但到这时期民间百姓的情趣和色彩已经逐渐消失。

婴戏图中除了反映普通百姓的心态以外,还与各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关系密切。明代所绘婴戏图,在明早期多为“庭园婴戏”,即孩童们多在家庭花园内活动,有一定范围局限。明中期以后孩童们多为“郊外婴戏”,即孩童们都嬉戏在家庭户外,画面较宽大广阔。而且在永宣时期还出现了“群婴嬉戏”。此时的孩童的形象也大不一样,孩童变化为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蛋,额上几根流海,多个孩童一起玩耍,孩童形象与前朝相比有所不同,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和生活富庶。而在明晚期,孩童们的形象又有所变化,都身着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部更加大,而后脑凸出。这些孩童形象已经表明,明朝社会到此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衰落已经初见端倪,显现出社会状况日趋衰败的征兆。

婴戏图在绘画技法上,除了反映各个时期的百姓心态和社会状况以外,还表现出后朝与前朝的密切关系。可以肯定明朝与清朝所绘在孩童形象上的不大一样,虽明末清初相交时期的孩童形象有不同,但有其相似之处,咋看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清早期,孩童的形象虽有所变化,有头部较大的特点,与明晚期相似,显得头重脚轻,但孩童都身着肚兜,面容欢笑,身体较前朝略显肥胖。这些孩童形象已经表明,此时清朝刚刚兴起,社会还需要百废待兴和发展,寓意人们对社会的安定与生活富庶向往,对人财的兴旺和热烈的期盼。这些特征即有着前朝遗风,也显现出当代风格,这就是我们所说在陶瓷艺术上承前启后的现象,所以在研究和鉴定古代陶瓷艺术品时要特别注意。

婴戏图在清代中晚期为滥觞期。此时的婴戏图已经无时不在,随处可见,在表现技法上有青花、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尤其在雍正、乾隆两朝的官窑瓷器上,婴戏图以画工严谨见长,色彩绚丽富贵,孩童衣纹清晰,眉清目秀,动作天真烂漫,惹人喜爱。用舞龙、花卉、锦鸡、点彩灯、骑马做官等题材,充分表现了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大吉大利的太平盛世。当时的官窑婴戏图中的孩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生活富庶、安居乐业的情景。婴戏图到这时已多描绘衣着华丽富家子弟的游戏场面,而反映民间百姓色彩的婴戏图已经逐渐淡出,但此时的婴戏图确为康乾盛世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总结出在历史上,凡在社会动荡不安、封建政权江河日下之时,陶瓷上的婴戏图纹样同样也能把这时期记录下来。如明未天启、崇祯时期,当时的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国力衰竭、生活不定、民不聊生,这些社会现实都反映在婴戏图中。此时的孩童形象,已变化为瘦骨嶙峋,脚板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毫无美感。同样,在清代道光时期以后,婴戏图上孩童形象略显呆板笨拙,粗头大脑,工笔粗糙,色彩虽多但却失去了以往的生机,有繁缛堆砌之感,这也真实地反映了国运衰落的社会生活现实。而在明代永宣时期和清代康乾时期,这时候的孩童形象则恰恰相反,有着大不相同的感觉。这些历代陶瓷器上的婴戏图,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状况和文化发展,也提供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依据,这对于我们鉴定瓷器真伪,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使鉴定得以更加准确。

各时期瓷器上的婴戏图纹样,都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等方方面面。不仅能体察到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还可以折射出当时的文化思想风貌。那些乱世的婴戏图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只能表现出民间百姓的心愿和期望;当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孩童才能无忧无虑地健康成长,婴戏图让人感叹盛世的难得。古陶瓷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文明的积淀,收藏古瓷器就是收藏历史,就是积累丰富知识,所以说收藏古代瓷器对人们的文化修养收益颇多。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上一篇:20-21世纪的音乐艺术现象――电子音乐 下一篇:民族地区民间工艺中的亲情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