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探究

时间:2022-09-04 04:26:48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探究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与母语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任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的学习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主人。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主体性是值得研究的教学课题,主要以学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切入点,分析了如何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性;方法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自己原有的教学观念,应当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相靠拢,增强自己的教学责任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外因,学生才是内因,教师的教学能力或水平最终都是通过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是可以培养能力的脑力活动,只有在学生心甘情愿学习的情况下,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教师在认识这一点之后,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满堂灌和侃侃而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一、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教学实践证明,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1.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要抓好、抓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知识竞赛、办手抄报等各种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强大的主动性来自觉地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学生培养兴趣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快乐地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

2.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把教师从以单纯地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的的思想中解脱出来,丰富教学内容,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选择性地学习,并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和名人作家的作品,在大量的阅读和听写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学校领导要重视和支持教学改革,加大并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想尽一切办法为教育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抛弃传统教学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适的人才。

二、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命题,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做好语文教学的情感互动,还需要做到一点,就是要根据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命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因为只有自己熟悉的事情才能记忆深刻,也能够理解得很透彻。所以,在教师进行命题时,就应该多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试题才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他们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其实,写文章和平时说话一样,如果你说的话和实际联系很紧密,自然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但是,学生除了日常的说话,还应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表达情感的写作技巧。只有通过多写作,才能养成有感而发的写作习惯。所以,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写作,这样的话,学生就能熟练地运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了,这就是情感互动的教学目标。因为如果学生能够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能够熟练地运用适当的语言,这就是学习语文课程的最高境界。其实,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写不同类别的文章所抒发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比如,写政论文要有正义感、写驳论文要有义愤感;写歌颂文章要有热爱感、写景物文章要有优美感等。因此,在说话和写作教学中,运用情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唤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引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创设的问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尝试与探究中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的教学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中创设的环境,提供了调动原有认识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容整合作用,人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识结构,这比在学生面前裸地讲解更有效果。语文是一门非概念思维的学科,更加注重对情感的体验和感悟,情感是连接教师、学生和教材的桥梁和纽带,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合作性学习是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形式,现已被广泛应用,这也是新课改下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相互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会取长补短,培养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在小组式的合作中,学生拥有高度的学习自主性,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在其中的干预程度可以降到最低,只有在关键环节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就可以了,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相比,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会更亲切和自在一些,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使学生在交流中会丰富和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语文知识学习的广泛迁移。

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需要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邵冠飞.融情感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17).

[2]李海平.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苑教育.2011(2).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鼎市第九中学)

上一篇:有“蚝”大不一样 下一篇:高中体育田径项目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