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渔的《闲情偶寄》

时间:2022-09-04 04:00:03

李渔(1611-1680),一位学识丰富才气横溢的知识分子。无心于仕途经济。却毕生投入戏曲、妆饰、烹调、器玩等娱乐生活门类的研究,尤其是将种种生活细节诸如床帐、橱柜、椅杌、箱笼、炉瓶、茶具、灯烛等等作详情的描述,这便是《闲情偶寄》所表达当时一些清醒知识者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同时,他又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谈园林、谈建筑,谈仪容。都是行家里手,对居室装饰也别有一番见解,这些论述即使对当今的装饰美学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情趣与实用性的共存

在社会生活中,家具不仅供人使用,带给人种种方便和舒适,它还伴随使用者的起居行止,构成一种具有某种情调的生活方式。若是将家具看成主人的挚友,根据自己的喜好摆布它、塑造它,与之絮谈,与之亲昵,这样,本来平常的生活,就变成精致的艺术化生活。

李渔首先认为,家具的主旨是“情”,在“床帐”一节:李渔说:“人生百年,所历之事,日居其半,夜居其半。日间所处之地。或堂或庑。或舟或车,总无一定之在;而夜间所处,则止有一床。是床也者,乃我半生相共之物,较之结发糟糠,犹分先后者也。”想到此时,李渔赞叹曰:“是身也,事也。床也,案也。轿也。薰笼也,定省晨昏之孝子也。送暖偎寒之贤妇也,总以一物焉代之。”

二、“师法自然”的和谐美

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的影响,追求一种个性的无拘无束,这体现在他的居室装饰中就是妙肖自然。他说:“予性最癖,不喜盆内之花,笼中之鸟,缸内之鱼,及案上有座之石,以其局促不舒,令人作囚鸾挚凤之想。”因为这些饰物都违反了事物的本性。李渔说:“予邀游一生,遍览名园,从未见有盈亩累丈之山。能无补缀穿凿之痕,遥望与真山无异者。”这里他把园林的山同真山相互比照,即想强调造园要妙肖真山。其实,李渔的这种园林思想同样可以应用到他的居室装饰中去,他谈到梅窗制作时,要求要“俨然活树生花”:“取老干之近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是窗之外廓具矣……其盘曲之一面。则匪特尽全其天,不稍戕斫,并疏枝细梗而留之。既成之后,剪彩作花,分红梅绿萼两种,缀于疏枝细梗之上,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

在李渔的心目中,自然比人工要来得美妙。讲到插花。“其枝梗之有画意者随手插入,自然合宜”,所谓“宜自然。不宜雕斫”、“事事以雕镂为戒,则人工渐去而天巧自呈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空间序列的层次感

窗子是室内与室外的联通点,实现着审美转化的重要功能。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收四时之烂漫。”相同的景物从窗内和窗外不同的角度观察,有着不同的审美感受。人们通过窗户,可以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以前一切较为寻常的生活画面便转换成一种审美的物象而存在,这种富有层次的观感在窗子中得以实现。李渔在“山水图窗”制作方法的介绍中,也谈到了景物的层次性及人物处于不同的观察视角中所产生的不同审美感受:“凡置此窗之屋,进步宜深,使坐客观山之地去窗稍远,则窗之外廓为画,画之内廓为山,山与画连,无分彼此,见者不问而知为天然之画矣。”

四、不懈的创新

李渔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的设计师,他曾说“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予)性又不喜雷同,好为娇异,常谓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他对那些因袭模仿的陋习进行无情的嘲弄,指责那些“肖人之堂以为堂,窥人之户以立户”、“亭则法某人之制。榭则遵谁氏之规”的现象,批评那些“立户开窗、安廊置阁。事事皆仿名园,纤毫不谬”的造园者。以今天的审美眼光来看,杰出的艺术品是不可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摹仿他人的最大缺陷在于完全丧失了自我和艺术个性,从而也就丧失了艺术本身。李渔在这方面是杰出的创作者,他曾自诩平生有两大绝技“……一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使经其地人其室者,如读湖上笠翁之书。虽乏高才,颇饶别致,岂非圣明之世,文物之邦。一点缀太平之具哉?”这颇有自鸣得意之态,实际上李渔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居室设计、工艺品制作处处体现着他的艺术个性。李渔强调“新”。他说:“幽斋陈设,妙在日新月异。若使古董生根,终年瓠系一处,则因物多腐象,遂使人少生机。居家所需之物,惟房舍不可动移。此外多当活变。”一切都要处于变化之中,这样才能“活泼其眼”。

正是把“新”看得超乎一切。李渔浓郁的文人情趣。和传统士大夫的拘于礼法显然是两种不同的心态,这种心态使得他强调以“人”为本。讲求一种闲适的生活情调,因此他的装饰艺术别具一格,饶有风趣。以现代装饰美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装饰思想和当下的自然生态观念倒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合,对我们今天的装饰理念不无启示意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7JC760008)。]

魏广龙、赵晓峰、刁建新: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北辰校区)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系。

上一篇:加强医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大学生诚信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