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素质教育,架构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

时间:2022-06-20 02:26:46

强化素质教育,架构高校就业指导新模式

在目前就业形势下,就业指导在高校的主导性、重要性日益增强,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多数高校侧重的只是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和技巧方面的指导,过于强调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功利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人格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等人文关怀,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教育部一项最新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怎样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把素质教育与就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怎样充分把社会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的结合起来,架构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模式,是各高校需要探索和提高的。

一、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1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素质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操作教育,而是一种具有开发性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德育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具体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其根本任务就是根据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标准把人塑造成现实的人,就是发展和实现他的现实的人性,培养他促进他所在的社会发展的能力。

2 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的关系。就业指导与素质教育。从教育原则上看,都遵循着尊重、引导、促进、合理进取的原则:从教育目的上看。都是使学生通过知识信息的接收、接受、处理,技能的学习、培养、掌握,品质的树立、健全、发展,心理的历练、调整、成熟,成为身心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的高素质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从教育内容上看,都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等;从教育形式上看,素质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也是根据不同时期、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独特心理和生理特征,有目的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内容。

因此,就业指导与素质教育一致起来,就业指导模式的建立,完全可以纳入素质教育的体系。作为高校,就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架构一种就业指导的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成长、个性特色充分发挥的宽松环境和广阔空间,在学会做人、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就业与创业,进而享受成功人生。

二、从择业观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国家需要、社会责任、个人利益常常处于矛盾的地位,如何看待这三者的关系。影响着正确择业观的形成。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强化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追求实惠的功利化倾向。在择业时过分看中报酬、地域和行业,而忽视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造成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而很多岗位又没人愿意去的被动局面。

因而择业观教育,要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组成,通过发展择业教育把“三观”教育具体化、实践化。特别是强调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结合,促使学生个体素质与社会责任意识沿着相同的方向同步增长。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尤其是学术诚信。就业教育的内容应充实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他们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各个领域的职业道德水准。要强化学生人格素质培养,突出做人教育,使大学生成为做人的表率,将积极的、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渗透到就业指导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能自觉地将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行为的标准,成为合格的人。

三、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

国外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是以职业发展为基础的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即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要求相结合。就业指导不只是指导毕业班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是在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应注重去帮助学生去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是以人的发展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选择和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建立以职业生涯与发展理论为基础的全方位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培养大学生学会自己经营自己。实现人职合理匹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长,人尽其才,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必须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规划:对一年级学生,主要侧重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强化职业意识。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职业对人的要求: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帮助大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对二年级学生,进行“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指导。告诉大学生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告诉大学生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主要侧重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认识自己。对三年级学生。主要侧重如何根据个性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和决策的能力,增强专业技能。通过指导,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各个环节的技巧指导与训练。让大学生掌握正确求职的技巧与方法。对四年级学生。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就业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指导。就业指导应注重加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使其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应对社会选择。

就业指导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就业指导不仅要向学生讲述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还要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利用课余时间、星期天和寒暑假,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和了解社会,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成才观。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四、以个性发展培养为前提。注重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

就业教育应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主动竞争意识、冒险意识和创业意识。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三创”为一体的素质教育。

第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第二。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第四,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大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第五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就业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

五、以社会需求为标准,建立社会适应性评价反应机制

大学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关系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直接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特别是对专业的设置以及对培养人才的数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建立一套社会适应性评价反应机制,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跟踪,及时掌握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等,检验标准就是培养的学生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学校要把学生就业状况、就业率、社会适应情况作为办学的导向仪,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金石。

通过以上就业指导模式的建立,有效地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就业教育中,进一步拓展就业教育的内涵、内容、方法,使高校就业教育的架构更科学更完善。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提高,为大学生成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和卫:河北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一篇:极摹人情世态之歧 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措施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