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

时间:2022-09-04 02:18:09

课改使历史课堂充满生机

新的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正在继续,回味这段课程改革的艰辛与喜悦、困惑与收获时,笔者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一节《原始农耕文化》,作为常规课,如果落于窠臼,从时间、地理位置、原始农耕情况由老师自顾自地讲,最终的结果只是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偶尔有学生参与进来,也不过就着课本论课本,照本宣科一番,假模假样地充当主体。历史丰富多彩的本相被扭曲、被异化。笔者打破常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主旨,真正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扮演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欣赏者的角色。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是:让学生大胆想象北京人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把学生带到原始社会没有出现农耕生活的情境中,然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半坡居民,一组代表河姆渡居民。让他们分别去体会南北方居民生活的苦与乐。在这里,课堂不再是狭小的空间,历史教育也不再是封闭的系统。历史教育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质、为学生发展服务的价值趋向,在这节课中得到落实。期间,笔者不失时机地抛出几个问题,诸如:“做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你的骄傲是什么?”“半坡人的尖底瓶是怎样用来取水的?”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被激发出来,纷纷展示自己的骄傲,阐发自己的观点。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学习成果,笔者还组织了两组居民相互提问,看谁的问题问的有深度,看谁回答最巧妙。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笔者画龙点睛进行总结,同时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表现及收获进行评价。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通过评价这个特殊的工具得到强化,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随着作业的布置,这节课结束了。而作业这个最后环节,依然透射出教师独具匠心的睿智,“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画一幅图吗?”一堂意趣盎然的历史课结束了,但这节历史课留给学生的美好回忆必将是永恒的。历史究竟是什么?这节课给笔者提供了一个比较成功的诠释。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主动探究历史的学习方法、质疑释疑的思维品质和勇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倾听他人的见解的竞争合作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格人才所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课程改革的追求目标。

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历史活动课”这一崭新课型,为教师探索教学途径的多样化搭建了平台。笔者组织了课题为《我与历史―“民族交往”故事大赛》的活动课,为学生出色的表现所打动,久久不能忘怀。这节课的立意十分新颖,让历史与语文接轨,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笔者课前放手发动学生搜集“民族交往”的相关历史资料,课堂上只是为学生提供有限的指导(譬如提供一些音像资料、解答个别影响课程正常进行的疑难问题等)。学生自己制定竞赛规则、裁判,几乎主宰了这节活动课。学生在自己推举的主持人引导下,分成四个组,组内分工协作,组际竞争共进。充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的小组出示《上下五千年》的资料,有的搜集成语故事,有的绘声绘色地讲起昭君出塞的故事,目的都是体现这节竞赛课的主旨,即提出问题、调和解答问题、展示学生的才华。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掌声不时地响起,愉悦和谐的气氛充满课堂的每个角落。这里几乎发现不了学习的畏惧者,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活动课的开设,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它贴近了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遥远的历史原来是可以这么近距离地触摸,他们的知识积淀和综合能力原来是可以这样挥发。历史学科的生命力通过活动课这一特殊的载体焕发出来,是笔者在课改中的又一重大收获。

历史课改犹如化雨的春风,吹拂着历史教学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培植出丰硕的果实。笔者在课改的大潮中,发展了学生也发展了自己,观念上得到了更新,理论上得到了充实,实践上得到了进步。展望未来,笔者充满激情与希望,在未来的教改耕耘中,笔者相信课改带给历史教学的生机会焕发出无尽的魅力。

上一篇:浅谈充分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进行教学 下一篇:班主任巧用班会课给力学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