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翻译

时间:2022-09-04 11:03:52

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翻译

摘要: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英文标识中的“中式英语”,探求跨文化交际中英语标识的恰当翻译策略。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中国特色” 翻译 策略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并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然而文化既有其统一性、延续性和共有性,又有其差异性和变化性。

一、跨文化交际历史及现状

现代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促使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接触越发频繁,国际交流的加强使得跨文化交际称为我们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征。

Edward Hall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被公认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到70年代中期,在美国已经有200多所大学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但是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却相对较短,也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才逐渐注意、接收这方面的信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人类的交际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只注重语言形式,仅仅学习文字知识的人是学不好语言的,要想学好语言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内涵。《高等学校德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提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还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因此要有意义地结合语言教学向学生传授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等国情知识,同时增强学生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逐步具备文化比较的能力,以便提高文化素质并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这就要求二语或者外语习得者在学习语言发音、词汇、语法的同时,学习词语的字面及隐含意义、话语前提、说话人意图,以及听话人的推断等。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把文化差异归纳为五大类:生态差异、宗教差异、语言差异、社会差异、物质差异。自古以农业为主体的中国,其很多话语都与农业、农民有关,“吃了吗?”作为汉语独特的打招呼方式让不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老外感到诧异;四面环海、气候潮湿的英国人则以“天气”作为一个永不落伍的讨论话题。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遵循“卑己尊人”的原则,即贬低自己,抬高别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较含蓄,当受到称赞、表扬,内心很得意时,嘴里也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您过奖”之类自谦的话。而英国人的性格较为率直,更看重个性的张扬,受到赞扬和鼓励,他们会欣然接受溢美之辞,并真心表示谢意。

二、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归化”、“异化”

文化是人们通过创造活动形成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具有强烈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人类文化的差异必然引起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体表现在语言、、土地管理实践、艺术、社会结构、作物选择、民俗等人类社会特征的多样性上。我们如果把一种语言或者一种文化比作一个物种,那么,人类的语言和文化就像世界上的物种一样具有多样性,是维持人类社会这种生态系统的基础。

“归化”这一翻译策略是指在翻译中原文与译文相互接触、相互影响,原文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消失,而译文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字非常接近。“异化”翻译策略主张尽力保持原文的特点,与目的语及其文化保持距离。使用这种策略的译文把源语文化成分以近乎原貌的形式转换成目的语形式,这样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也可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异化翻译法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增加译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更好地促进各种语言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简言之,归化要求译文接近读者,而异化要求译文接近作者;归化与异化的源头是直译与意译。

三、“中国特色”的标识翻译

在跨文化交际中维持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译文尽量保持其“源语”的文化特色。这里所谓的“中国特色”的标识翻译指的就是那种中式英语标识。多年来,中国公共场合标志牌上的那些古怪而可笑的英文翻译经常让外国人忍俊不禁。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虽然中国人的英语水平未必有太大提高,但使用英语的场合却大大增加了。各种标识牌上和服装标牌上都喜欢用英文,以显示国际水准、增加异国情调,但很多都存在用词不当问题。有个提醒行人“小心路滑”的指示牌上用的英文是“To take notice of safe:The slippery are very crafty”。如果按这个英文翻译过来应该是:要注意保险箱;那些滑的是非常狡猾的。

“五讲四美三热爱”是伴随着70年代人成长的一种道德标准,但是将其翻译成英文的“We advocate: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让不少懂英语的中国人和外国人大跌眼镜。

在翻译汉语的一些标识是就是应该坚持“归化”的翻译原则,尽量让翻译出来的英语接近英语国家的文化、语言特点,尽量消除译文的“中国特色”;将英语标识翻译成中文时应该遵循“异化”的翻译原则,尽量使得译文具有“中国特色”。在翻译中只有坚持“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才能减少产生“中国特色”英语的几率,才能使“中式英语”慢慢消失。

参考文献:

[1]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2]尤金・达奈.语言文化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出版.

[3]许钧.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J].中国翻译,2005,(1).

上一篇:and在不同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探析 下一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