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解除对策

时间:2022-09-04 10:00:33

浅谈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解除对策

摘要:中国现已成为了全球制造的基地,如何有效的推动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制造业的升级换代,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信息化 问题

经过6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多个主要指标如如钢铁、水泥、煤炭、汽车等产量世界第一,制造业的产值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半数以上,但总体上我国制造业仍是“大而未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仍欠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周期较长,信息化建设落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想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离不开制造业信息化的推动,这也是制造业寻求自身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一、制造业的管理难题和企业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制造业,是对利用各种制造资源(人力、物料、机器、资金、信息等),经过生产加工过程,制造出满足人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的行业的总称。制造业的特征是经过制造过程生产出产成品。无论是离散型制造业还是流程型制造业,都需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产成品生命周期内,针对目标生产任务做好生产线的产能利用计划和原料的物料需求计划,并确保该计划能够低成本执行。

制造业企业需要收集、创建大量的数据并将数据整理成信息,再将信息分发到企业的各层级相应岗位去执行。产成品构成越复杂、产品加工环节越多,管理链条越长,企业需要管理的数据项就越多。以轿车构成为例,其零部件约为3万余个,仅仅作某批次生产任务的物料需求计划就需要考虑现存量、采购预计到货量、到货时间、预计使用量、预计使用时间等5个因素,合计约15万项数据。即便不考虑产品的更新换代,同一产品不同的任务批次、加工中心增多都将导致数据项以乘数效应递增。数据项越多,其管理难度越大,制造业企业普遍面临“能有的数据却没用,想用的数据却没有”的管理难题。

企业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以信息资源的构建和重新分配为基础,对企业各个流程乃至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改造,来达到其他资源(人力、物料、机器、资金等)配置的优化,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08年金融危机过后,虽然全球经济有复苏迹象,但经济下行压力仍很大,国内经济呈现新的特征:经济增速放缓,产能富余和结构调整同步进行。制造业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竞争,迫切的需要改善自身竞争力,只有更好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对市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更快的行动,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信息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国际知名的联想企业,在进行了信息化管理之后,仅库存一项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库存周期从1995年的72天下降至2000年的22天,节省了数亿元的资金;再如福特公司的财务部门,使用信息化进行流程改造后,在应付账款管理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财务人员减少了75%,财务人员需要核对的数据从14项减少到3项。

概括起来企业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点:有利于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程度,优化内部管理制度,构建更科学的管理框架和业务流程;降低企业库存,极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率;缩短了企业对于顾客需求的反应时间,提高了反应能力,让顾客更加满意;优化企业内部的信息、知识、资金的流通,提升了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二、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较低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不高

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三、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互动

企业高层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有序推进

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将眼光放长远

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四、结束语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通过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分析,采用有效的对策加以解除,相信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能够真正长远的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平.基于管理体系的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行[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8):22-26

[2]李克迪.浅议汽车制造企业内部审计的信息化[J].现代商业,2014,(4):214-215

[3]李守文.制造企业绿色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3

[4]刘琳.制造企业如何走精益管理与信息化结合之路[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6):78

[5]姚跃朋.基于SOA架构的制造企业ERP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开大学,2011

上一篇:基于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措施的研究 下一篇:论中小企业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