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求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时间:2022-09-04 09:11:20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求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_2020)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在于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作为教育资源配置中最具活力和关键因素的教师,在教育均衡发展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要求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提高教师专业发展以求得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

一、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社会公平正义的战略发展视角

在20世纪,教育均衡化发展思想曾对全球一些主要国家的教育政策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教育均衡化最基本指向的基础教育,其作用和意义受到广泛高度重视.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在差异中梯度推进,在局部发展中寻求全局平衡,努力凸显区域教育特色,构建多层次发展格局,引领社会均衡、和谐发展。而从区域层面推进教育改革,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政府在宏观教育规划或具体教育决策过程中的新动向。诚如有学者认为。区域教育改革是国家宏观教育改革与微观的学校教育改革之间的中介,是与区域整体发展相契合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发展形态。

区域作为一个空间范畴,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均质性、聚合性的特征,而区域间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存在着区际间的差异,所以作为一种研究的领域来说,区域研究则具有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开放性。我们认为,从空间概念的特质及其视角出发来研究教育现象及其问题,是区域教育学的研究基础所在,客观地说来,区域教育发展在时间、空间及区际三种维度上具有不同的发展机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的绝对均衡而不顾及区域的特点。区际教育应该体现区域的发展状况与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好地为区域社会发展服务。本研究所指称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在国家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指导下,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特点,对本区域内教育进行改革与创新,力求适应并引领区域社会朝向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树立全局与局部统整均衡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摒弃传统的绝对均衡、绝对统一的“标准化”教育观念;在追求区域教育均衡化、现代化的理想与目标过程中,尽可能使所有地区的教育特色得到充分自由、优质的发展,发挥区域教育的创造性,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局部特色与质量保障来促进教育的整体平衡、可持续发展。那么对于社会公平发展来说,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它是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化与现代化;其次,区域教育现代化也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挑战的迫切需要;再次,区域教育现代化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迥异、经济文化水平很不平衡、表现出极其明显区域差异性的国度里,我们理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条件来制定符合本区域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措施,切实促进本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差异中实现梯度推进,在发展中实现有特色的均衡,使得区域教育在追求总体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有差异的动态均衡。比较而言,区域发展目标更为关注区域间教育发展的公平,而均衡发展目标则关注国民教育总体发展的效率。前者着眼于局部,后者则着眼于整体。我们认为,没有局部的相对均衡,整体则难以实现较高的教育效率和发展水平;反之,没有教育整体的较高效率和发展水平,局部也难以实现相对均衡。我国教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如此看来,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就必须保证教师的配置与流动既应该合乎教育的整体需求,也要统筹兼顾各地发展的特殊需求。各层次、各类型的教师资源在不同地区进行合理的调配、流动,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训练,造就一批既具备专业素养,也具备区域文化特质,在服务于区域教育中促进区域社会发展。

二、区域教育不平衡:当下中国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今社会发展表明,教育已越来越紧密地与信息、知识、经济等要素成为影响区域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内在要素。据APEC组织近年来的统计,亚太经济与合作组织国家在教育投资上的平均回报率已近10%,这也表明,教育业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与社会之间具有越来越强的关联性。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区域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也越来越体现于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竞争力也是区域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学校教育过程包括内部课程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结果的均衡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从当今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在解决教育均衡化问题上所实施的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在于实现现代社会所有公民的受教育权,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促进那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各项工作虽然取得了诸多的发展,但是我国在教育机会不均衡、过程不平衡、结果不平衡中的弊端愈显突出,进而影响了社会公平的发展。例如,从省级单位来考量当下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影响因素,省级区域教育竞争力呈现出以下特点:省级区域整体教育竞争力水平呈不平衡发展态势,整体得分不高,表现为教育竞争力平均得分低和中等得分水平以下的省区所占比重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教育竞争力的区域非均衡性非常明显。在区域综合发展差距中,教育竞争力的差距是最重要的差距,是区域经济差异的“瓶颈”所在。这些教育竞争力等级低的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受到极大制约,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是地区差异扩大的首要原因。对于作为整体的国民教育而言,势必要求区域教育在相互作用、互为因果中共同提高,但是区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却制约着国民教育的整体均衡发展,同时制约教育结构的协调统一、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不均衡发展导致了区域间教育权益、教育效益的不公平,加之区域问题容易和民族问题等因素产生诸多联系,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过大,也影响了民族团结并对国家的稳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均衡、校际教育均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来考查我国区域教育不均衡发展的

原因,教育均衡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而教师作为教育资源里最重要的要素,区域间在师资准入标准、师资继续培训与考核、教师待遇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教师专业化发展条件与程度的差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区域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概而言之,当下我国的教师资源分配不合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是服务于区域教育的意识与能力。这种区域教育意识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教育专业意识的缺位,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

三、教师专业化能力:动态平衡的区域教育发展观

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人们对教育价值之重要、教育功能之多维、教育活动之复杂的认识而提出的,从目前学术界讨论的情况看,它主要指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利用教育理性和教育经验,灵活地应对教育情景,作出敏捷的教育行为反应,以促使学生能全面、主动、活泼地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技能。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考查教师专业知识,一般来说,主要指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两个大的知识体系。本体性知识一般也称为学科性知识,即为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作为其知识结构的重要框架,也就是“教什么”(what);条件性知识一般也称为教育科学知识,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关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面的知识,也就是“怎么教”(how)。从另外一个维度考查,教师的专业素养还包括积极情感和高尚人格等因素在碰撞中的对话,在交融中的升华。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职业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模式的全面与系统的再建构,无疑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成功发挥其长期效能,有效应对新世纪教师教育功能变迁与体制转型的捷径。那么,当下中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两大瓶颈在于何处呢?

第一,教师资源的单向度流动造成区域间优质师资的不均衡。我们认为教师既作为公共教育产品,也作为公共教育的创生者,教师作为最具能动性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我国的教师资源配备的弊端在于:其一,教师的配备方式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一直采取行政调配制,用调令、派遣的方式把教师固定在某个学校,虽然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现在已逐步形成了教师劳动力市场,但这种劳动力市场的调配并没有完全考虑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义务教育本质属性所制约下的均衡发展相关联,有必要更进一步地进行改革;其二,由于长期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主要采用重点投资、重点发展的策略,以统一的尺度要求建立教师专业标准。建立窗口学校、设置名师工程,将有限资源进行政策性倾斜,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不均衡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下,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收入以及综合待遇的差距已经成为师资单向流动的主要成因之一。主要表现于,优质师资从农村单向流到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单向流到发达地区、从薄弱学校单向流到优质学校,这样,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就成为城市、发达地区和优质学校的优质师资的培养基地之~。这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恰恰是原所在区域所应珍视、培养以引领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这种不正常的单向流动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进而导致区域教育不均衡发展。所以,从长期发展来看,要使师资流动走向良性的轨道,必须通过提高农村教师、欠发达地区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的待遇,使他们乐意在这些地区工作,促进本区域或本学校的教育发展。

第二,教师专业化发展过于强调专业标准的一统性。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标准化建设,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以同一个模式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专业发展的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情景性、多样性。美国学者Travers说过:“教师角色的最终塑造必须在实践环境中进行。”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结构的复杂性,从而决定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性。只有实现教师的个性化专业发展才能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进而为区域特色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如此看来,学校特色其实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色。区域教育的特色就是在特定区域内为服务并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秉持“特色兴校、特色办学”理念,坚持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程”促进特色教师专业化发展,按照“特色区域、特色项目、特色学校、特色教师”路径来打造区域教育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教育的地域特色予以承认并尊重,对于因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历史发展、地理人文环境等“自然”差异所造成区域间不同的发展潜力与教育需求,在教师资源配给上给予相应的考虑,在强调国家标准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域的受教育者拥有对教育资源的平等而有特色的享有权,对发展机会的平等且具有选择权,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实实在在的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以保证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符合个人发展、符合区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应区别对待不同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域社会发展差异,有意识地进行区别性教师专业发展,在保障国家教师标准的同时,根据服务所在地的区域特色、受教育者差异性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进行有区别的教师专业化培养。应该根据区域发展的不同条件,提供因不同课程选择而所需要的师资;为提高促进学力发展的适应性,在师资供给、继续教育上应对区域社会发展负责,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既重视对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要关注区域特色;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注重感情育才、待遇留人,既抓好专业能力发展,也要促进专业情感提升。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求解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判断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有内部和外部标准,内部标准指职业实践水平、从业人员的素质、职业自律性等,外部标准指职业或从业人员的自和社会地位,二种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如何,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专业化的职业必是由复杂知识为基础、以熟练专业技能为表征,所以专业化的职业必须经过专业化的训练,从而为社会提供卓有成效的优质服务。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实现的有效路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强,其专业训练必须经过职前和人职后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训练并通过严格考核。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单具有相对于其他目标(如课程改革或学校改进)的工具价值,它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内在价值:唤醒教师的专业自觉,促进教师角色的重建,提升教师的追求和动机,这本身是新世纪新型学校应具有的重要特质,是优质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在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价值取向的转换,一方面增加教师专业发展的

复杂性,另一方面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灵活性,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主体性,以区域发展理念引导职前、入职后教师的专业情感,不是把教师看作是完成某种教育变革、实现某种教育目标的工具,而是把教师看成是一个发展的主体,一个焕发生命激情的主体,一个对区域教育有着他者不可替代情怀的主体。

那么,具体说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并服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何在呢?

其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应予整合。传统习惯上仅仅以师范类院校为唯一专业培养的空间观念应予打破,校本专业成长应与大学的教师教育、区域教师专业培训一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主阵地。

其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应予扩展。教师教育不应仅仅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导。教师(包括准人教师)的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发展理应受到重视。

其三,教师专业化发展讲求动态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既是一个发展的结果表征,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职前教师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标准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并适度培养区域教育情怀,在入职后的专业化过程中,重点在于培养区域教育意识与教育能力。

其四,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应予转变。不应仅仅由大学为基础教育提供单维度的教师培训,大学应与中小学进行合作,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

其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应更为关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点,培养有扎根于区域教育精神、具备服务于区域教育能力的专业化教师,而不是培养仅仅具备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无服务区域教育理想的教师。区域教育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应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个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全局大教育观的同时,形成强烈的区域文化意识、区域教育情怀、区域教育意志。

此外,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来说,我们应立足于以下四点的培养取向。

其一,时效取向。教师教育理论、教师实践能力发展应针对教师知识能力的时代性而与时俱进,在动态发展中进行补充、改进。 其二,专业取向。把教师的专业培养过程视为复杂的活动过程,教师教育在反思中进行,教师专业成长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开展。

其三,双向流动取向。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教师应该实现资源共享,师资的流动应该有政策扶持,发达地区以及优质师资应该为培养后进地区师资贡献力量,后进地区应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实现请进来、派出去的优质师资培养机制,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

其四,问题解决取向。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地域特色在解决地域教育问题、引领地域人才培养方向、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中进行。在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过程中,自始至终将专业化发展理解成为发生于具体情境、复杂关系中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教师专业化发展。

上一篇:揭开新教师工作的新篇章 下一篇:浅议教职工表彰奖励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