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

时间:2022-09-04 06:40:28

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继而推进“农远工程”的良性发展。研究表明过程分析评估法在分析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评估培训效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关键词]评估研究;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84-03

一 引言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80%,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国务院于2003年9月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如今,这项工程已经走过了7年历程,在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我们最关心的是使“农远工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真正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这就有赖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应用。要想让教师们乐用、会用、善用,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操作技巧、扎实的整合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既需要教师自身的积累,也需要针对性培训的支持。作为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我们先后承担了诸如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省级培训任务,每年都要培训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的提升更是我们不倦的追求。我们希望培训能够切实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利用“农远工程”投入巨资建设的设备、资源,进而提高赣南农村教育的质量。

对于培训质量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问卷反馈、访谈了解、抽样跟踪等评价措施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本文拟针对信息技术能力这项培训工作,尝试运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对其效果予以评估。

二 过程分析方法简介

过程分析评估法是受内容分析法的启示,在内容分析法的分析思路和操作步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关注的是评估对象生成的方式和过程,所以将其称为过程分析评估法。

过程分析评估法在实施时将涉及以下四个步骤:(1)选择评估的对象。(2)依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将各个技术点予以分类、汇总,在此基础上做出类目分析表。(3)依据技术点的分类把所要评估的对象分解为若干片段,例如,可以把“使用表格”这一技术点分解为所考察具体文件中的每一个表格;又如,可以把“插入图形或艺术字”这一技术点分解为所考察具体文件中插入的每一个图形或艺术字,然后使用步骤(2)中制定的类目分析表记录每一个技术点在具体文件中的使用情况。(4)将不同人员对同一文档的评估结果加以比较,从而验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三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实施

1 评估对象的选择

在培训前我们对赣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做了问卷调查,涉及到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和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其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教师掌握最熟练的就是文字处理(55.3%)和电子表格(39.5%),其次是演示文稿和课件制作(42.2%)。对于这一结果很容易理解,因为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集中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中,相应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就主要由教师设计的教案和教学时所用的课件等辅助工具反映出来。而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

为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Word和PPT的培训模块,针对参训教师的情况,从入门操作和进阶操作两个层面上开展培训教学。培训前后,我们均要求教师设计并完成指定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演示文稿,然后对其设计成果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必须保证前后测任务为同一主题,参训教师具有同一学科背景,所以我们专门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中随机选择了20名教师作为评估样本,任务主题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第三册课文《“红领巾”真好》。最后收集到的有效数据为16份,这样,我们的过程评估对象就是16份电子教案和16份PPT演示文稿。

2 制定类目分析表

从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PPT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基本会涵盖培训I的大部分内容。我们根据培训方案,对信息技术技能进行分类,将Word的操作分为9大类、14个技术点;将PowerPoint操作分为4大类、13个技术点(如表1所示)。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述技术分类表,做出Word和PowerPoint的类目分析表格,横向为16位教师的教案或PPT演示文稿代码,纵向为操作技术点分类(如表2、表3所示)。

3 评估的具体操作

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由评估人员打开样本的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逐一对其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类目分析表中各技术点在文档中的使用情况。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后的差别,我们首先按照技术点应用对象的不同,把所评估文档分解成了不同的片段。然后再选中技术点的应用片段,通过分析其呈现方式和设置情况,考察其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以Word中的技术点“1.2设置段落格式”为例,选中教师的电子教案正文,单击“格式”――“段落”,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就能清楚地反映出该教师对段落的设置情况。然后评估人员根据段落的缩进、行间距等设置,在类目分析表对应的单元格中填“1”,表示该教师利用了“设置段落”技术点。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处则填“0”。但有时也会出现混淆情况,如有的文档段落首行空了两个字符,但是在其对话框中却并未设置“首行缩进”,由此可以看出他只是在段前加了空格,类似这样的情况下,则要在对应的表格中填“0”,表示该教师没有利用“设置段落”技术点。其它各技术点的分析过程依次类推。

4 验证评估结果

在完成过程分析记录之后,再让另一位评估人员随机抽取8份样本的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重新进行一次过程分析,以便检验同一被试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然后根据信度系数计算公式,比较两位评估人员对同一评估对象评估结果的差异,判断两次记录之间的信度。评测结果表明:Word的信度系数为0.96,PPT的信度系数为0.95,两者的值均大于0.9,获得的数据可作为过程分析的结果。

四 结果及建议

1 前后测使用Word和PiT技术总体比较

在使用Word的操作中,教师的前测和后测平均使用技术点分别为3.5个和7.2个,后测较前测平均每人多用3.7个技术点,提高105.7%(如图2)

在使用PowerPoint的操作中,教师的前测和后测平均每人使用技术点分别为4.9个和8.7个,后测较前测平均每人多用3.8个技术点,提高77.6%(如图3)。

由此可知,教师在培训前对PPT的使用明显优于对Word的使用。但是在培训后,教师在使用Word方面的进步要大于在使用PPT方面的进步。

2 结论探讨

由类目分析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在前测中,有6名以上教师用到的Word和PPT技术点分别有4种和6种,教师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分别有6种和5种。而在后测中,有6名以上教师用到的Word和PPT技术点分别为8种和9种,教师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均为2种。由此可见,教师在培训后,对Word和PPT各技术点的主动使用较之培训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且Word的操作相对PPT的操作提高幅度更大一些。

通过运用过程分析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后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可以把参训教师培训前的前测数据和培训后的后测数据加以对比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培训工作中是否采用分层培训提供参考。在运用过程分析评估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也有所体会。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把复杂的评估对象予以分解细化,量化指标减少了评估过程的主观性,从而使评估更为客观;(2)分析过程规范清晰,便于操作实施,而且可以通过多角度分析评估数据来满足不同的评估需求;(3)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主动应用的意识,有效地避免了上机考试中的技术操作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纸笔测验中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问题;(4)过程评估不仅关注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更关注他们在培训结束后的实际教学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对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文档(教案、课件)的评估分析,促使培训内容的保持与迁移。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点:(1)适用对象有限,它只能评估Word电子教案、PPT演示文稿等文档中显性的技术点,如页面设置、模板选择等,而对于文档设计中的隐性技术点则难以准确评估,如资源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评估范畴有限,它能够反映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则难以有效评价。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针对评估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过程分析评估法,发挥其优势,采取辅助手段弥补其缺点,促使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OL]

[2][3]魏轶娜,缪蓉,基于过程分析评估法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评估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5)

上一篇:面向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模型 下一篇: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中的学习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