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美国驻华使团副团长王晓岷:中美多交流免误读

时间:2022-09-04 05:21:28

“可能大家关注美国的总统大选会听到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对于中国的政策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来说我们对于中国的接触的大方向大政策是没有改变的。”美国驻华使团副团长(即驻华副大使)王晓岷(RobertS.Wang)表示。在他看来,自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恢复正式接触以来,美国对华的政策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作为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大使的副手,这位美国新任驻华公使今年2月份刚刚在北京履职。和骆家辉大使一样,副大使王晓岷也是一位华裔。祖籍福建省客家地区永定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并有着极其丰富的外交履历。

3月14日,正在访问广州的王晓岷在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举行了一次媒体座谈会,并就中美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问题,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采访。

时代周报: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在近年来有什么新的进展和变化?

王晓岷:2012年1月19日,奥巴马总统宣布要让去美国签证的流程更加便捷,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流程的简化便捷让更多的人都去到美国,不管是去旅游、经商或者是学习,有了越多的交流双方的理解就会越多,尤其是跟美国的年轻人的交流。

就中美双方的学习交流来说,很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学习。据最新的数字,2011年有16万的中国学生去到美国,但来中国学习的美国学生相对不是那么多,所以我们推出了“十万强计划”,希望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到中国来学习。

现在中国在美国建立的孔子学院也超过了70多间,而美国在中国的研究中心是3-4所。在西安我们将启动另外一所,武汉也会启动新的美国研究中心。我们也非常欢迎中国在美国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能够追上中国的速度,我相信这些机构的成立能够促进双方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

时代周报:这几年,中美双方一直强调在新能源领域方面的合作,那么目前的进展如何?

王晓岷: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是双方最频繁最深入的一个领域之一,中国希望更多地学习技术知识来应对环境保护环境,而美国的科学家和公司也愿意加入到这个努力当中,因为环境变化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它的影响远远超过疆界。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政治性不那么强的领域,中美双方都少了很多争议,更多的是互相学习的心态。

还有一方面是空气质量的监控,中国在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检测上做出了非常积极的改变。我们积极地跟中国政府交流洽谈,使得中国认识到空气质量问题是目前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时代周报:上世纪80年代,你曾经在东京从事经济方面的工作,你觉得与中国打交道和与日本打交道,有何不同?

王晓岷:我认为中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国家的文化是千差万别的。这么多年以来,美国跟日本的价值观越来越接近:我们都相信政府要向人民负责,我们也相信民主制度,相信个人的权利要得到维护和保障,这些价值观使得美日互信程度比原来要高,日本媒体对事件的反应会跟美国媒体一样接近。

相比较起来,和中国的会谈要复杂一些,中美价值观差别大,这也使得中美互信程度大大降低。在缺乏信任的前提下,去解读美国的言行,会产生误读,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加强交流来增加信任,但是这种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的结果。

不管副总统拜登访华还是副主席访问美国,我们希望通过多方面的交流来避免误解的发生。

时代周报:近期美国高层将会有哪些访华的安排?

王晓岷:奥巴马总统今年是否要来华访问目前没有具体的计划,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会在5月率领一个代表团过来参加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副总统拜登也会过来。

上一篇:神医华佗是一个“虚拟人”? 下一篇:世上最完美的爹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