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果

时间:2022-09-04 05:16:53

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效果

从语文教学的“本体论”、“认知论”可知,语文的个体特质,是语言文化教育。因此,语文课是一种集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于一体的一门课程。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仍主要依赖课堂教学。

一、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一些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和教育实践家也都从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了兴趣的作用。如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不之者。”说明了学的效果与兴趣的深度成正比。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更进一步的主张:“我们的教书,并不是像注入水瓶一样,注满就算完,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他充分的肯定了兴趣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动力作用。

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兴趣的意义和作用已为许多领域所在重视,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更注意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了兴趣的巨大作用。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的练习。”也就是说语文课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课。教师只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上课就像导演拍戏,学生就是演员,戏的成功与否关键还在于演员的好坏。总之,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根据职中学生的特点,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演讲课、讨论课、朗诵课、文学鉴赏课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朗读教学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漏文字,不读破词句,也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与字词多次“见面”,熟练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有效地强化识字、识词,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流利,增强语感、情感、节奏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养成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然后,学习语言要靠直接感受积累,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是学习语言文字最丰富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指导并加强学生朗读训练,对学生理解、掌握、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材料,了解语言艺术的多面性,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和语言。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我在每周开设了“阅读”课、中午自习不做题,而是读书,早读也可读课外书籍。为了让读书活动有效果,我要求学生在读每一本书,或是每一篇文章的时候都要动起手来,在书中圈点勾画,在笔记本上进行摘录,写心得体会。活动形式多样,可讲有趣的故事,可朗诵诗文,可背佳句妙段,可读心得体会,可展示阅读手抄报等。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进行鼓励表扬,每周一小结,每两周进行一次阅读汇报活动,每月进行大评比,评选出在阅读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并奖励一枚“阅读奖章”。

学生的性格、爱好不同,所展示的习作内容也不同,有的写身边的人物、难忘的事情,有的偏爱想象作文,有的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阅读汇报”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了一个舞台,在这里,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进行表达,尽情展示看书的才华。

四、写作中展现真我

如何让学生走进他们自己的生活,将他们属于自我的人生感悟得以在作文上一一呈现,那就要靠我们教师对学生心灵的点拨,启示,引导,甚至还要以自我的经历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的学生,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情感,它或许潜藏在心灵的某个深处,一旦它被唤醒了,它们就犹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真的如此,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面就不会再纠结,而我们语文教师只需要在思绪、写作技巧上指引学生们,在情感流露的方向上予以把握,在文章挖掘的深度上不断探索,在文章形式的创新上不断尝试,打开写作思绪的翅膀,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阅历的丰富,生活经验的深入,他们的内心写作的容量会越来越大,写作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文体品种也会越来越宽,学生们的写作就步步走向了成功。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健康的情感、高雅的情趣、生动的个性以及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打开创新的大门。

上一篇:情境反转 情感如一 《天哪!我们变小啦!》模式... 下一篇: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