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问题

时间:2022-09-04 05:14:47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兼并、合营、联营现象的不断增多,企业间的关联交易也将大量存在,建立关联企业的关系是现代商业活动的普遍特征,适当运用关联关系已成为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策略。然而,在关联交易的披露方面又存在许多问题,这些关联关系及其交易披露问题的存在影响甚至歪曲了公司、集团的某些方面,如成本、费用、利润等,从而给投资者、债权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予以误导,使投资者、债权人作出有偏差的甚至是错误的投资、信贷决策,使宏观政策的制定者不能制定出正确有效的方案,使得社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甚至造成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及国有资产的流失,从而,危害到社会秩序的安定、团结。因此,有必要在此讨论一下关联交易的关系及其披露问题。

一、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的认定及目的

1、关联方及其关联交易的认定。在我国《准则》中规定,“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准则》中已明确规定了以下五种关联方关系:(1)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企业;(2)合营企业;(3)联营企业;(4)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5)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但是,关联方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涵盖,在很多情况下,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需视其关系的实质而定,《准则》只提供了判断关联方的标准。判断时应遵守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应注重其关系的实质:各方实质上是否存在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存在利益关系。当各方之间存在利益关系,并且,这种利益关系的存在是由控制、共同控制和实施重大影响来实现或维系的,则通常认为存在关联方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应按照《准则》提供的判断标准,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具体判断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

在我国《准则》中规定,“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购买或销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劳务、、许可协议等等。在《准则》中列举十一种关联方交易的例子,但是,关联方交易的认定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比较困难的,过于宽松可能会影响资本的扩张、联结;过于狭窄,则会引起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满,甚至危及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因此,有必要对关联方交易进行科学的界定,以增强关联方交易披露和监管的可操作性。本文认为关联交易的认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致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具体的认定方法主要是按其经济实质和财务事实,即关联方之间是否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再按照其交易是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如果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我们就认定此交易为关联方交易。

2、关联交易的成因和目的。目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为企业能够通过关联交易达成一定的目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避税。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纳税人往往会利用关联企业的内部交易来达到避税的目的。关联企业避税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转让定价法和税收优惠的利用。转让定价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经济利益联系的经济实体为共同获得更多利润而在销售活动中进行价格转让;税收优惠利用是指利用我国不同地区间的税率差距进行避税的方法。

第二,操纵盈余。这主要是为了达到如下一些条件:达到股票上市的条件;为防止连续亏损而被停牌;为达到筹资配股的条件;均衡收益;为兑现管理层的薪金计划;为使盈利与实际相一致等。那么,上市公司是怎样通过关联交易来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呢?按照正常情况,关联交易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使交易双方共同受益,但在某些情况下,关联交易是为了使交易的一方受益而进行的。如一部分关联方是存在控制关系的,这就说明了一方决定另一方决策或政策,为了使上述条件的实现成为可能,就会在制定定价政策方面偏向于上市公司。从而,为使上市公司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

第三,企图改变财务状况。如,由于财务状况不佳,营运资金不足,正常运转受阻;企业信用不佳,难以筹资;财务指标与同行业之间的差距过大等。

第四,节约交易费用,产生规模效益。关联交易是一种独特的交易,它可以动用行政力量进行撮合,避免了市场竞争及竞争可能带来的损失,其交易费用的节约是显而易见的,关联交易节约费用主要是在信息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这三方面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从而节约了交易费用。关联方之间都存在自己的特长和不足之处,充分利用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进行取长补短,利用各关联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进行互补,达到整体利润最大化,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可以有效地加强先进技术的保密性,防止外泄。

第五,其他目的。如,为维持股价;转移剩余生产能力;有重大诉讼等。

二、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现状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充斥着社会每个角落。证券市场更是一个信息的聚集地,投资者、债权人以及与企业有方方面面利害关系的个人和集团,都需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依据这些信息进行投资和信贷决策。其中,关联方方面的信息尤为重要,就目前来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信息披露的主体主要是上市公司,而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这一方面信息的披露几乎为零。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企业关联方披露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报表附注披露中,几乎没有非企业关联方的信息。但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非企业关联方对企业的影响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庭成员中与本企业关系密切者的有关信息也应予以必要的披露。主要投资者个人是指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一个企业10%或以上表决权资本的个人投资(仅指个人投资者,不包括法人投资者)。我国准则将主要投资者个人列为关联方关系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对国内没有现实意义。因为,按照1993年4月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一个上市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但是,随着《证券法》的实施,使真正意义上的收购成为可能。主要投资者个人将有可能成为关联方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有必要对主要投资者个人等非企业关联方作充分的披露。

2、对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在我国目前企业制度下,各企业间的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但是,目前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关于关联交易的披露并不充分,存在避重就轻或对重要信息隐瞒不报的现象。

第一,关联交易的内容披露不充分。《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支付给关键管理人员如董事、总经理、总会计师等的报酬都属关联交易,应在附注中予以披露,但是,目前的上市公司中披露较少,有些公司根本就不披露。在《准则》中列举了11种关联交易的例子,但实际在年报的披露中,大多数都是关于销售和采购、提供或接受劳务等方面,而对管理方面的合同、研究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等方面披露极少。

第二,对关联交易的要素披露不完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规定,在企业与关联方发生交易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及其交易要素。这些要素一般包括:交易的金额或相应的比例;未结算项目的金额或相应比例;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而在目前的公司报表中,真正完全披露这三要素的企业并不多,特别是在定价政策方面的披露比较混乱。如上市公司报表披露的关联交易定价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具体的法律规定,从而造成一些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或进行避税等,侵害关联企业股东和国家的利益。

3、非上市公司、集团在关联交易披露方面很不规范。非上市公司、集团在全国的企业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远远超过上市公司的比例。而且,它们之间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但是,现有的关于关联方方面的会计准则仅仅适用于上市公司,而对非上市公司、集团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定还很少,即使做了规定,也是非常的简单,这使得非上市公司、集团在关联交易披露上有机可乘。因此,造成非上市公司、集团在关联交易方面披露的不规范,甚至几乎就不披露。这样,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很有可能使国家的税收收入减少,使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三、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问题造成的影响

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广为存在,又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不完全相符。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一切企业之间的交易都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进行,包括定价原则、交易方式等。而关联方的交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存在利益上的牵扯,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因而,客观上可能给投资者、债权人、国家、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

1、给投资者、债权人、国家造成的影响。在现行的公司制度下,处于控制地位的大股东可以利用表决权优势,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作出安排。最后,控股股东往往利用关联交易来获取额外利益,而不惜牺牲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侵害少数股东的权益。由于控制权在大股东手里,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还非常薄弱,对于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使投资者、债权人蒙受损失。如关联企业间出于税务动机而发生的关联交易减少了应纳税额,上市公司的税负转嫁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损。由于关联交易信息的干扰,使债权人的坏账率上升,从而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

对于国家来说,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国家持股占很大比重。但是,由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代表自身利益和国家利益并非完全一致,他们在代表国家投票时,有可能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使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如,有些代表国家的控股公司将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时,出现价格大大低于净资产的状况,少数股东成为受益人,国家权益受到侵害。上市公司同国有控股股东置换资产,存在以劣当优,以次充好的现象,国有资产通过不同渠道流失。再如,上例中说的关联企业间出于税务动机而发生的关联交易减少了应纳税额,使国家应得的税收受到损失。

2、给关联方造成的影响。进行关联方交易可使关联企业避开市场竞争,产生规模效益。关联企业之间是战略伙伴关系,它们在销、人事、资金、债权债务方面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如商业谈判等方面的交易成本,提高效益。而且,关联交易可以运用行政力量保证合同的优先执行,从而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是,有些企业过分依赖于关联企业,使其经营自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市场主体功能严重弱化,有些甚至和“生产车间”类似;还有许多关联间由于提供资金、担保、注入资金等过多,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公司因或有负债带来的财务风险,有的甚至因担保而陷入诉讼案。

四、造成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问题的原因

1、会计法规、制度不够完善。我国关于关联方的法律规定起步较晚,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公布的《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是我国制定的有关上市公司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第一项会计准则,自然存在好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则中有些规定还不够明晰、具体。如关联方关系的披露主体不够明确,我国《准则》中未使用“编报企业”或“报告实体”、最终控制方等概念,忽略了披露关联方关系的主体,造成信息披露者和信息使用者理解上的困难和混乱。

第二,《准则》中有些规定还不够全面。如《准则》中规定仅仅由于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性的单个购买者、供应商或商不视为关联方。本文认为,这一条规定还不够全面。如A公司持有B公司1%的股份,而A公司97%的产品都销售给B公司,按照《准则》规定,A公司与B公司之间只是一种因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的供应商与购买者的关系,不能把A公司与B公司当做关联方。但是,A公司97%的产品都销售给B公司,A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B公司,B公司对A公司形成重大影响,难道说B公司不是A公司的关联方吗?本文认为B公司也应该当作A公司的关联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则》中的规定也应该作一些相应的调整,应该重视“重大影响”这一要素。再如,《准则》中指出关联方存在于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企业与部门之间。《准则》又规定,只有两者之间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且关联方是企业时,才需要披露关联方的有关情况,忽略了对与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者和存在控制关系的非企业关联者的信息披露问题。也就是说,《准则》中没有规定,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果不是企业时,应披露的具体事项。

2、信息成本的大小因素。成本与效益总是相伴而生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应需求或是为了自身的目的提供信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是企业,企业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以下三类:(1)处理和提供信息的成本,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以及传输信息的成本;(2)由于信息披露而引起的诉讼成本,包括信息披露不充分而引起的诉讼成本,由于指控信息误导而引起的诉讼成本,以及错误指控而引起的诉讼成本;(3)披露导致竞争劣势而产生的成本,它指企业由于披露有关技术和管理创新的信息、经营策略、计划及生产成本数据等而使竞争对手掌握了本企业的情况而造成的损失。如果,当成本大于收益时,企业就不愿披露相关信息;反之,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时,企业才愿意披露相关的信息。

3、关联方特定目的的驱动。关联交易及其关系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关联交易的目的息息相关,上文已经谈到,关联交易在目前来说,几乎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业绩的手段,主要目的有避税、操纵盈余、调节利润、改变财务状况等。其中,粉饰业绩是关联交易最主要的目的。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不如报表显示的水平,通过关联交易,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业绩,这样可以得到投资者与债权人的信任,可以骗得银行的信用,对于这样的关联交易,企业当然不会自愿披露,必须采取强制披露的方法,这样必然影响到披露信息的质量,从而,使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产生问题。

4、政府监督部门的管理不够严格。因为关联交易是以强制的方式加以披露的,即关联交易的披露是依靠相关法规,如《准则》等来促使其披露。那就必然要求政府监督部门对报告主体严加管理,监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实施的效力直接影响到信息披露的充分与否。上面已经谈到,对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的监管还未统一,缺乏一个权威的监管机构。而且,目前也没有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办法,再加上政府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还受到自身成本的制约,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的违规行为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有力的处罚。

5、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较低。会计信息经上市公司会计部门“加工”以后,在公布之前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注册会计师出于自身的利益或是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利益,违背“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采取“避重就轻”的原则,或者干脆就不予理睬、视而不见。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注册会计师的自身素质不高,由于关联交易的进行较为复杂且隐蔽,通过一般的审计程序,几乎不能发现关联交易的存在,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采用详细审计程序和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这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执业能力。

五、解决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问题的方法

1、加快关联交易相关法律建设。由于我国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的法规还不够健全,只有在《准则》中作了一些关于关联方关系及其披露的有关规定。目前,《准则》只适用于上市公司,对于没有上市的公司、集团来说,在这一方面的法规几乎是一片空白。

首先,针对《准则》中规定的一些还不够明晰、具体、全面的地方,对《准则》重新修订。如在《准则》中应该明确规定“编报企业”、“最终控制方”等概念;对于《准则》中规定的不够全面的地方,应尽快加以完善,如《准则》中规定的“仅仅由于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性的单个购买者、供应商或商不视为关联方。”本文建议调整为:由于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性的且双方不存在控制关系或不存在重大影响的单个购买者、供应商或商不视为关联方。这样应该会比较合理一些。

其次,《准则》对于非企业关联方的披露没有作出明确、详细的规定。本文认为《准则》应该对非企业关联方的披露作出详尽的规定,与企业关联方的披露一视同仁。

再次,《准则》中应明确规定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在关联交易定价政策方面,目前证券市场上的披露比较混乱,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价政策,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定价政策。从国际惯例来看,国际会计准则中提供了三种定价方法:可比不可控价格法,即参照与无关联关系的第三方进行可比产品交易价格定价;再销售价格法,以关联方交易中的买方再销售价格扣除它所得的一定毛利后的净额定价;成本加成法,即以关联方交易中的卖方参照同行业平均资金利润率在成本的基础上加成定价。要求企业只能在这三种方法中选择,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披露。我国与国际上毕竟有不相同的地方,根据我国现代企业的特点,本文认为《准则》应该根据各行各业的特点,明确制定一套比较灵活、操作性强、适用于各行各业的关联交易定价政策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并要求企业一旦选定某种定价政策和方法后必须保持定价的一惯性,如需变动的,必须在附注中说明变更的理由及变更后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最后,应加强非上市公司、集团在关联交易披露方面的法规建设。本文认为,应把非上市公司的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纳入我国相关的法规范围内。非上市公司、集团在信息披露方面不要求像上市公司那样严格,在关联交易披露方面也是一样。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它主要是对税务部门和出资者等负责,会计报表不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布。因此,对于非上市公司、集团关联交易披露的法规不需要像《准则》规定那样详细。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参考国际和西方的一些做法,再根据我国非上市公司、集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非上市公司、集团关联交易披露的相关法规,使非上市公司、集团在关联交易披露方面尽快规范化。

2、健全证券市场管理体制。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证券市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政出多门、权责不分,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这使得关联企业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中的披露有机可乘。为了加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披露和监管,证券市场应该改变多头管理体制,将各部门的监管权力收归证监会,使其成为全国范围内唯一的、独立的、权威的证券监管部门。证券监督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监督检查办法,加大执法力度,尽快在广大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参与者心目中树立起法制意识。

3、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快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是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可靠保证。我国中介机构起步较晚,改制工作刚刚完成不久,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行业内存在相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成为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同时,社会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对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处罚不够严厉,这样一来,信息披露就很难保证高质量及其公正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介机构的作用,尽量使注册会计师发表准确的审计意见。若上市公司存在欺骗投资者的行为,相关的中介机构应承担连带责任。此时,社会监督机构应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相关的中介机构予以严惩,使中介机构真正实现其提供准确会计信息、监督企业行为的职能。

上一篇:扩大内需: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下一篇:提升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