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时间:2022-09-04 12:46:11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

为什么要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呢?这是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历史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相结合,就比较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7年级下册《科举制度》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来讲“看到‘状元’会想到什么?”结果学生争相联系影视里“中状元”的场景,以及“范进中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引入了科举制度。

1 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我除了运用传统的导入方法以外,还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作为课堂的切入点。

1.1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记得在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一课时,中国刚刚正式加入WTO,所以,当时学生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一上课,我就说:“最近,在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什么大事?”学生争相回答:“中国加入了WTO。”我说“对,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有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早在西汉时候,我们就开辟了丝绸之路,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丝绸之路。”这样,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导入环节,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1.2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当今社会,信息爆炸,学生接受历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互联网、图书馆、影视作品、报纸杂志等,令人目不暇接,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会通过各种非课堂渠道接触和接受历史,初中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以及课外阅读中也接触了不少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些都是极好的课程资源。在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就经常有意安排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见闻作为课堂导入,这样学生既交流了课余知识,也使课堂气氛生动、亲切,学生也就更有学习兴趣了。

1.3 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在讲授7年级下册《科举制度》时,一上课,我就让学生来讲“看到‘状元’会想到什么?”结果学生争相联系了厦门的“博状元”习俗,影视里“中状元”的场景,以及“范进中举”,等等,这样,我们就很自然地引入了科举制度。

初中学生一般都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讨论他们所熟知的问题就是给了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运用这样的导入方法,学生更有了参与的兴趣。同时,为了能在课堂上发言,学生会更加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这一过程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2 授课时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授课过程可以说是一节课的精髓,毕竟我们的教学任务主要还是要通过授课来完成的。那么,如何设计好授课过程当然也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一堂好课,它首先必须得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创设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教学8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我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日军在华暴行的史料,使得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对日军的残暴和战争的残忍有了相当的了解。在课堂上,我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影视材料、音响等效果,展示日军暴行,渲染悲惨气氛,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引起情感共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学生特别容易地接受了这些历史知识,并牢牢地记住了,同时还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2 创设课堂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比较难上好的内容,要算是文化部分,尤其是古代思想成就方面。因为它们相对枯燥些,而且离初中学生的生活也太远了,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如何将它拉近学生的生活呢?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讲授7年级上册第九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的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景:“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像孔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庄子一样的老师,有一位像韩非子一样的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学生参与的热情远远超出任何一次课堂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并对学生的言论适当评价、引导。事实上,这个情景的设计,一方面帮助学生通俗地理解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现实意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2.3 注意史情结合,赋予历史时代感,为历史注入勃勃生机。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联系不大,是无用之学。但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非常清楚:其实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现实密不可分。如何让学生也接受这一观念呢?在课堂上注意做到史情结合,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即有意识地突出历史与国情及现实的结合,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现实的问题,使学生确实地感受到历史的现实意义。在教学7年级下册《科举制度》时,我先对科举制度进行介绍,然后让学生在讨论科举制度的利弊的基础上,我结合课内的“动脑筋”题目,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你以后担任高级官员,你会以什么标准来选拔官员?干部子弟?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人?还是……”再如,在上7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时,针对“郑和下西洋”这一知识点,我引导学生联系唐朝的对外交往史,顺带介绍西方国家的新航路开辟活动及其结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全球一体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你认为对外交往中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学生根据已知的史实,结合自己的分析与认识,各抒己见,虽然见解还难免稚拙,但这些问题已经对历史之于现实的意义进行了挖掘,真正体现了学习历史的作用:通过了解过去,来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做法。这一做法以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依据,以课改精神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以及课堂各个环节,使历史课堂在带给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表达,互助合作,动手制作等各方面的能力。这一做法还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上一篇:班级管理的新尝试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