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银行理财业务的新挑战

时间:2022-09-04 12:35:22

利率市场化:银行理财业务的新挑战

2013年7月,央行公布取消贷款利率下限等一系列决定,表明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关键一步。预计随着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措施依次推行,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也会逐步放开,我国将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在现阶段,作为国内银行突破利率管制的金融产品——银行理财业务,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将呈现出种类和形态的改变,以及服务模式和外延的扩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利率市场化对

银行理财业务的影响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来看,它实现了公众直接参与金融市场投资,并蕴含了一定的商业银行信誉;而存款本质也是金融市场的一种包含商业银行信用的投资品种,存款利率是投资者根据存款风险而确定的价格,二者性质相似。此外,有不少资本金较宽裕而存贷比压力较大的银行,却大力发展保本理财产品,其中缘由在于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可以以结构性存款或直接纳入本行司库;非保本型银行理财资金在产品募集期或到期后,也会在银行形成部分沉淀存款,二者价格相似。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相互参考性。

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包括债券、PE等多类资产,其收益率与金融市场各类资产密切相关。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及时反映市场和政策变化。这既反映了市场的真实资金供求状况,也包含了市场对通胀和货币政策调整的预期。特别是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较高,显示其对通胀更为敏感,相对同期存款定期而言,更能体现即时的市场资金溢价。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一大挑战是调整经营模式,实现投资、中间业务与信贷业务的互补。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迎接挑战的平台,大大拓展了中间业务领域,扩大了传统的担保、、信托等业务的规模,强化了结构化金融工具的创新,通过跨市场、组合型的投资运作方式,整合了银行在信贷及银行间市场的传统优势,拓展了在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投资空间,为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后中间业务、投资业务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平台。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监管层必须审慎推进。国际上实施利率市场化失败的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成功推进需以国内金融体系和监管模式较为健全为条件,并在合适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逐步推进。银行理财业务的出现,为检验我国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应对存款利率自由浮动的能力提供了契机,便于监管层预见、预防风险,完善相关制度。理财产品发行成本的市场化管理,无论是对商业银行还是对于监管机构顺利适应利率市场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从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所需的条件来看,其核心可归纳为商业银行实现市场化竞争、金融市场实现市场化传导、客户接受市场化结果。银行理财产品在这三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第三点的作用显著,有利于促使个人客户认识、认可、接受存款的收益与风险以及“用脚投票”的市场规律,为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银行理财业务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银行理财业务的迅速发展,与银行在从紧的货币政策及日均贷存比考核压力下存款极度稀缺不无关系;而近几年银行理财产品的火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预演。银行理财产品到期与预期收益率之所以能完全吻合,实质在于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这一形式,将法定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为存款自主定价,不必再依赖理财业务,所以从长远看银行理财市场可能会萎缩:融资类理财业务将被资产证券化替代,投资类理财业务将随着券商、基金、信托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转型的加快而竞争加剧。但银行理财业务并不会消失,只是会被其他的业态替代。

理财业务仍将是银行提高收益、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仍未发生明显改观,银行仍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据人民银行统计,2012年前五个月社会融资构成中,直接融资占比仅12.6%,而人民币贷款占比高达65.6%。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一点是中间产品发展不快,缺少足够的中间产品把银行存款资金与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有效连接起来。银行理财产品恰好能够发挥这样的中介作用,实现客户投资需求和企业融资需求的直接对接。同时,私募股权、金融租赁等多种直接融资形式的快速发展,也需对接银行理财产品。因此,银行理财的发展对直接融资规模的扩大和社会融资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理财业务的发展可增加银行应对利差收窄和资本监管改革的缓冲空间,提高收益,稳定客户群体。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对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理财业务正是维系客户关系、增强客户黏性、赢得客户忠诚的“利器”。银行若将理财业务同客户关系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提高客户满意度,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和资产管理者,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客户转移成本,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同时还能较好地促进理财与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

理财业务与存款等传统业务将长期共存。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存款和理财的功能定位将更加明确,二者的关系将更加清晰。存款和理财将随着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的演变而协调共生、相互促进。一方面,存款在银行经营中将更多地发挥基础和支柱的作用,存款将成为理财业务的起点和源头,为理财提供发展后劲。银行通过存款这一基础产品发展客户,为理财业务奠定客户基础。另一方面,理财产品的吸储功能将逐步弱化,与存款的边界将更加明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本质将更加突显,银行将更加注重理财产品的合规销售和风险揭示。作为银行综合财富管理服务的组成部分,理财产品将更多地发挥优化客户资产结构、促进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作用,成为客户金融资产配置中的一项重要投资工具。

理财业务运营、产品结构和发展模式将面临更大挑战

理财业务将由产品导向转为需求导向,由大众化产品转为个性化、综合化服务。从国际同业经验看,在已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市场上,银行仍然把财富管理作为经营重点加以拓展,多是提供顾问式理财服务、综合理财规划、受托资产管理等高层次财富增值服务。银行理财业务并不局限于为客户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是根据投资者所处人生阶段、财务状况、风险偏好和预期收益等量身订制理财规划方案。以汇丰银行为例,其对个人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除了提供投资理财产品外,还包括人生不同阶段的财务规划、家庭理财与保障方案、财务需求分析与投资决策顾问、退休养老与子女教育保险计划、市场资讯及专业评论等多种服务。国内银行理财市场在经历了规模上的快速扩张和业务发展模式的初期探索后,将注重理财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全方位、差异化的本质内涵,实现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平台、由大众化产品向分层次服务、由单纯的产品销售向以金融顾问及资产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投资理财服务转变。未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财富管理业务将成为综合性银行竞争实力的重要体现。

结构性投资产品、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比重将增加。利率市场化后,市场资金价格的自由浮动将使预期收益类产品线遭受较大的冲击。为此,商业银行将进一步加快业务模式创新、投资领域创新和产品设计创新,通过对研发流程、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和突破,实现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将加大理财产品形态创新,改变预期收益型为主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分红型、净值型产品,扩大结构性投资产品、代客境外理财计划的占比。二是在理财资金的投资上,将加大股权等权益类投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商品类投资、另类投资、量化投资等新型投资领域,提升理财业务的技术水平。三是将根据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配合国际化发展战略,推动国际投资类、跨境投资类理财业务的发展。

非保本产品将更符合理财业务的实质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在利率管制的市场环境下,保本产品既享有银行的信用担保,收益水平又高于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将自主决定存款利率水平,保本产品将逐步丧失存在价值,市场需求将日益萎缩。理财业务是银行客户进行资产管理和投资运作的中间业务,由客户承担投资风险,客户收益由真实投资产生,更符合理财业务的实质,因而这类产品将成为当前及未来银行理财的主体,也更符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银行需要进一步细分理财业务客户群体。利率市场化后,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市场的理财业务将面临来自券商、基金和信托公司等合作机构的较大竞争压力,但银行可以依靠庞大的网点和客户群体,以及客户对银行较高的认可或信誉度,对客户群体进行深入细分,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财业务服务,通过规模优势、专业的产品留住客户。

(作者单位: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

上一篇:就离退休人员健身运动状况的研究 下一篇:浅析如何实现办公室管理的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