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议论文阅读

时间:2022-09-03 11:32:15

第5课时:议论文阅读

1. 针对论点设题,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针对论据设题,包括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3. 针对论证方法设题,主要包括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4. 针对文章结构段落设题,包括对某些在结构上起关键作用的重要句子和重要段落的理解;

5. 对某些词语的语境义及其作用的考查;

6. 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2012·安徽省)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 叶 ①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⑥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 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用一句话概括。

2. 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

3. 第②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 第④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 联系第⑤段内容看,画线句中的“额外奖赏”指什么?

第1题,考查整体感知以及对议论文中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议论文作者常常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摆出证据,即支撑观点的材料,这就要求考生能在阅读全篇的基础上,筛选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样的句子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文章中间,有的还带有关键词,如“我以为”“总之”“综上所述”等。当题目要求我们找出中心论点时,首先应到文章开头部分找,然后再到文章末尾找,最后才去文章中间找。中心论点找出来之后,再用文中的论据去检验它,若论据能证明这个论点,那答案就正确无疑。

失误分析:1. 误把文章题目当论点;2. 论点概括不准确、不全面;3. 误将文中比喻“成长是一种储蓄”当论点。

第2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语意辨析及对议论文开头部分的特点与作用的理解。这类题难度系数较高,解题时首先要有文体意识。对议论文开头部分的解读,要具体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方式,这其中,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故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本文则是从我们身边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现象说起。其次,要有切层分层意识,要研究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第三,要有整体意识,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

失误分析:1. 对出题意图不理解,导致答非所问;2. 表述不够严密,似是而非。

第3题,考查关键句或关键段在议论文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重点考查同学们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面对一篇议论文,无论所设题目是怎样的,我们都必须清楚文章所呈现的最基本的写作思路,比如要明白它要表达什么观点,有什么论据,怎样论证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的……要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必须要有一种整体经营文本的意识,即先要通读全文,对文本做整体的个性认知。

其次,考生还要积累一些相应的考点备忘。

(1) 常见的作用:引出下文、总结前文、承上启下等。

(2) 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① 引出论点或论题;② 作为文章的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③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议论文结尾段的作用:① 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的结论;② 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③ 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④ 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失误分析:1. 内容上表达不准确,把原句简单串解,不能联系上下文说明作者的意图;2. 不能充分理解“结构”的含义,误答成一般的作用分析。

第4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①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 对比论证:通过对比进行论证,起到突出、强调的效果。

失误分析:1. 分析归纳不到位,语意表达不清晰;2. 对论证方法的作用分辨不清。

第5题,考查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遇到这类考题,同学们要注意琢磨词语深厚的意蕴,找到本义与比喻象征义之间的联系,寻找相似点,由此切入,思考这一类词语的比喻象征义。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有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意义层面上,还要结合上下文,挖掘词语的深层内涵,结合人生中的某些体验来回答。

失误分析:1. 就词论词,不能结合语境;2. 要点不全,泛泛而谈。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谈礼貌

季羡林 ① 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 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 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竟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 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 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睛。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 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有删改)

【注】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1.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

2. 作者对“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 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上一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学习方法 下一篇:第4课时:说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