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时 小说的阅读

时间:2022-09-11 04:44:35

第16课时 小说的阅读

想一想:我本节课应抓住哪些要点?

小说是一种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因细致而多方面地刻画人物性格,生动而完整地记叙故事情节,充分地、多方面地展现人物活动的环境而历来为同学们所喜爱。在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也时常出现它的身影。一般着重考查以下方面:

1. 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或主题思想。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描写方法。

3. 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准确表达。

4. 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句子。

5. 归纳评析小说的章法特色及作用。

6. 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并表达从中获得的启示。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2011・江苏省南京市)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5题。

雪地烤红薯

周海亮 ① 男人缩在高中校园门口,守着一个烤红薯的老式铁炉。他不断地把烤熟的红薯挑出来,把没烤的红薯放进去,十几个红薯,让他手忙脚乱。第一次做这种营生,男人的心里有点慌。

② (A)天空中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正是放学的时候,走读的学生赶着回家,住校的学生赶着回宿舍,所有人都在雪中匆匆而过。男人把一个烤得最成功的红薯托在手里,嘴张着,却并不吆喝。

③ 有人停下来,看他的红薯。他立刻打起精神,从旁边操起小秤。他挑了两个最大的红薯放进秤盘,拉起提绳。“啪” 的一声,两个红薯紧跟着掉在雪地上。男人急忙再从烤炉里取出两个红薯,那个学生却早已经走远了。

④ 整个下午他都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这让他很伤心。现在,除了他,谁还把烤红薯当成好东西?儿子考上重点高中的那一天, 闹着要去吃洋快餐。儿子点了一份薯条,端上来的东西又黄又瘦,蜷缩扭曲着,他不知为何物。尝一个,才知不过是炸过的土豆条罢了。他说:“这能比得上烤红薯?”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可乐他也尝了尝,不好喝,麻舌头。他想,烤红薯多好啊,剥了皮,又香又甜,含在嘴里,不用嚼,直接化成蜜淌下去,如果再配一大碗玉米糁子和一碟腌萝卜条,那滋味,真是给个皇帝也不换啊!

⑤ 他重新把小秤放到身边,扭过头,眼睛盯住校门。这时,有几个学生说笑打闹着,走了出来。男人眼睛一亮,清清嗓子,喊了起来:“卖烤红薯!”嗓音很小,又哑又沙,像被砂纸打磨过。声音吸引了这几个学生的目光,然而他们只是投来极为漠然的一瞥,又转过脸继续说笑。

⑥ 于是,男人又提高嗓门吆喝:“烤红薯白送!”这时,一个长脖子少年停下来,并转身朝男人走来。边上的平头少年拽了拽他的胳膊,可是没能将他拉住。长脖子少年走到男人面前,问道:“烤红薯白送?”

⑦ 男人憨笑着挑出四个红薯,边挑边问长脖子少年:“你们宿舍几个人?”长脖子少年说:“四个。”男人接着问:“那个和你一起走的留平头的也是?”长脖子少年说:“不错。”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于是又挑了四个。他把八个烤红薯分装进两个袋子,递给长脖子少年。

⑧ 天渐渐黑下来。(B)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男人仍然没有卖掉一个烤红薯。他推起三轮车,慢慢往回走。他在一个街角停下来,就着昏黄的路灯,从炉里掏出一个焦糊的烤红薯。他仔细地剥掉皮,慢慢地吃起来。他不声不响地吃掉一个,又掏出第二个。他一口气吃掉八个烤红薯,那是烤炉里剩下的全部烤红薯。吃到最后,他不再剥皮,将烤红薯从烤炉里取出来,直接塞进嘴巴。男人想,自己的嘴唇肯定被烫出了水泡,因为现在,那里钻心地痛……

⑨ 长脖子少年回到宿舍,将两袋烤红薯随手放在床头柜上。谁对烤红薯都没有兴趣,即使是白送,他们也不想吃上一口。终于,快熄灯的时候,留平头的少年打开了一个袋子,取出一个烤红薯,托在手里,细细端详。长脖子少年提醒他说:“都烤糊了。”平头少年低头不理他,闭起眼睛嗅那个烤红薯。电灯恰在这时熄灭,平头少年在黑暗来临的瞬间,将那个已经冰凉的烤红薯凑近嘴巴,狠狠地咬了一口。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红薯的微涩与甘甜。

⑩ 长脖子少年突然说:“你和卖烤红薯的那个人长得很像。”

黑暗里,平头少年偷偷流下了眼泪。

(选自《知识窗》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 根据文中男人的行为,完成下面的填空。

手忙脚乱 红薯 打起精神称红薯 高声吆喝 红薯 不声不响吃红薯

2. 文中的男人对儿子(平头少年)的父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儿子“边笑边喝着可乐”中的“笑”字,反映了儿子对烤红薯的不屑一顾。

B 第⑤段男人“眼睛盯住校门”中的“盯”字,表现他盼着有人来买红薯,更盼见到儿子。

C 第⑥段平头少年“拽了拽”长脖子少年的胳膊,是不想让长脖子少年走近男人。

D 第⑦段男人说“那就给你们多带几个吧”,可见男人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很大方。

4. 文中有两处关于雪的环境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 天空中飘着雪花,男人的头顶和肩膀上落着薄薄一层雪。

(B) 男人看了看天空,雪越下越大,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⑨段“他没有剥皮,感觉到了烤红薯的微涩与甘甜”中的“微涩”和“甘甜”意蕴丰富,请揣摩并写出平头少年的内心活动。

平头少年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亲爱的同学,这回可做得更加顺手了吧?真为你高兴。不过,还请你听老师来说道说道,好吗?

第1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大多数同学都能结合具体语段,根据题干提示准确找到动词“烤”和“送”来完善故事情节。只有少数同学因对文本研读欠认真,会在“高声吆喝”后面误填“卖”字。

第2题主要考查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分析能力。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从物质和精神层面分别作出准确的概括,譬如:“在生活上关爱儿子,如:白送并多给长脖子少年几个烤红薯,是想让儿子吃上烤红薯;在精神上尊重、宽容儿子,如:顾及儿子的自尊,没有与儿子相认。”但也有少数同学会因思路不清、表达含糊而失分。

第3题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的分析能力。题目分别选取了对人物的神态(A项和B项)、动作(C项)及语言(D项)等方面的描写,并加以简要地分析,要求从中挑出“理解不恰当”的一项。大多数同学都准确地挑出理解不正确的D项,因为父亲“多送几个红薯”是为了让自己儿子能吃上烤红薯,既非“对这些孩子关爱有加”,也非他“很大方”。也有个别同学因对各选项甄别不细心而丢了分。甚至还有部分同学因没认真读题干,误将“理解不恰当”看成了“理解恰当”而失了分。

第4题主要考查对精彩语言的品味能力。这是小说中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要品味其“好处”,必须将其还原到作品中,看它们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人物形象的刻画之间的关系。然而,有不少同学没能做到这一点,往往只顾及语言的表面意思,以为它们强调了“男人”生存环境的恶劣,而不能透过字面理解其深层的作用。这两处关于“雪”的描写,从情节发展看,具有“暗示时间的推移,交代天气变得更冷”的作用;从人物刻画看,它们能“烘托人物失落、苦涩的心情,营造苍凉凝重的氛围”。

第5题借助对“微涩”和“甘甜”含义的理解,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并准确表达的能力。这种试题的答案一般不求一律,只要符合人物此时此境的心理状态即可算对,但也有少数同学语言表达不够简洁流畅,甚至出现语病。

由此可见,咱们要想拿满分,还得在读题审题、提高理解力,增强语言表达力等方面再加把油哦。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2011・北京市)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5题。

雕花烟斗

冯骥才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这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

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A)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B) 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C)“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 依据提示,完成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并简要分析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情节:花房邂逅,感受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重戴桂冠,冷落花农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批注是一种常用的读书方法,它可以对文章的语言和内容等进行分析点评。试从文中(A)(B)(C)三处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处作批注。

选_______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说多处写到了凤尾菊,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B 看到烟斗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C 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咛,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

D 唐先生的画被打成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E. 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

上一篇:第18课时 一般性议论文的阅读 下一篇:第17课时 说明文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