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时间:2022-09-03 10:53:52

将学习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这段时间,我读的书,有些杂。有教育类的,有非教育类的。读教育类的书,难免有些功利性的色彩。不过,我以为教师不必回避功利性的读书,只是,不要全是功利性的读书。我当下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这本书,和我这几年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有关。

读这本书,不是第一遍。2003年,我即购得这本书,当时就读了。它对我来说,既是一本论著,又是一套丛书。去年我陆续读了与其相关的3本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数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科学》《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历史》。

美国16位学习研究专家受美国教育部教育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组成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历时两年的分析研究,最后以论著形式发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第一版),这也正是我2003年购得并阅读的那本书。

第一版出版后,美国国家研究院(NRC)成立了学习研究与教育实践委员会,承继先前关于“学习”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将学习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与实际的课堂教学连接起来等关键问题。我当下阅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正是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扩充第一版中提出的一些基础研究项目的结果。

这本书,吸收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科学、人类学等领域的重要观点和例证,从“学习者与学习”“教师与教学”“学习科学未来发展走向”几个部分阐述,帮助我们加深对“人是如何学习的”的理解,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学习革命的挑战。

学习是什么?我们似乎明白,又似乎说不清楚。《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指出,对学习的科学理解,包括理解学习过程、学习环境、教学、社会文化加工和许多促进学习的其他因素。

这本书,将学习理论成果高度概括为3条基本的学习原则、4种学习环境设计。

学生的任何学习,都是在他们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基础上发生的。每个人的学习,都是建立在理解、资源和兴趣之上的。学习一个主题,并非从无知开始,然后进行全新的学习。儿童带着先前知识来到学校,有的先前知识促进学习,有的先前的知识阻碍学习。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给定主题时随之带来的不完整理解、错误观念和对概念的天真解释。教师还需要依据这些概念来帮助每个学生达到更成熟的理解。如果忽视学生的初始概念、观点,他们获得的理解可能与教师预期的想法大相径庭。

为了养成探究能力,学生必须具有深厚的事实性知识基础,在一个框架内理解事实和观点,并对知识加以组织以便提取和运用。很多情境中都存在着学习。当学习者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各种不同的新情境时,最有效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的迁移及其广泛的应用最有可能在以下情况下发生:当学习者对所学材料有了结构化的、连贯的理解时;当迁移的情境与最初学习的结构相通时;当学习者掌握和实践了学科知识时;当学科领域交错在一起和学科领域共享认知要素时;当教学特别注意潜在的原理时;当教学明显地和直接地强调迁移时。

“元认知”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确定学习目标及监控达成目标的过程来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元认知,是逐步习得的,它有赖于知识和经验。利用人是如何学习的知识,教师可以从完成特定目标的方法中更有目的地选择教学方法。关注人是如何学习的,会帮助教师超越已困扰教育领域的二元对立。即,学校教育是应该强调“基本”,还是应该强调教授思维技能和问题解决技能?这两者,都是必要的。

总之,它将学生的学习从以往行为主义的记忆、练习、再现扭转到了深刻理解、探究发现、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以及灵活运用、广泛迁移、注重能力的路径上。

长期以来,我们对“如何教”非常关注,而对“如何学”则重视不够。我梳理我的工作经历,反思支撑自己教学行动背后的想法,我发现,我的教学,经历了从“为教师的设计”,走向“为学生的设计”,进而努力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提出4种有关学习环境的视角,即学习环境以学习者、知识、评价、共同体为中心。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要以学生在进入这个学习环境前的知识为起点来进行教学。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指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学科的重要概念及其知识结构。以评价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突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理解性学习。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知识的分布性,以及学生学习的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相互讨论,接受反馈,促进反思,提高学习的动机与机会,是以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特征。

当下,我们认识到,教学,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这本论著更是辩证地阐述了要将以学习者、知识、评价、共同体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一致起来,以它们之间相互支持的方式加以联合,“四位一体”,不可分割。这样的阐述,有助于我们避免认识与行动从“教师中心”这一极端走向“学生中心”另一极端的误区。

这样的阐述,帮助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学生学校内的学习。学校学习,要和学校以外的学习连接起来。然而,通常情况下,这种连接并没有实现。学校需要开发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的其他方面相联系的方法。学生仅有14%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如果他们校外时间的三分之一花在观看电视上,那么学生每年观看电视花费的时间会超过上学所用的时间。因此,只关注学生目前在校所用的时间会忽视许多在其他情境中开展引导性学习的机会。

掩卷思考,我发现,书中的思想与我发生着深层次的互动。再读《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我以为,对我的启示还有:研究问题,不要像小猴掰玉米。一个话题,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会有新的发现。

我想起了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的论述,在科学中从没有任何最终结论。在科学中,知识不断发展,而且这一发展依赖多样性。我以为,对“学习”的认识与探索亦如此!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我推荐的三本书

1.《数学教育哲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

“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什么是数学活动的本质”……我们需要对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作出分析与反思。作为数学老师,对于数学与数学教育,我们不能不坦承:我们不清楚的多于我们清楚的;我们不明白的多于我们明白的;我们不知道的多于我们知道的。我读这本书,因为我不想糊涂,更喜欢郑毓信教授的哲学思辨。

2.《城南旧事》,林海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

推荐这本书,是因为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对待孩子的想法,我们需要像英子爸爸那样,不是敷衍搪塞,而是源自内心地尊重、理解、接纳、欣赏。喜欢读这本书,是因为林海音的这样一段自述:“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我们是否也可以像林海音一样,写下我们的教育生活呢?

3.《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著,书海出版社

王开岭,在思想界,被誉为新生代的旗帜人物;在文学界,被视为优美的灵魂书写者。这本书,收录了王开岭最具标志性的诗性散文和思想随笔。其文字,诚实,理性,唯美,耐读。王散人如是说:“王开岭的文字,有一种温润的金属感,有一种磁性的光芒,它敏感、深邃,明亮又干净……”在这个浮躁的速写时代,读王开岭的文字,凝神屏气,宁静致远。

上一篇:小小儿歌展精彩 下一篇:勿入语言学习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