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时间:2022-09-03 10:05:53

浅谈构建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摘要】现代性公民文化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公民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积淀的过程,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努力培养公民性,积极培育公民社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文化建设相结合,是构建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民文化;构建;路径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因而,“公民文化”被当作一种与参与性政治制度相符合的政治文化再次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那么如何构建公民文化呢?本文提出了四种路径选择。

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市场经济是培育公民文化的经济基础。中国公民文化的发展是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紧密相连的。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培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可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人们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也得到增强。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为公民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物质工具和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育建设尤其是高等教育建设进入蓬勃发展期,入学率和教育质量都有了巨大提高;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日渐丰富;报刊杂志、视频传媒发展尤为迅速。这都为信息的畅通、公民政治参与的进行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二、培养公民性

培养公民性是当代中国公民文化构建的关键。培养公民性,必须努力培养公民意识,及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民主、法制、参与,公共精神等。

首先,应努力转变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文化,使公民具有符合现代社会的现代意识,即实现人自身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将臣民意识转变为公民意识。臣民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只有义务没有权利,它强调的是对专制君主的无条件服从。而公民不仅有义务,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自主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即是权力和义务的统一体。

其次,要健全有关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体系,使公民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主体。

第三,要在公共生活中,在政治实践中培养公民性。公民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会对文化起到反作用。

三、培育和发展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与公民社会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中国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但是在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中,国家一直具有压倒一切的强势地位,社会发育则相当萎缩,市民社会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发展不足,从总体上来说,自治性、独立性、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仍有相当的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社会化程度较低,官办色彩浓厚,服务意识淡漠,缺乏群众基础,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机制不成熟。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发展不成熟、不规范,导致民众缺乏充分的自治环境和锻炼政治参与能力的机会。

因此,在构建中国现代性公民文化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种制度,推动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基层的民主组织建设。基层的民主组织是公民社会成长的摇篮。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亮点是基层民主的兴起,以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社区自治互动为基础的基层群众自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公民文化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特有优势,是我们党的一切政治工作的生命线,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

因此,在构建中国现代性公民文化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作用,强化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主导地位。面临当前社会政治文化多元化的局面,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必须时刻强调自己的存在,坚决回击和消除削弱或动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地位的任何企图;同时,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力度,运用各种各样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方式与措施,进行广泛而卓有成效的政治主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工作,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领思想阵地、武装人们的头脑。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文化教育相结合。

文化本身就具有渗透力,如果思想政治工作在其作用过程中忽视文化的作用,就如同无根之木,很难发挥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把教育内容与文化有机结合,让教育对象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文化。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下一篇:探索新路子,开辟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