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扩张告别“跑马圈地”

时间:2022-09-03 09:44:29

信用卡扩张告别“跑马圈地”

由于信用卡行业天生的高风险性,各大银行都把控制风险作为其当前首要任务。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用卡此前大规模“跑马圈地”的时代似乎面临终结。

近日,有报道称,多家银行停止与支付宝的信用卡业务合作;业内普遍认为,防止信用卡非法套现带来行业风险是其主要原因,关于国内信用卡市场的安全问题再一次引起关注。

另有报道称,美国因次贷引发金融危机扩大至信用卡领域,信用卡违约造成的巨大亏损即将公开化,从而使还未走出次贷危机的美国经济遭受新一轮打击。

报道说,美国经济的70%依靠私人消费,而且相当比例是负债消费。美国平均每户家庭拥有5张以上的信用卡。当前,信用卡债务已经累计达9150亿美元。此外,汽车与其他消费信贷有1.5万亿美元,私人性质的抵押贷款规模有10万亿美元。

由于信用卡危机的风险已经显现,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已经提高了资产减值拨备。美国运通集团估计,无法偿还的消费者贷款将占其放贷总数的20%。

与此同时,在2008中国信用卡测评会上,风险防控成为与会人员谈论的焦点。多名业内人士均表示,虽然中国经济不会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由于信用卡行业天生的高风险性,各大银行都应把控制风险作为其当前首要任务。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信用卡此前大规模“跑马圈地”的时代似乎面临终结。

被吹大的泡沫

对于近年快速扩张的信用卡市场,用“疯狂”二字来形容毫不为过。商场门口、小区楼下随处都可看见一张桌子加几份传单的信用卡推广员,而客户也能在填完资料后轻松地申请到一张信用卡。

信用卡的潜在消费者应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然而,面对信用卡市场这块巨大蛋糕的诱惑,沉浸在“圈地运动”中的部分银行却逐渐放松了审批条件。据了解,有的银行直接把信用卡推广业务外包给公司去做,推广得越多外包公司利润越大。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全国信用卡发卡量已经达到1.22亿余张,信用卡信贷总额6931.73亿元。短短数年间,我国信用卡行业一路跑马圈地,从一片荒芜迅速发展到1.2亿张卡。作为信用卡发源地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呆坏账损失已高达210亿美元,而且预计未来1年半中这一数字将达到550亿美元。有相关人士表示,此前出于利益驱动抢占市场的部分商业银行现在正品尝着“收账”难的苦果。

据媒体报道,被“逼急”的广东某银行已开始在报纸上刊登出信用卡持有人的资料以催收欠款。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大银行都感受到了来自信用卡的风险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中的许多私营老板、中小商户利用信用卡套现来作为周转资金,而且还由此衍生出专门制作假资料的黑中介。据保守估计,2008年我国信用卡不良率为1%-2%,预计明年或升至3%-4%。

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卡量一度井喷式增长。几年间,信用卡目标客户不断扩大:从高收入行业管理人员到政府、事业单位等“工作与收入稳定”的中产人群,再到近年来逐步向大众人群渗透。在发行方式上,广告轰炸、“扫楼”、直邮、设摊等营销方式层出不穷。而在这种发卡“”中,信用卡市场明显出现“虚火”苗头,其突出表现是虚高的发卡量,“睡眠卡”比率过高,客户群体高度重叠,一个多卡、一户多卡现象普遍。而伴随信用卡透支制度诞生的恶意透支、恶意套现等现象,已经成为银行防不胜防的信用漏洞。

“套现5000元以下,收取服务费3%;5000元-3万元,服务费10.6%-2%;3万元以上服务费1.5%。经常刷卡可办理服务金卡,凭卡每次不管套现多少,服务费长期11.5%。”这是公开出现在某网站上的套现说明。而在报纸分类广告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所谓“信用卡贷款”、“循环免费贷款”等字样的广告,这些都是在打信用卡套现的文章。而与之伴随的是透支不还,或者利用假身份证办卡骗现,一人多处办卡到处套现等现象。

从现在情况来看,我国的信用卡违约率还是比较低,甚至可以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卡机构相媲美。但这并非因为我国的风险控制工作多么的出色,更多地应该归结为信用卡初创期的特征所致。现在我国信用卡发展已经进入快速增长的时期,资料显示,我国去年一年的新增信用卡数量,几乎和我国信用卡面世以来到前年为止发行的所有信用卡的数量相同。数量增长一方面是业绩的象征,但泥沙俱下也带来了风险的增长。

信用卡信贷的控制能力面临考验

国际清算银行(BIS)近日发表报告指出,亚洲增长快速的经济体,信用卡放款近年来急遽膨胀然后冷冻的循环,可能损及金融稳定。据报道,银行趁着消费市场增长,藉由降低授信标准及大开借钱方便之门,抢食财务较差者商机,追逐较高获利,但也冒较大风险。这助长消费支出,但也造成家庭快速累积负债,且债务负担不成比例地集中在风险较高的持卡人身上。

随着负债累增,终至超过负荷,持卡人开始违约,延迟偿还债款,促使银行紧缩放款条件,导致民间信用市场急遽冷冻,影响经济发展。报告指出,随着消费者信用成为亚洲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决策者需要更加了解相关的风险,并准备好对策。报告中建议,应该加强侦测失衡问题,及早察觉负债快速增长。

国际清算银行素有央行中的央行之称,报告特别举出三个这种信用卡放款急遽膨胀然后冷冻的案例,分别是2002年的香港、2003年的韩国及2008年的台湾。这份报告推估,在放款膨胀到冷冻后,为了缓和冲击,所有帐上的信用卡放款,约有三分之一就干脆直接勾销掉了。

相形之下,马来西亚、新加坡及泰国的信用卡放款,迄今为止,增长的形态就比较稳定。据了解,许多亚洲国家的信用卡使用,在1998年到2005年间增长三到六倍,而每位持卡人的平均未偿余额,同期间增幅也不多。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当地银行授信就显著转向消费者金融,对家庭放款的增长,超过银行对企业等其他部门放款的增长。

有专家分析指出,从美国次贷危机来看,一旦个人还款能力出现问题或经济发生较大波动,房贷等个人消费贷款的偿还风险,就有可能传递到信用卡业务中。特别是国内的信用卡业务收费还存在某些不合理:利息支付比国外高。一旦现金透支在前,就不能再获得透支消费免息,持卡人的负担较重,到时,中国的信用卡市场或将面临“卡壳”危机。

据了解,信用卡风险有两种: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大规模发卡的情况下,欺诈风险是国内最大的风险。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办个假证,这是申请欺诈。另外,风险还来源于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你如果是第一次办信用卡,我可能给你1万的信用额度,后来的银行就不考虑

这个问题,你在某个银行有1万的额度,那么我给你的商户手续费收入就是一笔不少的数额了。这时你的信用额度就变成2万甚至3万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为了竞争,银行花费巨额支出,除优惠活动的支出之外,光一张信用卡的前期成本就要60多元,银行在邮寄费上一年要花费几千万元,而信用卡本身却免收年费。这意味着中国的信用卡面临比国外更高的风险。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国人维护自身信用的观念并不是很强。将个人信用视为可以盈利的一个资源并非个别现象,从近期媒体披露的新闻来看,普遍存在着利用信用卡分期付款的制度漏洞套取超过限额现金的活动。限额本身就是对借款者还款能力的评估,超过限额的借款坏账风险大大高于正常借款。如果这只是偶尔、部分的个人行为也就罢了,但大量存在的借款公司已经将这一手段视为生财工具,盈利的冲动将推动这一高风险行为。

据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介绍,目前,招行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接近2500万张,每年的信用卡交易量接近3000亿元,卡均消费量大概在2000元以上。“这是一个普遍好的数据,因为基本上超过了发达国家信用卡平均消费的水平,而且呆帐率比较低,国外是4%-6%,而我们在1%左右。”据这位负责人称,现在经济形势出现变化,银行应相应调整风险防范政策,确保信用卡行业整体持续稳定发展。

有专家提醒说,中国信用卡行业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周期的考验,现在银行所公布的1%、2%的看似很好的风险指数,并不能代表这个行业对现在真正信用卡信贷的控制能力。

当前各行在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上,重规模、轻质量,不能有效区分潜在客户,对客户授信未予以严格把关,发卡对象有向高风险群体扩展的现象,过度消费、透支炒股等高风险事件时有发生。另外,不少银行向收入不稳定人群(包括没有固定收入的青少年和在校生等)发放信用卡,也埋下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风险控制成当下首要任务

2008年11月中旬,上海银监局发出风险提示,称近期接到大量消费者投诉,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商业银行为追求信用卡发行量,在营销中存在过度宣传、风险提示不足的现象,在授信审核中存在严重过度授信情况。个别银行忽视持卡人在他行已出现的还款困难情况仍向其发卡或提高其信用卡额度。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在持卡人出现逾期等异常情况后,未及时采取止付、冻结等有效管控措施防止持卡人欠款的进一步增加。除监管部门外,各商业银行也表示,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是目前的首要工作。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在谈到美国次级债危机时指出,美国下一步次债风险将集中在信用卡部门产生。这种忧虑不无道理,连房贷都还不起的美国人对信用卡账单的承受能力肯定更弱。美国次级债危机暴露已久,对于中国来说似乎直接影响不大,我们的市场上并没有相应的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发生类似的次级房贷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相对于次级房贷的问题,我国发生信用卡风险的可能性更大。

“信用卡发卡时存在的种种问题会在日后某一个时间内放大而成为风险,尤其是在经济环境起伏较大的时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股市和房市都在下跌,通货膨胀形势严峻,这种情形对于信用卡来说,风险将会呈放大趋势,产生雪上加霜的效果,雪球会越滚越大。”

次贷影响是指整体经济滑坡,势必会波及到信用卡这种小额信贷产品,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房市下跌,消费额下降了,如果客户信用卡消费、透支额后期还款还不上的话,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将是不可估量的。在宏观经济出现一些波动的时候,消费者的收入和消费能力都会受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减弱。国家经济在适度放缓的情况下,信用卡业务还在大规模地“跑马圈地”,这等于无形中放大了个人业务的信贷基数。

如何应对信用卡危机?有专家认为,监管层控制信用卡风险首先应对持卡人的信用额度有一个限制,从体制上控制持卡人,让持卡人的信用额度在各家银行加起来不能超过一个限额,这样才能避免更大的风险产生。另外,对POS机的发放要严格审查,以防恶意“套现”。

如何“尽快实现盈利”

据介绍,2007年社会零售商品总的交易额中,银行卡市场占20%,其中四分之一是信用卡。按照国际规则,信用卡行业6年内很难实现盈利。目前国内信用卡盈利收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年费、刷卡手续费和透支、逾期还款产生的循环利息。尽管国内有数家银行先后宣布信用卡业务已经实现盈利,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则告诉记者,信用卡市场是在“赔本赚吆喝”,如何保持盈利一直是大家最为头疼的问题。

有专家认为,中国信用卡庞大的数量中尚存大量“泡沫”,而更令人忧虑的是信用卡的质量。目前整个信用卡行业仍处于全面亏损的状态,盈利问题是待解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的信用卡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行业还不成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年韩国的信用卡市场迅速发展的背景与现在中国信用卡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有类似之处,但由于韩国信用卡市场发展过快,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被忽略,因此造成了韩国信用卡市场从2003年开始出现违约率大幅度上升的局面。之后,韩国信用卡市场出现了萎缩。因此,为了促进中国信用卡市场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吸收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银行总行的银行卡研究专家表示,中资银行确实需要梳理自2003年信用卡“圈地运动”以来的发展经验,调整营销战略、优化客户结构,为信用卡市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本清源。中国信用卡业圈地后的后遗症逐渐显现出来。对于中资银行而言,发卡量泡沫是当前信用卡经营的最大风险,它直接导致了发卡银行的盈利困境。

参照历史和国际经验来看,信用卡业务是可以盈利的。其最主要的盈利点是循环利息。客户如果没有按期归还,就会承担相应的利息,而利率相当高。这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具有吸引力的业务,也是目前国内银行业最直接的一块收入。另外,信用卡业务还有一块收入是消费手续费,这一块业务银行可以得到0.5~4%的手续费收入。消费手续费的提升需要很大的客户总量,同时也需要信用卡活卡率、用卡环境、用卡使用率的提升,所以各家银行都在积极促进客户消费,搞分期付款、积分回报等活动,目的是让客户使用信用卡消费,只有使用它,银行才能产生佣金收入。

据分析,在贷款利率4~5%的情况下,信用卡利率可以达到20%~30%以上,这对于银行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一同时,借助信用卡开发,银行还可以建立巨大的客户群数据库。深圳发展银行上海分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说,信用卡业务除了其业务本身可以赚钱,还附带包括广告收益、信用卡保险收益等。

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信用卡部负责人介绍,如果信用卡不达到一定的规模,盈利确实很困难。中国是有十多亿人口的大国,从国民素质来说也逐渐在提高,包括信用体制都在逐步健全,从信用卡的发展来说,这都是一些非常利好的条件。此外,各种业务创新,包括各种各样的分期业务、非面对面业务、网上业务,这些都为银行的盈利创造了条件。

麦肯锡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本地发卡商将面临无法盈利的可能性。因为,一半以上的信用卡客户将永远不会给发卡商带来盈利,而营销及客户获取的成本却在增加。甚至在更高的营销和客户获取成本下,可能只有30%的客户能带来盈利。

除了巨大的成本令中资银行颇感压力之外,国内的整个信用卡环境也并不乐观。信用卡到底赚不赚钱,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本身可能产生很多间接的效益,但需要用卡意识和刷卡消费环境的支撑。很多国家鼓励消费者刷卡,比如说韩国,如果商户安装刷卡设备,可以给商家退税,所以商户愿意安装刷卡设备。而在中国,很多商户不装POS机,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都不能刷卡。这涉及到一国是否鼓励刷卡的相关政策,通过对商户奖励,实现交易金额的提升。麦肯锡公司的调研报告称,中国信用卡市场依然是中国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成长最快的产品线之一,虽然行业经济效益充满挑战,但受规模效益以及消费者支出增长的推动,正趋向好转,到中期即2013年,中国信用卡市场将实现盈利。然而,这其间的很多基础性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去年一年的新增信用卡数量,几乎和我国信用卡面世以来到前年为止发行的所有信用卡的数量相同。数量增长一方面是业绩的象征,但泥沙俱下也带来了风险的增长。

上一篇:下半年中国经济重回快车道等 下一篇:商标近似如何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