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时间:2022-09-03 08:28:58

浅谈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其中角色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深受幼儿喜爱的创造性活动。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游戏,他对于发展幼儿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起着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角色游戏

孩子的天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的形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且是因为游戏能满足幼儿模仿、交往的需要,因此游戏成了幼儿生活的第一需要。游戏的种类有许多,比如: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还有角色游戏,而在众多游戏之中,最受小班幼儿青睐的仍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和活动,它为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们体会着做“医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当“妈妈”对“孩子”的亲切感。同时,“乘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已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角色游戏能促进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

三至六岁的幼儿,其体力和智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并能模仿成人的行动以玩具代替实物,创造性地反映成人的社会活动和劳动,以满足他们的愿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游戏的内容、规则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所以,教师既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又要创设条件,使游戏更丰富,更具教育意义。从游戏的内容看: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更多的是反映一些日常生活。在游戏的过程中,一般总是模仿成人生活的一些片段。当然,也应看到小班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动作重复,而是力图赋予这些动作以一定的意义。幼儿感兴趣的是玩具、材料和动作,很少考虑动作的结果、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小班幼儿已不像婴儿那样只是把奶瓶放在布娃娃的嘴上,简单地重复喂东西的动作,而且还力图做出妈妈的样子,多少反映着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1、缺乏角色意识,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涛涛担任的是超市的营业员,有几个顾客来到了超市,涛涛认真地,有模有样地收钱、拿东西。顾客走了,又没有新的顾客来,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摆弄着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弄了一会,还是没有顾客来,就起身离开了。涛涛来到小吃店,对服务员说:“我饿了,给我一串肉串吧。”他接过服务员给的肉串,然后坐桌子边吃肉串,一会儿有点了一碗吃的。好长时间过去了,超市门口来了好几个顾客,在老师的提醒下他才放下了手里的吃的,离开了小吃店,回到了超市。从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角色意识不是很强,对游戏的坚持性也比较差,他们容易被其他游戏所吸引,不能很好地坚守岗位,尤其是当他们在无所事事或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就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就像涛涛小朋友,他的岗位在超市,是一名营业员,可他在超市只招呼了一会客人,当看到店里没有顾客自己也就离开了,也不管后面有没有顾客再来,他在别的区域逗留了较长时间才回到自己原先的岗位,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今天的角色任务。

2、游戏中的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的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之中,缺乏交往能力。例如:小吃店的厨师往往热衷于不停地把菜放进锅里烧,不止于对顾客的需求,有的烧了就一直放在那里没有人吃。有时“货不对板”即使嘴里答应做一盘汤圆卖给顾客,但过会儿上的可能也不是汤圆。

3、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一。例如:娃娃家刚开始介绍时是爸爸烧饭,妈妈照顾宝宝,游戏反映的内容就是爸爸烧饭妈妈也想烧饭;你喂娃娃我也想喂娃娃;这与孩子们生活经验有限有极大的关系,并且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即使有一些经验也不能在游戏中反映出来,我们每次游戏后在总结时要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

二、角色游戏的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自主开展的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然而,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有教师的支持。那么,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支持?使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满足需要、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充实发展。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以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一般运用到下面几种情况下:

1.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比如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地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拿也拿不下。从这里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能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又如:我带了一位“小客人”去娃娃家,告诉他们这位是邻居家的小宝宝,今天邻居阿姨有急事,需要我们来帮助照看一下小宝宝。“小客人来了”我把小娃娃介绍给了娃娃家的主人,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娃娃,柔柔接过娃娃时却对我说:“老师,娃娃和大家玩了这么久,饿了吧?我去给她煮碗面,来喂她吧!”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对柔柔和几个小朋友说:“那好,你们去照顾小娃娃吧,要好好照顾。”“你们知道怎么才能照顾好娃娃呢?”柔柔抢先说:“喂东西给她吃,陪她玩游戏,累了就哄她睡觉。”“嗯,这个方法好,你们去陪娃娃玩吧!”几个人拥着娃娃进入了娃娃家。角色游戏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角色间的关系越密切,孩子们自然玩得更开心。孩子们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也知道照顾和爱护比自己小的小娃娃,他们会学着爸爸妈妈照顾他们自己一样照顾小娃娃,这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他们喜欢这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当然也会模仿大人,这是幼儿年龄特点。在游戏中,让游戏成为生活的一个再现,引导幼儿应该怎样招待小客人,使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更多姿多彩。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但“客人”非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挣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3.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如在彩虹堂的手工游戏中,单一的制作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渐渐的想去玩的人变少了。我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糖果,丰富游戏内容,将那些糖果进行售卖,“工作人员”也不再没事可干,游戏又热火朝天的开展下去了。

4.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如在小吃店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平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很难深入开展。于是我就把小吃店作为重点,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吃?那么孩子心中的小吃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乐意参加。

三、观察指导体会

经过以上观察指导实践后,我认为观察是教师工作的“探路器”,只有重视游戏的观察,教师才能更好更具体地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只有在观察中,教师才能了解到幼儿是否需要帮助、需要何种帮助、什么时候帮助、用何种方式给予帮助等。

观察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性强、效率高。所以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是促进角色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殷。角色游戏的观察内容还很多,指导方法也大不相同,如语言的观察指导、行为交往的观察指导、评议的观察指导,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在今后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探讨和实践。

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教师因让幼儿玩游戏后再想做游戏的愿望,保持对游戏角色的兴趣。在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尚未低落时,便愉快地结束游戏,同时让幼儿一同收拾玩具材料,打扫场地,作出评价,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兴趣。

生活即课堂。幼儿在观察周围世界地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形成社会角色,而角色游戏能使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交往中,反映他们眼中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日常观察有很多,通过每一次观察,幼儿对不同职业的人们工作有了初步感性经验。所以,掌握和积累社会生活经验是角色游戏的基础。

总之,角色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所喜爱。幼儿在扮演角色时,感觉到自己是游戏中的主人,把自己看成是很有本领会做成年人所作的各种工作的人。我们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更有力提高幼儿角色游戏水平,使角色游戏开展得更好,更有教育作用。

上一篇:基于物理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探讨 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中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