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及转化

时间:2022-09-03 06:20:35

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及转化

摘 要: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分析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障碍 转化工作

大量教育实践表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一部分成绩差、遵守纪律也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双差生或后进生。后进生是相对的,存在着客观性、普遍性。帮助教育这些学生,使其由后进转化为优秀,不但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而且对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进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后进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1.自卑性心理障碍。

后进生或因功课不好,或曾犯过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埋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冷”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感到抬不起头,心态消极,对需要付出一定劳动才能完成的事情,缺乏热情和兴趣。为了寻求一时的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从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僵滞,听不进老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时而做小动作,时而伏在课桌上,时而东张西望,下课后,马上冲出教室,如龙似虎,无故欺负比他小、弱的同学。

2.戒备性心理障碍。

后进生由于多次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感到老师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是班上多余的人。可是,一旦出现错误,便容易受到批评、训斥,感到批评是属于自己的,好像自己是在被监视之中,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所以后进生对老师、同学、家长经常处于猜疑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同学、家长之间形成一堵精神之墙,听不进也不想听正确的教育,有时甚至有意躲避。

3.逆反性心理障碍。

教育者对后进生或靠权威压服,或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的方法,这都会造成学生畏惧、防卫等不正常心态,诱发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反抗心理,使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表现为,要求做的他们偏偏不做,强制着做了也做不好;要求不做的,往往反而积极去做。

此外,还有不顾学生的内心需要与愿望,硬性施教。学生根本没有接受,形成了你教你的、我行我素的疲软性心理障碍;你总是管我,我不能表达意见,形成被压抑状态的压抑性心理障碍;教师不关心注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不良习惯的矫正,使其坏习惯成为自然,形成隋性心理障碍等。以上这些心理障碍严重阻碍着后进生的转化。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转化后进生,就要了解和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二、后进生心理障碍软化方法

实行家校结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好传统,也是教育后进生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实行家校结合,教育好后进生呢?

1.变学校单向联系为双向交流。

一提到家校结合,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开家长会和家庭走访这些教师“一厢情愿”的单向联系。事实上也是这样,在长期的家校联系中,总是只有教师家访制度,而没有家长访校的习惯;家访又往往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上门告状的居多。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以为可以实行“三互”,建立“三卡”,变家校单向联系为双向交流。

实行“三互”,就是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意互谅。

(1)从互访来看,学校应当有固定的家访日、家长校访接待日,逐步建立家校互访制度。尽量做到既要求教师走访家长,又倡导家长走访教师;既有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又有家长应邀的座谈会;既有口头交流,又有书面联络。鼓励家长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如节日庆祝活动、团体会、运动会等。通过互访,教师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兴趣爱好,而且可以掌握他们在家庭这个“小世界”中所处的角色地位;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而且可以了解孩子在学生群体中的位置和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这样,有利于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看法趋于一致,为形成教育合力打下基础。

(2)从互励来看,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方式听取家长意见,改进工作,同时对家长成功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学校和家长互相支持,互相勉励,互相促进,共同搞好学生的教育。

(3)从互谅来看,由于家校交往频繁,联系密切,必然增进理解,使家长们体会到教师工作之辛苦,主动配合教师。这样,教师、家长互相信赖、体谅,学校和家庭配合会更加默契。

“三卡”是指:一是建立以教师为主的《家访记录卡》,包括走访目的、教师和家长交换意见的主要内容、共同拟定的教育措施等;二是建立以家长为主的《学生校外表现记录卡》,包括学生何时回家、在家学习时间、态度及习惯,所看影视、书籍的内容,和同学、朋友之间的交往情况,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三是建立教师、家长相互交流的《家校联系卡》,主要记录学生同一阶段内的在校情况和在家表现,以便共同配合,及时施教。

2.变家校平面结合为立体施教。

家校结合,重要的是要家校统一,即力求达到教育方法、内容上的协调配合,共同施教。具体说来应当做到:

(1)开展“学生过错心理诊断”的研究。后进生极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正确地分析其犯错的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教育,这应当和家长取得配合。具体可以分为这样四步:第一步,由学生填写学生基本情况、家庭基本情况,家长、教师共同填写学生过错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实;第二步,家校共同分析原因,研究矫正措施;第三步,进行效验跟踪记载;第四步,开展矫正评价。

(2)建立“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制度。尽量做到评价标准准确化、评价方法简要化、评价术语通俗化,建立起一个适合学校、家庭共同鉴定学生品德的评价标准。每学期由家长和教师在期中、期末进行两次全面评估。这样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共同的尺度,有了产生教育“合力”的基础条件。

(3)将学校综合施教融汇于“家庭实践教育行为训练”中。教师可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让家长把“练习”的结果向老师反馈。如热爱劳动、爱护粮食、尊敬长辈、艰苦朴素等,都可以化为“行为训练”的内容。

3.要适当选用家访的形式。

做好后进生家访工作,选用适当的家访形式也很重要。下面介绍几种,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1)串门式家访。利用散步或走亲访友的机会顺便串一下后进生的家门,与家长做礼节性的交谈,顺便谈一下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增进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感情。这种家访的明显好处是显得自然,节省时间和精力,家长和学生都感到亲切,没有紧张感。

(2)祝贺式家访。当后进生取得大的进步或受到奖励后,要抓住时机,前往家中向其父母报喜,以示祝贺,家长和学生都会受到鼓舞,感到高兴。在良好的气氛中,老师借机勉励后进生更上一层楼,或适当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成效将会大不一样。

(3)援家访。给家庭困难的后进生送去师生们捐的钱物,帮助其找一二条摆脱困境的途径,把人间的真情实意无私地奉献给后进生及其家庭;给精神上受到打击的后进生送去一份安慰,送去一份温暖……这些,都会化作一份巨大动力,鼓舞后进生克服困难,振作精神,勇往直前。

(4)探望式家访。有学生染上了疾病,老师前去探望,把保尔、张海迪等榜样推荐给他们,这样会激起他们同病魔斗争的勇气,同时,也会感化家长全力配合做好转化工作。

(5)问卷式家访。为了解后进生的有关情况和家长对后进生教育的意见,班主任可以设计一些问卷让家长填写。

(6)间接式家访。当老师与后进生或家长的心理差距拉大产生某种误会时,就可通过第三者去做间接家访。譬如,委托班干部、村(居)委会的干部去学生家庭做说服工作。当矛盾缓和之后,老师再去正面家访。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实施全员导师制。

通过实施全员导师制,将学生“承包”给各任课老师,由每位课任老师负责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通过平时的观察,采取适当的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并记录师生交流过程,这样每一位后进生就都能感觉到老师的关怀。

上一篇:“举起手来” 下一篇:化腐朽为神奇的“新课导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