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学生的“动”而精彩

时间:2022-09-03 06:11:07

课堂因学生的“动”而精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动”起来,情感、潜能就会充分释放出来,学生就会因“动”而美丽,课堂也会因“动”而精彩。

一、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压根儿就提不起学习的劲头,那一切便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对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就会认真地学好。

在教学《明天的太阳城》这一说明文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引导学生自主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出:明天的太阳城展览馆里要招聘优秀的讲解员,如果你成功应聘,将如何向前来的参观者讲解这神奇的太阳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学生兴致勃发,举手如林。小小的创意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把时代的色彩融进课堂里来,让课堂上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课堂实实在在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 调动感官,让学生在多方参与中动起来

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例如教《白鹭》,文中的“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是全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课件,呈现一组白鹭的图画让学生欣赏。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眼中的白鹭后,让学生用心读一读郭沫若先生笔下的白鹭,要求学生做到动嘴读、动手画、动脑想。然后,安排小组讨论、圈画、画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自主交流、讨论。本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充分活动,有了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有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 放飞心灵,让学生在个性解读中动起来

小学生的想像力很丰富,创造的火花时有迸发。如:“冰融化了,化成了春天!”……对此,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应当用心呵护学生这种创造热情。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索,让学生充分想象,去“标新立异” “异想天开”,发出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考。

一位教师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最后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了钓鱼吗?”学生若有所思,是啊,不在钓鱼又在什么呢?短暂的小组交流之后,学生思有所获。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银装素裹,渔翁之意不在鱼,而在观赏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起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临城中心校】

上一篇:基于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母线电量不平衡分... 下一篇:入格与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