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与太极拳

时间:2022-09-03 06:06:59

浅谈“互联网+”与太极拳

任何时代的任何学科文化,都离不开所处时代的经济与科技发展背景。

现今,从3G、4G到5G、6G,类似免费Wifi等现代信息空间已成为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当今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配置状况与发展速度,改变着人们的日常思维方式以及学习、工作、生活方式与健身养生方式的方方面面。一个以各种移动终端为载体、以全天候大空域为典型特征的崭新的“互联网+”之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时代,正如春风化雨般全面融入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之中。相当多的人从清晨一睁眼到晚上进入梦乡,基本就在“网上”。事事网络办,天天不掉线。“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

古老的太极拳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太极拳充分享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获得了空前巨大的驱动力,开始了在线传习、网上推广、超时空推广,突破了省界国界,跨越了时间空间,从而成为新时期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新标志、人们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一种新“活法”。同时,太极拳也面临了“互联网+”带来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疑难和新挑战。

一、“互联网+”为太极拳带来了多方面的新转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再加上空客、高铁等现代化交通工具在天上地下的纵横交错,使社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社会运转的节奏大大加快。由此,人们生活方式也大大改变,用于衣食住行的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有形与无形、现实与虚拟等等方面,瞬间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宇宙洪荒、天地阴阳”等等精神与物质的富足贫弱、高深浅薄、曲直方圆、阴差阳错,正在被扭转、被颠覆、被更新。当代与远古、此时与彼时、地球与星球、A城与B村,“望尽天涯路”,点抹在眼前。推而预测,今人与古人、后学与前贤,乃至地球文化与外星文明,都有了交流沟通的可能。

“互联网+”也给太极拳在学习、传授、交流、研讨、互动,以及普及与推广、传承与发展等等方面带来了划时代的转变。在“互联网+”主导的信息化、数字化科技时代,人们学练太极拳可足不出户、人不下线,不受时间、地域局限,网络成为最便捷的工具和平台,爱学就学,想练即练。名师陈小旺在深圳讲授拳理,其现场视频即同步出现在辽河之滨、天山之下。江西省的万明群老师以传统陈式拳刚柔相济、化打结合等技法与以色列顶级搏击专家雅里鲁夫以莱雅对抗,以及与俄罗斯摔跤擒拿格斗名家斯达斯雷金过招的视频,不仅让国内太极拳爱好者见识了太极拳技击法的精妙,也让国际上崇尚技击为王的人见识了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神奇魅力。石家庄陈式太极拳学校的杨合发校长在香港国际太极拳大会上的表演视频,可以随时收看、随时学习。我师马虹老师故世已届3年,他所演练的陈照奎家传陈式拳一路、二路教学视频,可以随时“百度”得到,爱好者即可随时观摩随处学练。马虹老师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数百人建立了多个微信群,同门弟子在群里发信息、发拳论、晒拳照、传视频,相互点评拳架动作,互相交流练功心得,北至黑龙江畔,南达粤桂海滨,沟通如近在咫尺,彼此交流就在眼前,天高地远再也不是阻隔,寒暑展昏也不再是问题。应用网络学练太极拳、交流研讨太极拳,已成为新时期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另一个全新的方式。网上交流、沟通、互动也已是诸多太极拳人除师承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修习渠道。

二、“互联网+”为太极拳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互联网+”的大发展,也为太极拳在新时期将拳理、拳法向更高深的领域推进和深化开拓了新格局与前景。太极拳在数百年传承、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个诸如下文所列的疑难,将有希望――科学地被解答。

1.太极拳“四两拨千斤”之说,如何以四两去拨动千斤之重,理论与实践上有怎样的可行性依据呢?

太极的阴阳原理,其一是阴与阳的极限、极致、无限、无穷状态,意即包罗万象,宽广无边。其二则是阴与阳达到极限、极致、无限、无穷状态时,此两极发生突变逆转,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实而为虚、虚而为实,至柔至刚,大有大无。

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这种至于“千斤”的极限、极致之临界转换乃因“四两”之作用力,阴阳双方在反作用力逆变下转化为另一极,即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互动,强弱转换。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高级功夫,就是这种阴阳整体相生互济、对称平衡的劲力“艺术”。这种大无大有、大有大无之劲皆在虚与实、柔与刚、弱与强临界转换的那一瞬间之所谓“拨”。善于“拨”者,能够从时间、空间上找到“四两”与“千斤”两种劲力转换的突变点,能在维持自我在动态平衡的前提下破坏对方的动态平衡,实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只是,如何找准并把握住这个“四两”与“千斤”强弱转化的“神秘”临界点与最佳平衡点,却是太极拳功夫最高深莫测,且又是最核心的要义所在,亦是最难于I悟最难于把握之处。数百年来,多少太极拳习练者为此孜孜以求,终生不怠而未能窥其堂奥。

“互联网+”这种现代科技的出现,为广泛研讨这种“神功”提供了更优良的条件。科学家可以把“四两”与“千斤”强弱转化的“神秘”临界点和最佳平衡点录入电脑,转换成为数据,使这一神功在科学层面上获得澄清。又或者,科学家可以将相关数据一一制作成芯片,与人脑信息连接,使人能够经过简捷轻松的学习就能搞定这一“变象无形、若有鬼神,浑然无迹、妙手空空,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的太极神功,与人较手而所向无敌。([按]即便真实现了“简洁轻松”就能学会“神功”,那么是否人人都是太极大师,岂不是又变得无等差了?)

2.太极拳要求“着熟而渐悟懂劲”。多少年来,这由“着熟”而至“懂劲”的功夫进阶成了多少拳人难于逾越的屏障。假如太极拳爱好者们能把装有前辈行功走架信息的芯片与自己大脑信息相连接,使自己在行功走架时的每招每式都能够置于芯片信息的指导下,习练人将可能顺利解决“着熟”与“懂劲”两个功夫阶段中的种种疑难,则难于逾越的障碍将“难乎哉不难”了!习练人将能从每一招式的时空框架中领悟到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定位之整体感,掌握此一动与下一动、内与外、虚与实、蓄与发,以及重心转换的一刹那间之劲力特征,悉数掌握之,就能体验并把握住太极圈瞬间膨胀到无限大的离心力。

3.马虹老师传授的照奎公传统陈式太极拳,强调“气沉丹田”、“丹田内转”。这“丹田内转”之功法以前曾是陈氏宗师秘不外传的核心技法,外界人们对其根本无从知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陈式太极拳的广泛传习,“丹田内转”功法已在一代代陈式拳习练者中传播开来。但是,这“丹田内转”功法对于拳家不断凝聚、运化、提升内功能量,对于练家调养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尤其是其内在的有与无、真与玄、微与著之感觉究竟作用如何,仍是相当模糊的。

“量子纠缠”实验验证,“既然宇宙中还有95%的人所不知的物质,既然量子能纠缠,那么,第六感、神灵、特异功能也可能存在。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可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量子科学的发展,能够帮助解决陈式拳“丹田内转”中缥缈虚幻、似是而非、或得或失、量变质变等等诸多疑难问题。一旦这些神秘的思想――昭明,那么,曾让不少拳人疑惑的神秘性也将不再存在,太极拳的“意念劲”、“空灵劲”等也将被彻底祛魅。

三、“互联网+”也给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带来了新挑战

“互联网+”的大发展既为太极拳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前景,但也同时带来了新的疑难、新的挑战。

比如,人们广泛应用“互联网+”来学习太极拳,虽然实现了人人都可自学太极拳的愿景,但从拳的规矩来看,这样通过“足不出户、人不下线”的方式学来的太极拳是否还是太极拳?

多年前,马虹老师在某市办班。一位外地爱好者来到马老师的办班地,自述是看着马老师教学碟子已经自学自练多年了,这次来学习班就是想请老师给他看看拳。这位看碟子自学的爱好者可以说还是下了不少的工夫,只是动作出规矩多矣,几乎一无是处,让人无从点评。马老师看了半晌,很无奈地说:“你的拳我看不懂。”那位爱好者很不解也有些着急:“老师我就是看你的碟子练的呀,老师怎么看不懂呢?”马老师委婉地给他解释说:“你虽然是看我的碟子学的,但因为你不是现场跟着我一招一式学来的,整个动作手眼身法步真没办法说。假如我给你‘点赞’肯定会误导你,让你觉得自己很好了。若我说你这不对那不对吧,又可能给你泼了冷水。”随后,马老师给他简要讲解了太极拳需要一招一式口传身授的特殊性和必须性,期望他这次来学习班能彻底丢开自学的那些东西,一招一式从头学起,完完整整系统地学一遍。

相比其他拳种,太极拳的招式动作确实没什么高难度,个人身体协调能力和领悟能力稍好一些,多看几遍拳谱或碟子大约就能“照葫芦画瓢”。但是太极拳那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缠绵不绝、潇洒从容、轻灵圆转的神韵与劲道,又哪是看看碟子就能学成的?即使有好悟性能把招式动作模仿得很像,而对于太极拳中内涵的那些独特的神韵与劲道,甚至往往修习多少年的学者也是难以企及的。因而,所模仿的招式动作也只是“内里没有东西”的花架子、空架子,距离太极拳那道门坎还是“南辕北辙”,何况不少人原本就很缺乏学练太极拳的那种灵感与悟性。可以说,要真想学习体验到太极拳那独特的神韵与劲道,就必须访求明师,由明师口传身授、入门引路方有可能登堂入室。“互联网+”固然给人们接近太极拳、学练太极拳开创了新机遇,为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提供了更便捷的平台,但是由明师亲身入门引路仍然是太极拳登堂入室的必由之路。为此师资队伍的培育壮大仍然不可或缺,仍然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大难题。

而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自学者并没有访求明师的认识,即使照着碟子把拳学得很糟糕也照常自练自娱、自娱自乐,还向人说起就是跟某师学的,如此会造成不明就里者误以为某师水平如此不堪。可能该师与该学人一辈子连面都没见过,而师的声誉却莫名其妙地被糟践了。这种“互联网+”带来的“新”型师生关系,无疑也是新时期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又一疑难。

又如,国家要求把太极拳塑造成为“国粹”形象,让国际社会一讲太极拳就知晓是中国,就像跆拳道代表了韩国,泰拳代表泰国,讲瑜伽就是印度,讲柔道、空手道就是日本。但是,多少年来,太极拳界所呈现出的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家只念各家的“经”,你讲你的拳理,我传我的拳法。即使拳出同门,师兄与师弟也不一样,师妹与师姐也不相同。这种状况,虽然展现了太极拳大兼容的多元化现象,体现了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空前繁荣,但也反映出了“市场化”过程中为追求名与利所出现的种种急功近利的纷乱之象,背离了太极拳本质。在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要在国际社会中把太极拳塑造成为“中国文化品牌”,无疑需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对此纷乱之象作相应的“资源整合”。如2006年5月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举办的“第三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暨首届国际太极拳名家论坛”,来自国内各地的名家和在海外传承太极拳的高手们共聚一堂,以平等的身份同台交流。大家达成共识,期盼着能尽早结束太极拳界的一些不科学、不客观的状况,重新澄明传统文化的特性,摈弃强化氏族传承为上的观念,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并呼吁各流派各体系“互相理解,团结一致,为发展‘大太极’努力”,以加快步伐把太极拳推向世界。

再如,“互联网+”的大发展,让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大革新、大飞跃。同时,利用“互联网+”坑蒙拐骗的人和事也时有所闻。

太极拳在“互联网+”这一平台上,既有终生都在追求极限、在不可能的完美中追求完美的太极拳家与太极拳爱好者们,却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某些假“大师”、假功夫也借助“互联网+”编圈套、设陷阱,自己还未摸着太极门就敢立“宗”设馆,开门称“师”,忽悠大众,蒙骗良善,败坏太极拳声誉,给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

四、乘借“互联网+”优势更好地传承、发展太极拳

太极拳如何在“互联网+”这一环境下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不仅仅关系到太极拳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更关系到太极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尤其关系到太极拳在国际社会中的符号作用,以及塑造中国文化“地标”的作用,乃至关系到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强调:“‘十三五’时期,中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中国要打造互网强国。”

接纳“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融入“互联网+”,应用“互联网+”,乘借“互联网+”优势更好地传承、发展太极拳,乃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所以,1.必须敞开门户接纳“互联网+”。当今社会,“互联网+”已如钱江大潮,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面对“互联网+”的大潮流,太极拳习练者、教学者无疑必须顺应,首先从思想认识上接纳。任何的逆反与抵触,都将被这大潮流无情淘汰。2.必须学习好“互联网+”。“互联网+”前无古人,完全是科技发展的崭新事物。我们一旦在思想认识上接纳了“互联网+”,就必须认真学习、了解并把握它。所谓学习,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要努力学习现有的“互联网+”知识,二是面向更新换代步伐神速的“互联网+”发展趋势,要与时俱进地学习、学习再学习。“互联网+”发展无有止境,学习无有止境。与时俱进地学习“互联网+”新知识,勤学不怠,乃是每一位拳家修炼完美太极人生的一个题中之义。3.必须应用好“互联网+”。国家要求“太极拳推广要更多地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落实“六进”要求,既是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太极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是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需要。落实好“六进”要求,必须全面应用好“互联网+”。可以说,在当前科技大发展时代,不懂“互联网+”,不会应用“互联网+”,那就将寸步难行,也就难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学会应用“互联网+”,乃可让古老的太极拳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在现代经济社会大发展中。

“互联网+”为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春天,但仍有酷暑寒冬,希望在前,任重道远,愿诸多太极拳人共勉。

上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博士后工作综述 下一篇:鼓励民企全球技术并购三策